90后怎么创业案例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90后如何创业,希望对创业中或者对此有兴趣的有所帮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后怎么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90后怎么创业案例:小伙创业年入两千万
今年是小韩创业的第3年,不仅他自己的公司有了超过2000万元的年销售额,而且还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这位看上去已经相当成功的90后小伙,22岁的董事长走过的是怎样一条创业之路呢?
虽然只有22岁,但是韩洪发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一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其年龄、学历并没有根本的联系,这一点在胶南小伙韩洪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曾因上中专感觉低人一等
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年龄,让人很难跟一个公司董事长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别人眼中 90后的“毛头小子”,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回顾起自己的创业路,有着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稳重的韩洪发一笑置之:“当时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想也不算什么。”6年前,韩洪发进入胶南职业中专,就读于数控班。看见初中不少同学都上了高中,韩洪发感觉低人一等,“尤其是当村里人问起来在哪里上学时,我感到了深深的自卑。职业中专的老师发现了我的自卑情绪便开导、鼓励我。”开朗起来的韩洪发苦学机床操作技术,并被选为班长。2007年,韩洪发参加了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数控车工二等奖,这次获奖推动了他人生的转折。
在职业中专学习期间,韩洪发看见学校实训车间一台台先进的机床设备,不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利用这些平时闲置的先进设备,为各大机械制造厂加工配件,一定能创造出不菲的经济效益。”
第一单生意,俩小时赚了5000元
说干就干,韩洪发利用课余时间拉了订单,“两个小时做完了第一单,赚了5000元。”就这样,韩洪发成了职业中专在校生接订单第一人。2008年,走出校门的韩洪发来到了一家机械厂做数控操作工。在这吃尽了苦、流尽了汗、把自己消瘦了一圈后 ,他毅然辞职,决定自主创业,开始了在机械行业闯荡的艰苦生涯。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得知自己的儿子要自己创业后 ,韩洪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父母预料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所要付出的努力。”韩洪发说,但他还是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于同年9月份,回到胶南职业中专,利用他之前攒下的人脉继续做订单,也给学弟学妹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平台。回母校的两年时间里,韩洪发在机械加工领域的成长之路如日中天。在不断磨砺中,很快掌握了机械加工的知识、销售流程和市场开发、网络建设的常识。
2010年3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韩洪发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不注册自己的品牌呢?这个更富挑战性的想法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平台吗?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韩洪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取名“青岛金天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外出谈生意,自称是业务员
经营公司需要人才,他就招兵买马,打造团队。在去全国各地见客户的时候,韩洪发都是自称业务员,“出去说自己是老板人家都不相信,干脆说自己是公司业务员,这样也消除了客户对我的疑虑 。”就这样,韩洪发带领着他的团队渐渐在全国打开了局面 ,与国内很多知名厂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他的品牌在数控冲床的影响和知名度,客户也对面前这个年轻的创业小伙子充满敬佩和信任。
创业路上鲜花与掌声总是与荆棘和坎坷为伴。采访中,韩洪发告诉记者:“有一个阶段压力很大,头顶的头发都掉光了。”还是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 ,他坚持下来了。短短三年时间,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设立了广东、江苏、河北等7家办事处,年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公司生产的数控冲床涉及太阳能、汽车、柜类、金属家具等十几个领域,产品畅销国内外。
90后怎么创业案例:90后休学创业,2年后获天使投资
今年23岁的岳阳小伙张果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2011年,正在读大二的张果办理了休学手续,带着梦想和仅有的1000元钱前往北京创业。“什么是创业?就是脱离温暖但有束缚的怀抱,将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如今,张果在北京中关村有了自己的公司,并获得了天使投资。他用追逐自己的创业梦的方式致青春。
