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育保险报销有什么政策
黑龙江生育保险政策的报销是不是也有相关政策的呢?黑龙江生育保险政策的报销是怎么做的?黑龙江生育保险报销政策这个问题由学习啦小编来为您解答!
黑龙江哈尔滨生育保险报销政策解读
连续缴费12个月
可享受生育险待遇
据周晖介绍,目前哈市生育保险适用范围是城镇企业及职工,个人无法参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费个人不缴纳,由职工所在单位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工资总额0.6%的比例按月缴纳。
申领生育保险待遇的职工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其单位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连续满12个月,二是按政策规定生育或实行计划生育。若职工生育时,企业欠缴生育保险费,职工可先自费结算生育医疗费,待企业补缴生育保险费后再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参保职工在本市内企业调转工作,生育保险可随劳动关系办理转移。过程中若中断缴纳生育保险,将从参保职工续保缴费当月重新计算生育保险连续缴费时间。
异地生娃待遇相同周晖介绍,生育报销大致分为四类: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支付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和职工计划生育手术费(统称生育医疗费);女职工因生育或者流产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生育或者流产津贴;以及生育补助金。
同时,在哈市参保的职工到外地生育的,也可享受报销待遇。职工可在外地自费结算生育医疗费,回哈市后再申领生育待遇。申领时需提供《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申报表》、医疗费收据、病历复印件、费用明细、《婴儿出生证明》、《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生二胎也可享生育险待遇
目前,生育二胎已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二胎可以享受生育险待遇吗?周晖介绍,即使第一胎使用了生育险报销,生二胎时满足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的,仍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对于没有单位和无固定收入的女性来说,其配偶所在企业参加生育保险的,其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时,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除按规定支付生育医疗费外,还将按其配偶所在企业上年月平均工资,对其给予一个月的生育补助金。另外,参保的男职工在施行输精管结扎术及结扎后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输精管复通术的,也可申领生育保险待遇。
黑龙江生育保险报销流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生育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已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未就业且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偶,发生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生育医疗费,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定额补贴。
很多男性都知道自己的单位给其购买了生育保险,上生育险后,如男性员工妻子没有生育险,那么男性员工本人能享有什么待遇?男性生育险报销有哪些比例和条件?
王女士:女方没有生育险,男方有生育险,生孩子可以报销吗?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生育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已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未就业且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偶,发生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生育医疗费,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定额补贴。
男方生育险由男职工所在单位持相关材料、生育医疗费收据(原件)到市医保经办机构办理生育医疗费申领手续。
生育津贴以职工生育或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规定的产(休)假期计发。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按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计发。
男性生育保险报销标准
1、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参保男职工,可申请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⑴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和法定生育条件;⑵配偶生育或因病理原因流产时,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并已为男职工正常连续缴纳生育保险费(不含补缴、欠缴和中断缴费)满10个月以上;⑶配偶未列入生育保险范围,且生育第一胎。
2、符合上述条件的男职工,可申请享受的一次性生育补贴标准为:流产的200元;顺产的1200元;难产或多胞胎生育的2000元。
3、配偶生育或因病理原因流产后,男职工持本人及配偶的居民身份证、《结婚证》、计生部门出具的《生育状况证明》或《第一胎生育证》、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出院记录、费用明细清单(以上材料均需原件及复印件)和本人就医证卡、原始发票、配偶户籍所在地街道(镇)出具的无工作单位且无固定收入来源证明,到本人单位社保关系所在地的市、区社保经办机构办理一次性生育补贴申领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后,打印《男职工一次性生育补贴结付表》,男职工签字确认后领取补贴金额。
4、《生育状况证明》或《第一胎生育证》到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具。不需要失业时间证明书,要求配偶户籍所在地街道(镇)出具的无工作单位且无固定收入来源证明。希望您继续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男方生育险怎样在男方报生育保险
男职工本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无工作单位证明(或失业证原件、复印件)
提交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或者生育证、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医院出院单据(上面需要有分娩方式的说明,以及医院盖章)
本篇文章来源于《百闽人生网》
黑龙江生育保险报销政策相关文章:
5.生育保险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