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
茶和咖啡被视为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饮品,也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种具体体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1
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必要。文章着重把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进行比较,解释形成不同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茶;咖啡;文化;跨文化交际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1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其特点是“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 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 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后行” ,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老习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2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咖啡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 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3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即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 ,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 。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 。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 身叫“洗佛茶” ,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埃塞尔比亚的卡发省发现的,有一名叫科迪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4结论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两种文化的人相遇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免互相埋怨对方失礼,准备不周,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友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陶黎铭,厉琳.中西文化聚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2
从茶与咖啡的传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隐蔽文化是埋得很深的难以发现的文化,位于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底部。揭开深层结构最底部的隐蔽文化,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暴露在表层的公开文化中的种种表象。茶与咖啡是中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两种传统饮品,本文围绕它们的传播历史及其在异域的接受和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寻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茶 咖啡 隐蔽文化 差异 中庸 创新
作者简介:向梅(1987-),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于言学研究。
茶和咖啡被视为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饮品,也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种具体体现。正如余泽民先生所说:“咖啡之于整个欧洲,如同茶之于中国,是点滴渗透在身心和文化里的东西。”[1]本文将对茶和咖啡最初的传播历程以及二者在异域的接受和发展状况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二者背后隐蔽的深层文化差异。
一、现象差异
(一)茶和咖啡的传播历史
1.茶的传播历史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具有“国饮”的美誉。茶在中国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俗语有云:“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知,茶早已深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在西方社会里,茶最开始是一种奢侈品。除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带茶到欧洲以外,中国使者携带茶叶到达欧洲的最早文字记录是1618年中国公使携带茶叶馈赠沙皇。茶叶的外传,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来华的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二是使节馈赠给他国;三是较少的贸易往来。从茶叶为人所知到逐渐外传的过程里,一切传播途径都是和谐的。
2.咖啡的传播历史
咖啡原产地为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的一个国家。到了16世纪,越来越多的欧洲旅行家到中东探险,在越来越多的游记里,记录过阿拉伯人“用黑色种子煮成黑色浆汁”的故事。咖啡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和途径至今依然不得而知。据记载,1615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最先把这些阿拉伯的咖啡豆带到了欧洲。另一记载则是1637年第一批来自东方的咖啡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上岸。从此,被西方视为是奢侈品的“君士坦丁堡迷人的金色咖啡”,走出了先前的贵族圈子,成为平民百姓共享的普通饮料。
(二)茶和咖啡在异域
1.茶在西方
事实上,咖啡在欧洲传播的时间比茶叶还要晚几年,早在1610年茶叶便开始在欧洲地区出售。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贸易早期就将茶引进了本国,也形成了一阵饮茶风和各自特有的饮茶习惯。然而,咖啡的醇香和苦涩似乎更顺应了他们的喜好,茶的地位并不稳固。在众多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独树一帜,崇尚饮茶。
相较而言,原属英国殖民地的美国人的饮茶方式则简单多了,最初用“滤茶球”泡茶,现在则发展为使用袋包茶,快速、方便又清洁卫生。美国人虽然没有形成英国人对茶的痴迷和喜好,也没有独特的茶文化,但美国人却让产生于英国的速溶茶和冰茶风靡了整个世界。据资料显示,美国人所饮热茶中95%都是用速溶茶来泡制的,冰茶则占据了美国茶叶市场的80%。随着强势的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这些饮茶方式走向了世界其他国家,也包括茶叶的故乡中国。
2.咖啡在中国
咖啡传入中国已经是20世纪初的事了。第一间咖啡馆就开设在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上海。旧上海的咖啡称不上文化,只是随着西方探险家们的来去昙花一现,再听到咖啡一词,则是半个世纪之后。在中国,“喝咖啡”成了最小资的口头标签。鲁迅先生就曾认为喝咖啡是“享受清福”。咖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神秘、时髦、舶来的消费品。提及咖啡,大多数人更容易想到“雀巢”、“星巴克”这些外来的品牌。实际上,中国的云南和海南地区也在种植咖啡,并且中国也有自己的咖啡品牌,但这些都未能被绝大多数中国人知晓。
二、文化差异
(一)中庸和谐与崇力尚争
1.茶与中庸和谐
茶叶本身就产自中国人自家的房前屋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老实厚道,无心欺诈他人。这样的经济模式也使得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共通的心理基础,即追求中庸和谐。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是“唯情”的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相安,人我相安”。儒家观念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也促使着这种追求和谐、平稳心理结构的进一步定形。深奥的茶文化蕴含着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息息相关。英国人能够形成喝下午茶的传统,或许正是因为茶道中的高雅、中和与其民族性格中的优雅、从容相契合。
2.咖啡与崇力尚争
咖啡与西方文化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是一部罗曼史,充满激情、渴望、诱惑、狂热和理智。由于咖啡和茶都是外来的饮品,西方人必须通过贸易和掠夺才能获得而咖啡种植不仅主要是在殖民地上进行,还需要大量奴隶的辛勤劳作。在此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武力和斗争。从商业的竞争到战争的对抗与征服,西方人的竞争意识逐步发展为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
(二)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
1.茶与保守内向
相对于茶传播到西方的时间而言,咖啡进入中国已经是20世纪了。中国人引进咖啡后,不仅保留了咖啡本身的特点和风味,就连不同口味咖啡的称呼也是全盘照搬,这无疑是中国文化重视传统的佐证,也是中国人保守内向的体现。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即是“重守恶变,不违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2自足的农业经济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表现出来即是“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3
2.咖啡与开拓创新
在改变传统口味,满足当地人需求上,显然西方人要快得多,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在早期发展中得益于高势能外围文化环境的滋养,西方人善于从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他们从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有的财富和成就,而是把目光投向未来,期待着事物的发展。他们不仅积极开发生产咖啡的条件和商业贸易市场,还在殖民地广泛地种植咖啡,并最终将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文化成功的传播到中国。同时,无限的创新也使西方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这正是美国无法形成独有的茶文化的原因之一。相较而言,强调保护传统的英国就维持和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英式茶风。
注释:
1、余泽民《咖啡馆里看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3页。
2、徐行言主编,《中西方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01页。
3、徐行言主编,《中西方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陈序经著,《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中西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比论文相关文章:
6.茶文化与咖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