动机:创业只为孝敬家人
在汨罗市汨罗镇雁塘村,张果也算是一个“名人”。他首次被全村人记住是在2009年,张果考上了吉首大学,成为当时村上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 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对张果期望甚高,希望他能够上大学,念研究生读博士,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然而,进入大学校园后,张果才发现原来大学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张果,决定利用空余时间创业多赚点钱,孝敬外公外婆。
2010年初,正在上大一的张果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过年回家时,他的一个亲戚正为库存的健力宝饮料发愁,于是他决定到学校里推销健力宝,并给自己封了一个头衔——“健力宝校园总代理”,通过向每个寝室免费送货上门,先消费后付款的方式,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尝到甜头的张果又开始琢磨互联网。大二上学期,张果成立了吉首大学购物网和吉首大学校园网。
抉择:休学北上闯荡
对互联网情有独钟的张果,2011年,在大三到来前向学校递交了休学申请,决定赴北京学习编程技术。他通过电话将休学创业的决定告诉了父母,旋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亲朋好友劝说电话不绝如缕。
选定目标的张果不顾家人反对,从吉首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独自一人来到北京“闯荡”,寻找创业机会。“一个人走出车站,看到‘北京西站’四个字,非常激动,感觉创业梦就要起飞了。”那天,他从北京西站坐地铁,来到位于天通苑的培训学校报道。
在培训学校学习了4个月PHP编程技术后,一次偶然和培训学校校长的谈话,张果萌生了创办微电影网站的想法。
2012年下半年,张果成功注册网站。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的资金是一道“门槛”。张果和朋友们除了自己掏腰包垫付外,也尝试过向银行申请无抵押贷款,但没有成功。
正在他有点迷茫时,他邂逅了“车库咖啡”。“车库咖啡”不仅仅是一个咖啡店,那里提供24小时的开放网络,很多初到北京的创业者云集在此,为自己的创业梦想拼搏。
奋斗:成功入驻中关村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3年4月,张果的公司在中关村正式成立,这是一个致力于打造赏心悦目的微电影播放平台。
2013年5月,张果的网站正式上线。6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并机播出了“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报道:《用梦想,致青春》,专程报道了张果和他的团队的创业故事。
之后,张果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2013年11月,张果和他的团队获得了一笔百万级的天使投资。这使他暂时不用为资金发愁,也被他视为一种宝贵的认可。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平台本身的建设上,“许多微电影,都是在上面放视频,下面放评论。而网站的着力点是社交,把评论做得更有趣。”
梦想:成为行业标杆
2013年10月,张果主办的首届微电影创作者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30多家微电影知名企业和上百名微电影制作名人及爱好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在这次会上,张果以发起人的身份,与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畅谈微电影的未来。
“谁的青春没有梦,谁的未来没有可能。”张果表示他的目标是打造国内最好的微电影社交平台。“这次我做的是一个微电影的聚合平台,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用户可以看到好看的微电影,公司、导演可以更好地知道观众的喜好。”张果表示,“希望在未来,我们的网站可以成为行业的标杆,推动标准的出台,把更多优秀的微电影呈现给观众。”
90后怎么创业案例:90后小伙创业亏20几万 不言放弃峰回路转
今年22岁的傅善伟,是一名标准的90后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读书期间,他开始创业,做校内快递,做校园电子商务网站。毕业后,傅善伟再次走上了创业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傅善伟的室友的毕业去向:一名在银行工作,一名在国企做文字工作,一名在家准备考公务员,还有一名在职校当老师。傅善伟说,自己不后悔选择创业这条路,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年轻。
当时刚毕业的傅善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不曾想,却遭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失败,短短几个月,负债二十几万。痛定思痛的他,改变策略,步步为营,把自己的教育中心扩展至三家,招收学生两百多人。
汽修专业毕业生
却一心想搞教育
傅善伟1990年出生,重庆永川人。傅善伟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母亲退休在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工薪家庭。2010年,19岁的傅善伟入读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学院位于合川草街镇,相对僻静的环境为傅善伟的第一次创业创造了机会。
