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年智慧城市政策

嘉敏分享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智慧城市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出台

  国家标准注重“为民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同时,不免有种“自说自话”、“各行其是”风气。这样一来,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难题,甚至一个城市的几个管辖范围就面临难以共享、无法调用的尴尬窘境。

  智慧城市的建设初衷是利用数据提高运行效率,但这样一来反而帮倒忙、拖后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民生服务的滞后和民众不满情绪。有关办证明跑诸多部门的新闻屡见不鲜,“低智商”的城市让民众“苦不堪言”,有被数据绑架之嫌。数据便民的设想也成为空谈,甚至是一种讽刺。

  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却面临着适得其反的现实情况,这值得仔细、深入地反思。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日前由国家标准委、住建部、质检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公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其中提出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是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千呼万唤使出来,期盼已久的国家标准终于面世。

  对标准进行解读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大数据所所长姜鹏指出,应明确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方向,通过智慧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便民惠民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让社会公众和企业能够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评价标准,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评价标准的空位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在建设之前,缺乏参考借鉴,更没有实际项目可以考核,所以无从下手制定标准。而全国遍地开花后,又难以统一考核,建设水平、建设内容、数据接口各不相同,这也是制定标准的另一障碍。

  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指标的贯彻执行也是需要考虑的。在各地建设已初具规模、较为成熟之时,如何求同存异地评价所有城市的建设成果是难点。每个城市的建设重点和原有水平不同,如果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标准,只会造成评价毫无意义,难以检验智慧城市的真实效果。

  即使评价维度确定,收集城市数据才能准确分析每个城市的“得分”。这里又会面临另一问题:数据形式不统一,数据难共享。数据共享问题从建设之初就困扰着行业内外所有人,一方面城市数据极具价值,共享之后会造成收益损失,另一方面城市数据的难以共享会对民生服务和政府管理造成壁垒。民众有需求,但收益损失却不得不考虑,这让政府、企业、民众、评价标准制定者都陷入了两难,无解的僵局到现在也是不了了之。

  当然,仅靠评价标准的出台解题是不现实的,只能说让各地城市建设参与者逐渐提高重视程度,尝试建立激励标准,在贡献数据的多方之间可以优先调用数据,反哺提供者,不再让提供者做亏本买卖。

  整体布局设计 避免局部过热

  国家几部委联合出台此评价标准,不仅是为了解决城市不便民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了整体规划全国的城市建设。从数量来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体量很大,一二三线城市均有涉猎,但平均来看,还是过多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对于中西部或某些偏远城市的建设也是最近几年才提上日程。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网络设施的布局更是欠缺,“城市智商”亟待提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某些地区为了提升“智商”,一味地追求智慧设施的数量,在不需投入的领域硬是建立所谓数据平台,造成智慧城市建设“局部过热”的不正常现象。

  比如,有的地方马路上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与车,但也在投入巨资推出所谓“智慧交通”平台项目。还有不少企业拽着政府投资一些智慧产业的平台项目,项目清单不断增加,政府投资不断累积,却长期看不见效益,成为鸡肋。

  造成以上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建设目的和出发点来看。冗余的项目建设更多是为了“攒材料”对外宣传,并没有从便民角度考虑,没有结合民众实际需求。如果按照评价标准中的“便民”思路建设,那么类似不必要的项目就可大大减少,让每笔投入对症下药解决城市病症,名正言顺地投资。

  长远来看,姜鹏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到数百个之多,成绩虽然可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全新的顶层设计,进行合理引导,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2017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

  以新型智慧城市为蓝图,拓宽发展新思路

  2016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认为新型智慧城市要“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加强智慧城市体系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工程,需要构建集各项智慧工程于一体的知识体系、建设体系,不是一个规划设计方案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由各部门统筹合力,加强体系规划,构建一套智慧城市规划体系。

  2构建大数据生态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大数据迅猛增长,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显著提升了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要将大数据引入管理,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理念,建立用数据管理、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让公共服务的更,主力城市高效运行。

  3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型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驱动、智慧引领,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交汇点,顺应变革方向,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满足群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促进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加强区域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辐射能力,加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群的统筹规划和协同布局,协同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以新兴智慧产业为核心,厚植发展新动能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1大力发展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产品创新、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命脉所在,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应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信息化、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研发;鼓励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物联化、智能化成图;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公关及国产数据软件的政策扶持;引导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数据中心,促进企业数据中心智能化、低碳化;加快制定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及产品标准,规范服务市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完善支撑服务体系

  当前,智慧城市特别需要的技术支持、企业诊断、员工培训等政府服务或社会服务,或是基本没有,或是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当部分智慧城市企业有问题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重点支持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智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业链协同等领域。

  以多元化运营为主导,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中央密集出台多项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后,各地政府陆续发布具有地方特色的指导意见,开展了颇具当地特色的智慧城市PPP建设项目。但从目前的推广成果来看,各级政府对PPP建设热情高涨,社会资本则显得相对冷静,建设智慧城市的意愿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建议。

  1创新PPP产品的实现形式和交易模式

  当前的PPP项目投资规模都较大,投资周期也较长,且多是非标准化和非证券化项目,这导致PPP资产转让市场很难活跃,投资者风险不易转移,对智慧城市建设的PPP项目的热情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创新PPP产品的实现形式和交易模式,例如借鉴分级证券化基金模式,把参与PPP项目的各方权责与损益分配机制,内嵌到PPP产品设计中,使PPP具有硬约束。通过这种设计为PPP创造动态优化投资者结构和动态优化运营机制的环境,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以智慧治理体系为核心,打造发展新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并通过构建智慧城市,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关键要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社会的稳定、繁荣。

  1构建新一代智慧基础设施

  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基于新型信息技术的各种业务和应用迅速改造了金融、商务、医疗、物流等传统产业,社会各行各业都加速架构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上,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构建适应万物物联、智能化社会的新一代智慧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亟需进一步推广宽带化,三网融合,建立高速、宽带、融合、安全、无线的泛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增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推进各地云计算中心的科学规划及合理布局,防止由云的重复覆盖产生的资源浪费;鼓励与云计算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云平台的服务模式,提升云平台的应用水平;根据行业应用的需要,在市政设施、农业、交通、环保等领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逐步构建安全可控、覆盖全市的感知网络体系。

  2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信息时代,政府的掌握大量数据,由于信息技术、体制机制等限制,各级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往往自成体系,数据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打通不同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构建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大数据中心,集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舆情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全面整合、开放政府和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数据,建设供全社会共同使用的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集约布局、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压缩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3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

  经过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大规模、高强度建设智慧基础设施的阶段已经过去,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着保障大量已建城市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新任务。在新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需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安全保障的智慧感知、传输网络、高速运算、信息交换及服务运营支撑架构的智慧化环境,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提升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运行管理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实现智慧管理应用集成和感知网络的统一管控,创造良好的城市运营条件与服务保障。

  以完善保障体系为支撑,培育发展新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国土、交通、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落实部署,所以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1实现行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把以前城市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等各部门间分割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设统一合理的标准意义重大。建议政府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实现跨系统技术集成与信息共享,尽量减少信息化孤岛促进资源共享。

  2加强智慧城市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强智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分类指导目录,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坚持人才使用的多元化与国际化,鼓励智慧产业领域的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高校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开设跨院系、跨专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选课,培养智慧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企深度合作的智慧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年智慧城市政策相关文章:

1.2017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

2.2017年信息化工作心得体会

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视频高清下载直播回放地址+翻译+解读(3)

4.2017重庆老年人补贴新政策

5.浅析物联网技术对政府发展智慧城市的作用及应用对策论文

    296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