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公共政策自考复习(4)

嘉敏分享

  ※机构—制度模型:

  1、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

  2、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3、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①合法性②普遍性③强制性;

  ※集团模型:

  1、戴维.杜鲁门: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

  2、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3、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

  4、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精英模型:

  1、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

  2、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

  3、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

  4、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建构的两种资源: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2、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

  3、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①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②群众—领导性模型;③个别——一般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

  4、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

  5、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

  6、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①港、澳、台因素论②华人经济圈论③儒家文化圈论④伟大人物论⑤政府功能论⑥国际形势论⑦政策决定论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

  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

  1、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2、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客观性和主观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分类:

  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①结构优良②结构适度③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文化问题④外交问题⑤民族问题等

  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①国际问题②全国性问题③区域性问题④地方性问题。

  ※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的含义: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主要可以分为:①利益型政策网络②意见型政策网络③混合型政策网络。

  ※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①个人②组织③技术

  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1)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2)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3)可诉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4)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因;

  5、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包含如下阶段: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 。

  6、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下一页是2017公共政策自考复习

36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