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办事指南>政策法规>

2017国家文化政策

嘉敏分享

  文化政策是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新时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政策保障,又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内容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关键。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国家文化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及解读

  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以148票赞成、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这部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六章65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当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文化部部长助理于群,全国人大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鹰出席发布会,并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与此同时,文化部负责人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二、文博创意产业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故宫在艺术衍生品上可谓动静颇多。从“金榜题名笔”到“顶戴花翎官帽伞”,故宫将许多珍品以艺术衍生品的方式进行开发和传播,让大众能够通过手机下载、微信互动、网络购买的方式,不用进故宫也能欣赏、购买或收藏“艺术珍品”。据统计,2012年以前,北京故宫主要收入为门票收入,艺术衍生品占比很小。而到了2015年,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700多种,已上线的8款app平均下载量上百万,线下商店最高销售额每天超过10万元,故宫艺术衍生品实现了销售超10亿元。

  以前,我们往往对于衍生品的认识仅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上,故宫艺术衍生品在种类和形式上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衍生产品的认知。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内极具开创性文化文物单位,在文创之路上拓路已深。值得一说的是:产品不一定是最具爆点的产品,但一定是最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很多产品在故宫长期销售,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有了文化,才会有了文创,在我们脑洞大开,设计夺人眼球的商品之前,先要对文化和艺术致以敬意。故宫文创衍生品的案例值得关注。

  此外,2016年4月27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深度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向我们昭示着文创衍生产品的春天已经到来。

  在政策文件上体现则是: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

  三、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

  2016年,明星的公司被高价收购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关注下,上交所、深交所也针对该现象发出过关注函,问询相关收购估值事宜。那么,明星作为公司核心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这样的文化企业到底该如何评估价值呢?

  2016年4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影响以合同权益方式体现的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合同的合法性、公平性、服务期限、合同约定的激励措施、保密条款、竞业禁止条件等。评估文化企业中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合同权益等无形资产,可以结合人才流动市场的定价方式或者文化企业与生产要素供应方的合作模式收集交易案例。

  无形资产在文化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无形资产的隐性收益与潜在发展能力也非常巨大。对文化企业的价值评估,必须要化虚为实,重视无形资产的评估,才能充分挖掘文化企业的价值。

  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趋势1:

  对优质IP的争夺更激烈

  《锦绣未央》、《甄嬛传》等热播的电视剧都源自网络作品。网络IP改编为电视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动向,是各大影视公司掌握的“常规武器”。2009年只有一部网络文学改编为电视剧,2010年增加为4部,2015年攀升到25部。当网络文学的知名IP被各大公司瓜分一空后,新一轮IP之争又聚焦于动漫领域,可以预见2017年的IP之战将更白热化。

  文化企业立足文化内容的生产,靠运营无形资产做大做强,因此,对IP的争夺和储备是必然的。特别是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一些文化产业的平台已搭建好,传播渠道已打通,运营模式也日渐清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好的内容,往往一个好的IP能“点石成金”,一个生动的创意就“满盘皆活”,实现全产业链的变现和增值。

  对IP的争夺,实际上是对文化人才的争夺。因为我们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缺的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不仅文化产品需要有内容,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拨动人心的情感,放眼城乡建设也需要文化的滋养,从“记住乡愁”的深情呼唤,到保持特色的文脉传承,再到提高生活品质的幸福指数,都与文化深深地浸润在一起,需要IP品牌的放大,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

  因此,2017年特色村镇的推进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线将更加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社会效益,为当地文化事业作贡献。值得一提的是,PPP运营模式在2016年完成启蒙后,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文化小康积聚更多的产业力量。

  趋势2:

  文化金融合作呈现“马太效应”

  目前,全国上市文化企业共209家,其中北京57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北京市“补贷投”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得益于北京市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持续培育。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进步就是致力于解决“轻资产”文化公司的投融资问题,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享受到了金融的阳光雨露,创造了用金融力量做大做强的成功案例。

  一个案例胜过100个推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文化金融在实践中“磨合”和“妥协”,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换位思考”:文化企业不断学习,逐渐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现在文化金融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用”和“怎样用”的问题。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筹建分公司、拓展新业务游刃有余,善用金融资本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比如光线传媒就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仅在动漫领域就实现14次并购,打通了自己在影视领域的产业链。而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不是犹豫观望、止步不前,就是为资金愁眉不展。

  2016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在资本市场“鸣锣”。2017年这些有资金武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将大举“开疆拓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一方面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做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另一方面也将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方面更有作为。

  趋势3:

  数字创意产业引领新业态发展

  VR、直播、网剧、弹幕等新业态2016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如此“野蛮生长”之势,在2017年必将得到规范和整治,让文化新业态在健康轨道上行进。同时也应看到,这些新业态,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变革的力量,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保护和珍惜蕴藏在民间草根中的创新活力。

  变化是常态,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传统文化企业也要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功”,提高竞争力,实现升级发展。2017年,对互联网的运用会让文化产业如虎添翼,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电视业,通过研究消费者观看行为的变化,运用联网联机,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完美联动,找到保持“开机率”的新理由;而演出和电影,将搭上互联网众筹的快车,营销新产品,积累粉丝,开发衍生产品,做长产业链;传统出版业在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将着力改造运营模式,嫁接互联网的运营理念,盘活资产,实现增值;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则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等产业一起,计划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级。2017年必然在“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推进整体布局和明确发展路径。

  可以预见,文化产业数据分析在2017年将有新的突破。文化产业从数量走向质量、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升级,将对大数据的发掘提出新的需求;而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又将让长期陷于定性分析和模糊经验的文化产业,焕然一新,使文化产品的目标客户更精准,产品体验更人性化,文化企业管理更精细化,实现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

  趋势4:

  文化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介绍,今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能夯实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发展方案在2016年摆放到了的案头,在2017年更赋予了“双重责任”,既能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是拉动内需的新力量;也直指人心,提升中国公民的“幸福指数”,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着力点。

  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变化。不是群众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是市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没有打动消费者的“爆款产品”。因此,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和“海淘”购物上,造成“需求外溢”。

  2017年要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还得从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力,一方面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演出,而是将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和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不断推出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爆款产品”,随着对需求和消费者的深入研究,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化产业惠及群众日常生活,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趋势5:

  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

  “跨界融合”从纸上走到地上,从概念走向产业,逐渐让人们看到了“创意”的价值。2017年“文化+”将融合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文化创意与第一产业融合,创意农业将帮助农村换新颜;文化创意与第二产业融合,使工业旅游和工业设计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产品和服务更有温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甚至还能助力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

  其实,概念或创意的“想象力”只是第一步,文化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坚定持久的“执行力”。一些金融资本在考察文化企业后,尽管很认同其发展前景,却对执行团队和执行能力没有信心,也就不敢轻易投资了。他们认为文化企业家虽有情怀,但多是空谈;文化企业虽有抱负,但要量力而行;文化产业多是“轻资产”,但不能成为“泡沫资产”和“垃圾资产”。再美好的创意,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再宏大的愿望,没有执行,就是“空中楼阁”。虽然文化产业十分需要创意,但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这要求文化企业还要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归根结蒂,文化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是练好“内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算有资金注入,最终也是泡沫。2017年文化企业要增强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这是文化企业成长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化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更是成就百年基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2017国家文化政策相关文章:

1.2017文化产业政策

2.2017国家文化产业政策

3.2017国家创业扶持政策

4.2017国家补贴政策解读

5.2017文化局对手游规定

    29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