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善洲的人物事迹
杨善洲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1988年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杨善洲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杨善洲的人物生平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 施甸县姚关镇人, 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会委员,1988年6月退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 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
杨善洲生平事迹
1.植树绿荒山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 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意识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最快的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2.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3.淡泊名利的他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4.领导树立楷模
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李源潮委托省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
国家林业局、云南省委、保山市委等领导机关相继发出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 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林业系统、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缅怀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杨善洲住院治疗后,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群众和素不相识的人到医院看望。中秋节当天,四五十个农民群众自发来到医院,带着土特产和月饼看望杨善洲,祝他早日康复。潞江坝一位姓线的八旬老人不顾年老体衰,赶了几十公里的路专程到医院来看望杨善洲。老人紧紧拉住他的手,未语泪先流,许久才说出一句话:你是个大好人。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奖金20万。一向不要公家钱的杨善洲决定接受这笔奖金,经过反复思考,他把这笔钱分成了四份: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救助贫困学生;3万元捐给林场建一个护林哨所;3万元捐给当地政府给老年人建一个洗澡池;剩下的4万元留给跟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妻子。
5.追悼仪式
原中共保山 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2010年10月11日在保山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保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杨善洲同志生前的同事、亲朋好友参加了告别仪式。
6.向杨同志学习
2011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对杨善洲的人物评价
2011年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 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和杨善洲一起踏上大亮山,并肩战斗13年,第二任林场场长自洪学认为杨善洲“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以身作则,干什么艰难险重的事都冲在最前面。跟着老书记,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林场副场长 周波清楚记得杨善洲因为家人动用林场的车子向财务上交汽油费的事:“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像老书记这样的共产党员太难得了。”他们称赞他是清正廉洁的符号,艰苦朴素的代名词,是深深扎根基层、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一辈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称赞他 常思民生不懈怠,绿水青山立口碑。
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杨善洲的影响与贡献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2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
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 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比起杨善洲最初创业的情形,大亮山林场的工作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很艰苦,除了要守住清贫寂寞,还得忍受高海拔和潮湿环境的考验。但这些年,大亮山林场的职工队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现有30多名职工中,工作年限最短的也超过了10年。“如果不是受老书记影响,大家很难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守这么长时间,老书记的精神足足影响了三代林业人。” 大亮山林场场长董继军说。
看了“ 杨善洲人物事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