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那么,初中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初中孩子的教育方法
不再辅导具体学科问题,而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上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增大,学科内容趋向专门化,学科的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辅导初中课程我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女儿从小对我依赖惯了,如果我没有时间管她,她就能拖则拖,即使是自己做也不主动动脑。那就从学习习惯入手吧。
好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初中入学没多久,我先帮她重新制定了适应中学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定她哪段时间必须写作业,哪段时间可以看电视,到了几点就要睡觉。刚开始的时候女儿很不适应,但是慢慢地,她开始主动做作业以换取多一点看电视的时间,对此,我笑而不语。只要女儿知道主动学习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同时,这样做能保证女儿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应付学校的学习。
另外,结束"保姆式"的陪护状态,让女儿还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功课,家长慢慢做到"只督促,不指教"。现在想起来,当时做的还是明智的,经历小升初后,女儿好像把劲一下子都用完了,松松垮垮的状态一直没有改观,我们就干脆带女儿去云南玩了半个月。但是,回来之后马上就给他报了班,不是为了学东西,而是为了帮他收收心,好适应接临而来的初中生活。从现在来看,女儿的反应还是不错的,没有在初中的最初阶段哭鼻子,热身成功!
教育孩子心理误区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