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信贷政策收紧潜在的弊端(2)
信贷政策潜在弊端
(一)信贷额度的猛增,导致预期通货膨胀
2008年我国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迅速降温,通货膨胀开始脱离人们的视线,转而被通货紧缩的担忧所替代。但是,随着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逐渐好转。
那么,经济的好转带来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但长期有潜在威胁。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生产资料方面,而且也存在于生活消费品方面。短期内供过于求,产能扩张的能力较强,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小。然而长期看,随着信贷的大幅增加,货币供给的长期增长,势必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
1、新增贷款剧增,给通胀反弹提供了货币基础。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 万亿,货币供给短期内大量增加使得通货膨胀反弹有了货币基础。如果今后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控制,不仅会引致总需求的快速扩张,更会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的反弹。例如:尽管目前CPI(同比下降1.1%)和PPI(同比下降5.9%)同比仍然下降,但从月度环比来看,下降程度已经减缓,有逐渐回升迹象。
2、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过大,引发通胀反弹风险。票据融资增多常出于商业银行规避风险和企业套利的动机。票据融资占比过多可能导致信贷增长对经济的拉动力量减弱,致使流动性渗漏到其他非实体经济部门,催生资产泡沫,引发通胀反弹。
总之,当前我国有众多潜在因素影响着通货膨胀的反弹,如内需的增加、国内价格改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人民币升值等等。如果下半年信贷总量不能有效放缓,无疑会加剧预期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
(二)信贷流向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的瓶颈
在上半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 6.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然而,投资在我国GDP中比重过大,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目前投资中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础建设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受到限制。真正拉动经济的动力源应是最终消费,最终消费的持续性增长又离不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所以,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最终消费上,应重点扶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性促进了固定资产与基础建设投资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尽快完善信贷结构,将会导致未来经济的发展瓶颈。
(三)信贷流向不合理,导致资产泡沫
上半年的信贷发放,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部门。由于追求短期效应,投机行为愈演愈烈,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势必导致资产泡沫。当资产泡沫破灭时,必然会影响金融实体,进而连锁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呆账坏账增多、资产缩水、消费萎缩等等。
(四)中长期信贷资产比重大,对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也具有潜在负效应
1、增加了银行业资产风险度。银行业资产业务的特殊性,表现在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长期信贷资产期限长,风险暴露滞后期也长。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2、增加了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在中长期贷款比重持续上升的同时,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6月末主要存款银行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上升到43.7%。银行资产期限结构与负债期限结构错置,将加重银行业流动性压力。
3、中长期贷款比重偏高,增大了风险资产基数,相应增加了银行机构的风险拨备,降低了监管资本水平。
4、诱发不稳健经营行为。中长期贷款相对短期贷款具有较高的当期收益,在各种不适当指标考核激励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诱发银行经营者为了当期经营效益和业绩,倾向选择中长期资产。
今后我国信贷政策的走向
(一)保持适度宽松政策,逐步放缓信贷发放速度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信贷政策应传递出逐步放缓的信号,避免预期通胀的反弹。当然,货币信贷的车轮一旦高速行驶起来,在宏观环境总体趋于向好的情况下,尽管当前存在潜在危险,但我们不主张紧急刹车,而是逐步放缓,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让经济体有一个适度自我调整的过程。
(二)优化信贷结构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逐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流向中小制造企业,提高工人收入,促进消费;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重点扶持短期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保障经济的再生产能力。当然,在信贷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是主张逐步过渡,实现信贷政策的“软着陆”。
(三)加强信贷监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相关部门应继续严格贯彻《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中的十项措施,要重点加强信贷资产结构管理与监督,强化资产结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管理,保障信贷资金流向的合理性与信贷资金期限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其他衍生工具,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规避预期风险损失,化解中长期信贷风险。
(四)结合财政政策,相机调整信贷政策
我国政府制定出台的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次解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随着利率的预期增长及市场化的逐步开放,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政府短期的大量财政支出,势必会造成财政收支压力,未来会存在发行国债或是发行货币弥补财政支出的可能性,进而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复苏及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应继续坚持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配合财政政策的变化,相机调整。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