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说明文 阅读附答案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安之阅读附答案
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安之
①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
②首先是口味限制。中国菜的麻和辣对很多外国人来说是大忌,所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国宴先和主打麻辣的川、湘说“再见”,重咸重油的鲁菜、徽菜如今也很少出现在国宴上。国宴包括冷菜、热菜、点心和水果,这里仅以热菜为例。
③开国大典上招待外国宾客的晚宴是八菜一汤,其中红烧口味占了半壁江山。后来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演变成四菜一汤。到尼克松访华时期,国宴菜单为清淡的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宴的菜单是干贝银丝汤、清炒虾球、酱烧小牛排、茭白鲜蔬、柠香银鳕鱼。2016年的G20峰会的国宴菜单是清汤松茸、松子鳜鱼、龙井虾仁、膏蟹酿香橙、东坡牛扒。
④其次是食材限制。一般情况下,国宴菜单中,几乎不变的主角就是虾。因为一目了然,吃法明确。虽然狮子头一直是国宴菜中呼声最高的,但多数情况下,它很少被品尝,一是因为外国的肉丸多数情况下是佐酱料而非汤类;二是因为葱和姜连很多国人都吃不了,更别说外国宾客了。
⑤另外,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外国人的素食种类分得很细,有Vegan(完全素食)、Ovo-Lacto Vegetarian(除蛋、奶外完全素食,也是最常见的素食)、Pescetarian(除了鱼之外完全素食),等等。他们的过敏种类也很多,麸质过敏(大麦、小麦、燕麦、面粉)、乳糖不耐受、甲壳类海鲜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等等。
⑥最后是价格限制。1984年后,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标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家领导人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元至60元;少数重要外宾,每位80元以内;一般宴会,每位宾客的标准为30元至40元。
⑦国家还明确规定,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最新的成本标准虽然没有再公布,但肯定有严格的限制。
⑧粤菜做法复杂,费时费人工,原本成本就高,再加上最为出彩的选材被约束,名贵的海鲜远超配额,因而也遗憾出局。剩下的闽、苏、浙,它们的共同点是:選料讲究、摆盘精致、口味清淡,多用食物原味。而只有淮扬菜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
⑨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记
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足见其时扬州饮食之排场、精湛、丰饶。
⑩从文化角度来看,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很多菜肴与文化的历史名人、琴棋书画、文化学派都有绕不开的关系,这样的菜肴自然更能代表国宴的餐饮文化和水平。
(选自2016年第33期《南方人物周刊》)
14.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国宴首选淮扬菜”?(5分)
15.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6.第④段的加点词语“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材料:淮扬地区物产丰富,盛产动植物水鲜,苏轼在《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中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之类,此地俱有出产。但淮扬菜中没有山珍海味、生鲍燕翅,也没有动物保护组织禁止的食材。
答案:
14.(5分)口味限制;食材限制;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价格限制;经得起低糖低盐、少油少辣、排除过敏,甚至提供全素食等全方位考验;古城扬州文化底蕴深厚,淮扬菜更是“文人菜”“士大夫菜”。
15.(4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为杜绝铺张浪费,国宴由八菜一汤演变成四菜一汤。
16.(3分)不能删掉。“多数情况下”说明外国的肉丸经常是佐酱料而非汤类,如删去,原句变成“外国的肉丸是佐酱料而非汤类”,太绝对。“多数情况下”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4分)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为淮扬菜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淮扬菜擅长用普通食材做出高档水准,就地取材、土菜精做,朴素而典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节俭的倡导和对自然的尊重;淮扬菜各种烹饪调料或技巧,都是为了突出食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盖过食
材的特性。
这些桥 冯文超阅读附答案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 D(A项“总领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铁路工人做了铺垫”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8. 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南京话:“蛮”中的亲切 阅读附答案
南京话:“蛮”中的亲切
南京历史上是个著名的移民城市,特别是富于藏龙卧虎的隐士之气,无论才子商贾都愿以此为居。加上这座城历次毁于战火,使得各地移民每个时代都源源不断地涌入,也带来了各地方言。这就造成了南京话“不纯”的特点,既不像吴侬软语,又不完全似江淮方言,在江南这一地区颇为特殊。
其实说起南京话,倒是中国话的正统之一。南京话自古受北方影响较大,刘宋王朝入主南京就带来了洛阳的方言。到了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南京话随着迁去的官员百姓一度在北京大行其风。北京话和南京话发音上极为接近,只是声调完全不同。无怪乎20世纪初确定中国普通话时,北京话和南京话是最热门的方言竞争者。
外地人对南京话的印象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南京话的发音比较“蛮”,而且南京方言里有不少的说法不够文雅,有骂街之嫌。记得余秋雨一次在南京讲学时就曾半开玩笑地说过南京有两点不好:夏天太热,南京话不太好听。
但南京人可是丝毫也不介意,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方言,除非是工作或生意上的需要,一般的南京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开口都是一连串的南京话,本地的一些电视电台的娱乐节目里也经常可以听到主持人用有些夸张的南京话插科打诨。
南京话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从语言学上讲并不意味着它就比普通话低下。所有的语言在根本上都是平等的,只是表达特质各有千秋。举南京话为例,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些南京特有的事物、风俗和南京人的世界观,用南京话是最合适的了。南京方言虽“蛮”,但直白易懂让人一听就明白,具有良好的交流性,而且南京方言里有些词非常地形象生动,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十里八达”“硬正”等,南京人把谈恋爱称做“处对象”,一个“处”字把那种试探、亲近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勾勒了出来,可谓一字尽得风流。
毋庸置疑,南京话正在逐渐地消亡,这虽然有点让南京人感到难以接受和无奈,但强势语言吞并弱势语言,就如同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
一种语言的变迁往往能折射出很多耐人寻味的话题来。南京话的衰落,除了上面提到的发音问题以及人口变迁等原因,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和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则它的语言也相应地会成为强势语言。比如说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就与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密不可分的;8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学广东话,那是因为广东自身的经济发达,而且作为国际都市的香港说的也是广东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南不北,南京的经济不温不火,南京话的命运自然也就不尴不尬。
现在讲老南京话的主要是聚集在城南及城西一带的老南京人,他们大多已经垂垂老矣,加之近几年来老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成片的新住宅群使得人口成分剧烈变化,老南京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作为一种正在消失的方言,也许再过若干年,我们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听到正宗的老南京话了。
(选自苏凌、蔡文进编著《带一本书去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有删改)
11.为什么说南京话“蛮”中带着亲切?(3分)
12.阅读第7段,回答问题。(4分)
(1)段中所举事例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列举两种语言?(2分)
(2)加点词“这个意义”指什么?(2分)
13.具体说说作者对南京话寄寓了哪些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1.(3分)南京话的发音比较“蛮”,而且南京方言里有不少的说法不够文雅,有骂街之嫌。(1分)但是南京话直白易懂,具有良好的交流性,而且南京方言中不少词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因此说南京白话“蛮”中带着亲切。(2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4分)
(1)(2分)列举英语和广东话是为了具体说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则它的语言也相应地会成为强势语言。(1分)与前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相照应,这样写更有针对性。(1分)
(2)(2分)“这个意义”是指语言的盛衰与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13.(4分)作者喜爱“蛮”中带着亲切的南京话,并对南京话曾与北京话竞争普通话感到骄傲,同时也表达了对南京话逐渐消亡的无奈和遗憾,以及对南京话未来命运的忧虑之情。(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