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龙年谈龙》中考阅读理解 语文说明文

惠敏分享

  《龙年谈龙》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而民俗又是十分顽强的文化现象。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手机正传》语文阅读答案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 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99年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01年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 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 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2000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

  ——选自 2005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19.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20.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21.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9.【分析综合,整合信息】 (4分)

  本文介绍了手机研发、诞生的历史,手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带来的生活变化,手机文学和手机文化的特点,手机的发展趋势。(4分)

  20.【分析写法】 (5分)

  ①选材更加典型性。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的突出代表,它的的发展历史有时代性、代表性。

  ②内容上切合本文主旨。摩托罗拉手机的发展史,说明了手机要注重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未来趋势。

  21.【探讨疑点、难点】 (6分)

  答案示例:

  (1)科普文。①本文是以介绍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主的说明性文章。②本文准确的讲述了手机发展史上的有关知识、信息,预示了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方向。③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手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比如结尾处指出手机文化的发展趋势,使用“可能” 一词是对趋势做出判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该答法6分。答出“科普文”给2分,

  言之有理的分析占4分)

  (2)传记。①从题目看,正传。把手机当作人物来立传,手机是当今经济生活、信息社会有代表性的产品。②本文选取了手机发展历史上的真实性、典型性的事例,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兴衰历史。(该答法只给3分。答出“传记”给1分,有理据的分析占2分)

  这一趋势被称为“Web 2.0”语文阅读答案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这一趋势被称为“Web 2.0”,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式互联网”。 2007年,美国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就是“网民”。理由是:Web2.0的迅猛发展使得网民自创内容和参与程度爆炸式地增长,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以前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是影响千百万人,现在的年度人物就是千百万人本身。

  “参与式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已经影响、改变了社会其他领域。有论者甚至认为Web2.0成全了真正的“网络民主”。在互联网和博客出现以前,所谓新闻传播是大型媒体、新闻企业以及专业记者的特权,一般民众无缘享用。博客等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处于新闻被动者地位的观众能够参与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新闻传播自由。特别是Blog和RSS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状况,变成现在的“多对多”。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形式被称为“公民媒体”,它对被政治势力、商业资本以及职业群体所左右的主流传播业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挑战,这必将给社会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积极的引导。

  但Web2.0的草根新闻和网民表达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大量博客内容空洞、流水账似的写作方式,难免让人在Web2.0的浪潮过后感到一些空虚。这一点相信在国内论坛和博客上逛过的人们都有同感:口水很多,亮点很少。

  美国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发起了攻击,其代表人物安德鲁·金认为,目前的网络民主化带来的是互联网上大量的垃圾,使得各种半吊子和二把刀的言论观点充斥在博客、个人空间之中。“Web2.0实际上传递的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肤浅观察而非深度分析,是刺耳的意见而非深思熟虑的判断。”是“无知与唯我论汇合,低品位与暴民统治汇合”。

  另一位持相同论点者拉尼尔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几乎就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这与代议民主或精英政治大相径庭。这个思想已经招致了可怕的结果……今天它正被突出的技术行家和未来主义者——在许多情况下我认识并喜欢他们——重新引入,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危险有增无减。”他认为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维基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大众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智慧甚至没有基本的礼貌,我宁可只注意专业性的价值和受过足够训练的人们的智慧。”

  (选自《读书》2011年第2期,有删改)

  8.下面关于“参与式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式互联网 ”出现的内在动力是网民表达自我的愿望,客观条件是网络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B.“参与式互联网”不但使网民的影响力空前巨大,而且可能正在引导“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到来。

  C.“参与式互联网”的伟大意义在于使新闻接受者改变了被动状态,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新闻传播自由。

  D.“参与式互联网”肯定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它们可能被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浅薄言论“淹没”了。

  9.下面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民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拥有极为宽广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于它“交互”的传播方式。

  B.“口水很多,亮点很少”指国内论坛和博客上广大网民情绪性的话语很多,而真正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意见很少。

  C.美国文化保守派人士认为,博客、个人空间只有传递深度分析、深思熟虑的判断,才有可能造就真正的“网络民主”。

  D.作者引用安德鲁、拉尼尔等人的意见,借以表明自己对网民表达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的不满和担忧。

  10.拉尼尔所谓的“我们面临的危险”指什么?他为什么认为它是“危险”的?(3分)

  参考答案:

  8. C(A、B,参看第1段;C,“实现广大民众新闻传播自由”是“参与式互联网”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但远不是“伟大意义在于”;D,参看第3段“良莠不齐”、“亮点很少”)

