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2)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六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东京塔》、《自由在高处》、《佐贺的超级阿嬷》等书,引发了我对自身的工作、生活、信仰一系列的思考,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书是细艺活
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知无力”,就是知识不是很丰满,身体也没长好的时候,你在读书。第三个阶段是“有知无力”,就是积累了很多知识经验,可是年纪大了,老了做不动了。第二个阶段是中间三十年,是“有知有力”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应该练好“马步”。到第二个十年才能掌握做事、做人的技巧。前两个十年走得扎实,才能迈向“有知有力”的第三个十年。这三个阶段都得好好锤炼自己,才能从容不迫从事那份工作。
读师范的时候,每天的晚自修练字、画画、弹琴、视唱……琴棋书画,样样要练,为将来的教师工作苦练基本功,参加工作后听课、赛课、自学考试,一步一步迈向“教书匠”。但总觉得师生关系是生硬的,缺少亲切感,自从结婚生子后,必须处理好各种亲人关系,才发现做人、做事的技巧要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做好“教书匠”。事实是如此,上好一堂课需要反复推敲,细细琢磨。和学生交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呵护他们的小心灵。要取得家长们的全力支持以及信任,你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他们才会配合你的工作,也就是说关系和谐了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这些都是细艺活,不是书本上能学得来,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去打磨。
刚踏上工作岗位那会儿,总是站在老师角度上与学生、家长对话,说出来的话不走心,所以“发声”总是不那么协调,事情的结果总是粗糙的,不尽人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教书是细艺,慢慢锤炼,按照自己的节奏专注地前行,你笃定了,学生也就“胸有成竹”了。教书这活的确是细艺,在每个阶段练好基本功,才能做到“慢”就是“快”。
二、自由在高处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让自己摆脱周围人的影响,从而进入一种向上的维度,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的育人。
“要怎样把学生管得很听话,班级纪律最好,怎样消除不做作业的现象,怎样让班级不扣分……”所有的这些思考,我们常常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个体的维度、神性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不知不觉我们的教育思想陷入了僵化。于教师而言,困于单位文化,但你的心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在班级管理中一样,怎样客观地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怎样客观地和现有的家长交流,怎样客观地引领学生,虽你遇到怎样的家长、 学生,纯属偶然的安排,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你的思维应该在高处。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个人认为在学校现有的文化和制度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熏陶还是要开放、自由、有一定高度的。所以我现在思考的不是今天教哪篇课文,而是怎样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不是班里的平均分要在年级里的排名,而是怎样把孩子的脑洞打开,学得轻松有效;不是让家长和学生感觉到你师道威严,而是怎样智慧引领,让他们进入和谐的、舒适的学习氛围中……这时候,我们的工作是高效的、是智慧的、是灵动的,对待学生也是理性地表达情感的。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用师道威严来压制学生,而不遵循理性,更多地倾向于用责备、要求、说教,甚至贬低等形式来教育学生,对学生造成攻击性的伤害。所以一直认为只有心灵自由、有一定高度的、幸福的老师才能给予学生满满的爱心与智慧引领。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只知道左右,而忘了站在高处张望,是很难找到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才可能是自由的,教师才会智慧地育人,培养高素质的、有灵气的下一代。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七
看到《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了一个词——“教书匠”。在我们的观念里,教书匠是一个带有轻蔑成分的称谓,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都不希望自己被冠上“教书匠”这一称谓。这本书的作者却拿大家都很反感的名词命名,是何用意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在前言以非常精准的语言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就是优秀工匠们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它是一种做事极为认真、细心、执着、求精的精神追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每个人也都需要工匠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身上担负的是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双重责任,这就决定了比之其他行业,教师尤其需要具备工匠精神。
教师不但应该具备工匠精神,而且严格来讲,教师本质上应该算是特殊的工匠,是教书育人的工匠。我们反对固守成规的教书匠,呼唤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喜欢精雕细琢,对待工作和事情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为,视品质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
有的人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工匠精神;从教数十年的教师依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是工匠精神;那些拥有某项绝技,能在黑板上反手画圆、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都是合格的、时代呼唤的“教育匠人”。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八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屈指可数。从表面看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活得快乐。这些工匠都能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者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的工资外加两套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八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制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更是创造了“航海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紧密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九
翻开《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这本书,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工匠精神”是四个字,“工匠精神”是时下较流行和热门的词汇。
这本书共有10章、60个小节,李安心老师分别从匠者之心、匠者之专、匠者之道、匠者之德、匠者之智、匠者之魂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书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具体事例。读完此书,“工匠精神”四个字在我心中荡起了深远的波澜,引发了久久良思。
以前我简单地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如今,我觉得它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曾几何时,我觉得“教师匠”这一词不那么高端甚至还有些卑微;如今,觉得赋予了她新的和高度。
我们先前所理解的“匠”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匠”之含义。其实,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我以数学老师的逻辑观把这种精神量化为“匠心”。
“工匠精神”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它是“匠心”的独特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一位位学生的心田上,播种,施肥,翻土,浇水,除草。
写到这儿,忍不住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是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以后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你就勇敢的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之间仿徨。最终他选择了唱歌,并且在这条路上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他以世界顶级歌唱家的身份最好的诠释了他的“匠者之心”,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生活中有很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适合每一个人,只有坚持坐在适合自己的一把椅子,坚持下去,才有希望收获成功,这把椅子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着你一路上的喜怒哀乐。教育也是如此,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矢志不移地坐好这把椅子,摒弃浮躁功利之心,回归最初的育人之心,最初奉献之心。
择一事,终一生。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刚从师范毕业时,对教育充满了期待与激情,那时候和学生打成一片,早早到校,很晚回家。而如今,随着年龄的增加,激情开始衰退,我没有了更多的追求,觉得只要对得起家长、学生、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而这些对得起的成分中包含最多的元素便是“成绩”。
此刻,端坐于书桌前,我开始反思,我就这样混到退休吗?我反思自己阅读的书籍,是否为自己的成长助力?反思自己的思想精神,是否还跟得上教育的步伐?
当今社会,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单一,做事的出发点越来越功利,甚至是只执着于眼前的回报。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一种坚守与钻研,更不要忘记了初心。
初心纯洁,热烈,美好,她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事业开端的允诺与信念,教育中,初心,她更存在于教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追寻中,她更存在于一个个学子离开背影里的默默守候。
如果说“初心”是根,那么“匠心”就是水、是肥,只有独具匠心的浇灌,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盛的果实。
我想,不惑之年的我,仍需继续努力: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教师!
以匠心,致初心!
《做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读后感范文十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得好:“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虚地垂着它的绿荫的。教师就需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教师身上担负的是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教师尤其需要工匠精神。
从业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伟大。想到最多的是如何教好学生,无论付出多少,总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付出多少都是职责决定的。教师工作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医生看病针对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要把一群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中之精,细中之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教育名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是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书中说:“教育事业是一项灌溉事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是一条流动的溪,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只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智力背景,才能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创造的激情和活力,在教学中才能灵感泉涌。
工匠精神要我们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要追求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工作是一种修行。我们摒弃君子不器的落伍观念,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持独立,坚守本真,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在我们的行业中生根开花。
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