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阅读题答案_寻梦阅读理解题答案
《寻梦》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通过做一些练习题,你惠知道答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寻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寻梦》阅读原文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请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踪。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36年7月11日 哥廷根
《寻梦》阅读题目
小题1:文段开头“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捉住”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本文主要写了母亲、家乡的景物和哥廷根的景物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3分)
(2)文中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这样写在表达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季羡林的散文行笔朴实自然,却饱含情韵。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文中最后三段中选择你认为感人的佳句,以此为例,就句子含义及其手法的运用,说说你的理解。(6分)
《寻梦》阅读答案
小题:(1)文中是以对母亲对故乡深深怀念情感为线索,通过想象和联想,借助梦境使三幅画面交叉、叠映、反复出现,这样的组织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显得深沉隽永。(3分)
(2)从表达上看,通过对母亲面影的反复抒写,突出作者对亲人、故土的深深思念,有一唱三叹的效果。(2分)从结构上看,以母亲的面影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对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起到强化作用。(2分)
小题:答案示例:“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句有两句,前句是采用了暗喻的表达,表达出对母亲、对故乡的绵长深切思念。后一句,“替母亲担着心……”,虚实结合,既表现母子间深挚的关爱,也突显了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扣住句子含义能谈出自己的理解,符合语境文意的,3分;恰当说明手法运用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