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法律知识>

民事法律中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

炜杭分享

  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清算,是为了终结现存的法律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归于消灭而进行的一个程序,包括计算、核实等。清算是一种法律程序,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未经清算就自行终止的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护。狭义上,清算与结算不同,清算不涉及债权债务的转移,而结算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广义上,清算是结算的推广。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民事法律中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

  (一)清算组成员的民事责任风险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家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倒闭。这些企业如果是破产,则要按破产程序进行,否则必须进行清算才能注销。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因此,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解散时,很有可能成为清算组的成员。

  清算组成员必须对公司和全体债权人负责,《公司法》第190条规定:清算组成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未尽忠实、勤勉义务致使企业破产的民事责任风险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125条规定:"企业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在企业破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员,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企业尽心尽力,忠诚、勤勉经营,杜绝损公肥私、滥用职权等不法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尽到合理的注意,尽量避免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从而防范相应的民事赔偿风险。

  (三)欺诈破产的民事责任风险

  欺诈破产行为是指债务人违反破产法的规定,通过隐瞒真实情况或者制造虚假情况等手段,不正当地减少其财产,或者给予个别债权人偏袒性清偿,妨害公平清偿秩序,从而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包括《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无效行为和可撤销行为。该法第3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1)无偿转让财产的;

  (2)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

  (3)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

  (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

  (5)放弃债权的"。

  第32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第33条规定:"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无效:

  (1)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

  (2)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

  承担欺诈破产赔偿责任的主体不是有欺诈破产行为的债务人,而是该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对欺诈破产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企业破产法》第128条规定,债务人有本法第31条、第32条、第33条规定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董事长、总经理在企业即将破产时务必要杜绝上述偏袒性清偿等可撤销的和无效的行为,避免因此损害债权人利益,防范民事赔偿风险。

    56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