  9. A(A,参看第2段;B,见第3段,这句话主要是指“内容空洞”;C,美国文化保守派人士攻击的是“网络文化”的浮浅和无知,没有论及怎样造就“网络民主”;D,作者是比较客观、中立地描述这种现象,“不满和担忧”无从说起。

  10.“我们面临的危险”指的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因为集体的思想浮浅而缺少智慧,但参与式网络正在使集体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这种思想正在被技术专家引入”)。

  [评分标准]3分。答出第一问得1分;第二问中,答出一点意思,得1分。

  《龙年谈龙》语文阅读答案

  韩山元

  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世上根本就不存在龙这种动物。远古的恐龙,跟华人崇敬的龙,舞龙舞狮的龙,外形完全不同。龙是古代华夏民族(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古人对图腾的崇拜与敬仰,就跟现代人对国旗国徽一样。图腾一词源自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标志”或“它的亲属”。上古氏族社会,人们以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部落的标志,从而建立起认同感,加强凝聚力,于是就有了图腾

  在炎黄时代,氏族部落何其多,每个部落的图腾都不同。当各部落要逐渐形成一个华夏民族的时候,用哪一个部落的图腾作为全体共有的图腾都不行,那就需要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图腾。怎么样的新图腾最能让大家心悦成服呢?最好是将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合成一种虚拟的动物,于是,就有龙的出现。两千年前汉代的王符称龙是“九似之物”,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胜似蜃(大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学者、诗人闻一多对龙做过深入研究,他说龙是以蛇为身,再结合多种动物而虚拟出来的。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想象力,能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这么一种奇妙无比的动物。

  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这件玉龙距今5000多年,但其造型简单,没有四肢,也没有鳞片。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学家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那是更早的龙的雏形。可见,龙的形象不是一开始就如王符与闻一多所描述的样子,它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再往深一层去想,龙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妥协、让步与融合的产物,它能维系各部落的和谐。如果每个部落都坚持用自己的图腾作为各部落的共同图腾,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步,那怎么能有龙这个共同图腾的出现呢?可见,要和谐就免不了妥协,没有妥协让步就不会有和谐,这不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与追求“和”的精神吗?

  对龙的崇敬还表现在赛龙舟与舞龙等民间习俗中。据闻一多考证,赛龙舟是古代吴越(江苏、浙江一带)民间祭龙的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舞龙则是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也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与文娱活动。从唐代一直到现代,舞龙已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常见的体育与文娱表演。中国人出洋,又把这一习俗带到世界各地,妙的是,就跟赛龙舟一样,世界各地舞龙队伍,也有非华人参加了,民俗不分种族与国籍,这不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吗?

  今天,全世界的华人还需要“龙”作为共同的图腾吗?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我们至少能看到,生肖中的龙,还有作为节庆表演节目的舞龙,仍旧保留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当中,它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选自《联合早报》2012年1月27日,原文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的原因的一项是

  A.和现代人对国旗国徽一样,古人对龙有着特殊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B.龙是让华夏各部落都能接受、能让大家都心悦诚服的一种图腾。

  C.将多种动物各取其一部分组成一种虚拟的动物,有广泛的认同感。

  D.龙是把“陆、海、空”的动物综合起来,“集体创作”出的奇妙动物。

  7.下列各项中,对龙的文化内涵概括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

  B.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的精神,赛龙舟与舞龙的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C.表明我们的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D.表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的精神的重视和追求。

  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肖中的龙和表演节目中舞动的龙都是世上不存在的动物,但它们是华人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

  B.由河南濮阳较早发现的蚌塑龙虎,到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的“C”型玉龙,表明龙的形象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C.赛龙舟和舞龙起初都是祭祀活动,赛龙舟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而舞龙作为一种体育和文娱活动最早始于唐代。

  D.生肖中的龙和舞龙依旧是华人民俗的一部分,但今天却很难肯定地说全球华人仍需要以龙作为共同崇拜的图腾。

  参考答案:

  6.A(只是说明古人对龙图腾的感情,并不是龙成为图腾的原因。)

  7.D(“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是创造龙文化的前提,“文化交流”是龙文化的现实影响,都不属“龙的文化内涵”。)

  8.B(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虎发现于1987年,而内蒙古赤峰市的“C”型玉龙发现于1970年,所以“较早发现的蚌塑龙虎”有误,应为“发现的较早的蚌塑龙虎”。)

    452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