从小在厂区院子长大的经历,给傅善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时候一群人在院子里面玩,感情很好,有什么东西都会一起分享。”父母如果有事,把小孩拜托给邻居家照顾,也很放心。
这样的经历,为傅善伟后来的创业提供了最初的联想。“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住在小区里面,一个小区的都不怎么认识。童年的伙伴就是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而他创办的“天梯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提供孩子们一个能够共同成长的环境。
高中毕业后,傅善伟做了大量中小学生的兼职,这段经历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进入大学后,傅善伟学习了汽修专业,“专业是自己选的,男孩子嘛,都喜欢汽车。”尽管如此,傅善伟仍放不下对教育事业的兴趣。
大学期间,傅善伟和师范学院的同学一起组织中小学的暑期培训。“当时在酉阳开了一个家长会,给了很大冲击。”会上,傅善伟突发奇想,问在座家长有谁不记的自己孩子的生日,没人举手;他再问座学生有谁记的自己父母的生日,只有寥寥几人举手,而他们记的父母生日的原因仅仅因为“电脑密码是爸妈的生日”。
“这次家长会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当时我就决定以后要办教育中心,让孩子们能够学会感恩,培养责任心。”
利润可观、行业门槛低、自己对教育有着不错的感受以及教育培训行业资金占用量不大,让傅善伟最终决定在教育培训行业进行再一次次创业。
踌躇满志时突遭变故
父母好友支持挺难关
2013年毕业,傅善伟决定开始转型,和两个朋友一起创办了“天梯教育”。“那个时候很有信心,还有记者来采访我。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好好宣传一下,没想到等记者来采访时却遇到了第一次失败,人都懵了。”
大学几年,傅善伟做过电子商务,做过物流,“这两次创业都很成功,大学期间有一年我都没有要过学费,毕业后我自己的存款就有十几万。”唯独教育培训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于是傅善伟决定回到老家永川,开办一个平时可以托管,假期可以培训的教育中心。
天梯教育的场地位于永川区一小学附近,门面、教室场地一共有800多平方米,主要做小学到高中的校外辅导。因此背靠小学成为一个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同样被其他教育机构所看重。傅善伟说,加上自己创办的“天梯”,这个小学附近总共有4家相同的教育培训机构。
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傅善伟说,自己亲眼看到其中一家教育机构已经濒临倒闭,而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不知道。
按照计划,傅善伟砸钱投放广告,四处做推广宣传。并在酒店订了一个可容纳300人的场地举行演讲,预期中火爆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只有稀稀拉拉百来人,最终,这场投入五万元的讲座活动只招到了三十几名学生。
这次失败,让傅善伟负债二十几万,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向父母求助。但其实“父母根本不知道我在创业,他们想法很传统,一直想让我找个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上班。”担心父母责骂,傅善伟十分忐忑。
在听完傅善伟的想法后,“他们觉得很有道理,提供了一笔贷款。”除此之外,傅善伟四处借钱,“能借的都借完了。”而最让他感动的还是一位朋友,“他还在上学,是一位少数民族,把自己的学费全借给我了。”
最困难的时候
遇到了现在的女友
再回想起遭遇失败的那段时间,傅善伟坦言“没有她,我就坚持不下来。”傅善伟和女朋友很早就认识,“她是我妹妹的闺蜜。”
正是那段低落的时期,两人的接触却多了起来,随着了解的加深让两人心生爱意,“自身也说不清楚,我们就在一起了。”
女友知道傅善伟的经营状况,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一直鼓励、陪伴着他。为了重振旗鼓,傅善伟和自己团队的人每天在放学时间,来到各个学校门口,发宣传单、喊喇叭。即使是重庆最热的高温天,也坚持宣传。
一年下来,终于有了水滴石穿的效果。“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校门口宣传,家长们根本不知道托管是什么。”一年过后,家长们会主动围过来,“问我们教育中心的项目、收费什么的。”
如今,傅善伟的“天梯教育”已经有了三家,分别开在汇龙小学、红河小学和凤凰湖小学的附近。共有两百多学生长期受托,平时托管,主要负责学生们的吃饭、作业、午休,假期则有培训。
不仅如此,傅善伟还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既创建一个儿童管理家O2O模式,“这在永川很新”,主要解决家长的临时需求,“如果有家长有一个聚会或者突然有事不能照顾小孩,那么可以在网上联系到我们,送到我们这里临时照管。类似线上预订,线下服务。”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90后大学生,傅善伟建议他们“90后们许多想法非常好,但是很少有人用于实践,所以不仅要敢想,还要敢做。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不会有后悔,只有坚持。我通过创业现在也变得更成熟了,所以我不后悔。”对于企业的品牌传播来说,广告投放是必不可少的,但真正最有效的营销还是口碑营销,对于培训这类体验式消费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