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2)
教育孩子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的不正当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呢?要善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几点要注意。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凌驾在父母之上,是因为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当孩子做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就及时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要严厉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结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都有深远的原因。如果小时候孩子第一次顶撞父母,父母当作儿戏,以后再有冲突就很难取胜。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纵容孩子无礼,等于埋下犯罪隐患。
2、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先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
我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要受苦。”我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我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后来,我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
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3、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举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时退却。我们要把冲突看成重要事件,因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时候谈话的效果多是其他时候无法达到的。
一番宣泄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你可以耐心地和他谈谈,因为这个时候,你说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孩子批评过后,要适当鼓励,施以父母的温情,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三句话批评孩子就够
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通常都是比较简单的,批评经常犯错误的孩子一般只需要三句话:
第一句话:指出孩子做了什么错事。
第二句话:指出这件事的后果,以及我们对这件事的感受,不高兴,很生气,生气极了。
第三句话:告诉孩子我们很喜欢他本人。
到此结束,拍一拍孩子,用期待的眼神与孩子交流。整个过程只需要一分钟。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
关键:
一、就事论事指出孩子犯的错误。这只要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
二、告诉这件事的后果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很生气,不能容忍这样的错事。也只要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该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对自己或者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我们不能容忍孩子所做的错事,但是我们很喜欢孩子本人。还是只要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告诉孩子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批评他,而是因为爱才指出他的错误。
虽然只有三句话,但任何一个环节少了都不行。通常情况是,有的孩子受了批评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错事;或者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我们还没完没了的批评、说教。最常见的是批评完了就完了,这对于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来说会认为我们不喜欢他而故意找他的麻烦的。所以这第三个环节绝对不能漏掉。
提示:
三句话中,我们很多时候只注意前两部分及批评与愤怒,并且没完没了。需要补充的是:
1、不能罗嗦,要尽可能简短并直入主题,这样让孩子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
2、“三句话”就相当于三角架,缺了一只脚是站不稳的。特别是对经常被批评的孩子,第三句话更是显的重要。
3、孩子从中也迅速学会了一些处理事情的一些方法:对事不对人,抓住主题,迅速处理。
通过我的实践,再调皮的孩子都很乐意的接受批评,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乐意的去改正,虽然有反复,但还是可以用这个方法对孩子实施批评,使孩子能逐步改掉一些坏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孩子3岁开始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美育、智育一起上,孩子却越来越不快乐。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焦虑现象。
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副院长伊丽莎白·比文13日在北京表示,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如何让孩子像个孩子、让他们自由成长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当日的第11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比文说出了不少中美家长都有的焦虑,比如美国家长也希望孩子上常春藤盟校、也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她认为,现代教育让无论小孩还是家长都有很大压力。在这过程中,孩子内在的发展动力被泯灭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比前代人更丰富,却越来越不容易快乐。比文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被人为加快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信息更发达,孩子接受新事物更多,但另一方面家长的压力更大,留给孩子的时间更少,孩子很多时候是被撕裂成长、被迫接受各种新事物。”
比文做了30多年整合教育推广和研究。她以在美国和世界若干实践为例指出,整合教育的核心不是孩子要上多好的名校,而是这些孩子有能力、有热情和一生都过得很快乐。
而这些基本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我们鼓励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根据成年人的意愿或社会文化的压力揠苗助长。”比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特别想看到未来的人如何看待我们今天对孩子的伤害。”
近年来,西方各种教育理念进入中国,让中国家长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焦虑。比文说,这种情况在美国也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会存在矛盾。实际上无论什么教育理论到一个地方都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说到底在于能否支持孩子由内向外地自由发展。“孩子就像一棵树,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有足够的养分,支撑他们在大地上立足。不要对他过度施压,否则容易断掉。”
比文不赞成那些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接受全英文课程学习进而送出国的做法,也不赞成让孩子三岁就学英语。她认为,学好母语更重要,母语是孩子了解所处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进而建立起与社会联系、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孩子7岁后再学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为好,学习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音乐、诗歌、戏剧等多种方式进行。”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人的大脑到28岁才停止发育,因此未来的教育将基于脑科学的研究进行。”比文说,无论什么时代,孩子都需要关怀、安全感、创造力、运动、自然,这是孩子健康的前提。“我们只有一次做小孩的机会。教育系统是最难改变的系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教育孩子励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