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与中国古诗词之间的关系(2)
(二).诗画相融,相得益彰
中国画与诗相融历来已久,二者相融,可以取长补短,增强感染力,不仅使中国画与诗异彩纷呈,同样也相互辉映。中国画与诗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特点,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词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出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景色,容量比画大的多。如果把中国画与诗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使画面更加充实有意境。而诗词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比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如郑板桥为自己的《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普通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表面上写的是竹子,实际上赞颂的是人。“坚劲”正是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这首通过歌咏竹石,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折不饶的形象。全诗感情真挚,意义深切而意味深长,先看画可能不会有这些感受,但通过画上的这首诗,从而让我们领悟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中国画与诗相融的方式有二种:一种是配合方式。就是以其中一个为主,用另一种来补充并丰富。中国画,就是以画为主,再以诗词配合,如陆游的《观大散关图有感》就是典型的以画配诗,这是陆游看了《大散关图》后有感而作的。把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画内所不能表现的积极内容。郑思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爱国诗人与画家,他善于画兰花,但是从来不画土,表示土地已经被女真占领,如果不懂他的身世和作此画的意图,就很难领会。后来倪瓒为他所画的兰题了诗。诗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与墨写离骚”。这首诗酒把郑思肖的爱国思想明确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倪瓒的爱国之情。这幅画配上这首诗,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另一种方式是二者相结合,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图文并茂。诗画相融,可以使画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画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题突出,构图更加完美。如郑板桥的《风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这诗一结合,可以使得主题更加突出,使画境更加深远。张大千也属于诗画结合的典范,他能书善画,他曾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的读书”。他作画几乎每幅画都会题款题诗,不是诗就是词。诗画相融,相得益彰。
1.画家常以诗为绘画的表现内容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赋。相隔一百多年后,顾恺之根据这篇赋画成《洛神赋图》。曹植用神话来隐托他失恋后的悲哀,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诗句,刻画出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抒发自己对她的爱恋。而顾恺之则以画来表达,强调了神话色彩。把洛神描写的婀娜多姿,衣袋飘忽,欲去又来的依恋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与杰出的表现力,丰富了《洛神赋》的内容,相得益彰。马振声画的《爱国诗人陆游》是表现陆游的《示儿》诗意的:“死去才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集中表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但是这首诗却很抽象,要用画来表现很不容易。马振生抓住了诗人形象鲜明这一特点,着力刻画陆游的形象,脱出了诗的束缚。这幅画就是妥善的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诗人与他那满腔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运用了创造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诗意。
北宋画院用诗词来作为绘画的素材,并以诗意的表达完美与否来评断绘画的高低,同时,北宋的宫廷画院也自上而下地提倡在绘画中表现诗词意境,甚至在画院的考试中经常摘取古人诗句来命题作画。如“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诗句中的“踏花” 、“马蹄”与“归去”都还比较具体,容易落实到画面上,唯独一个“香”字比较抽象,很难在画面上表现。有一名画家,根据这句诗,画了一群蜂蝶,追逐着马蹄的印子,以显示马蹄有花香。又比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有画家根据这一诗句画一个渡舟人卧于舟尾吹笛,意思是没有人过度,渡舟人闲的无聊只能吹笛自娱。又如以“乱山藏古寺”,有画家就画了一个挑水的小和尚,后面则是大山,这样画面虽然没有直接画出古寺,但是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古寺就在那大山之中。所以,根据诗词来作画,着眼点已经不全在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绘,而是更在于画面的构思布局是否新颖,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能通过画面让我们把握那诗情画意。
诗词与绘画相融,恰如郭熙所引的那句名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人常常能从深远的画境中发现诗意,而画家也往往在精彩的诗词中体会到画意。
2.诗中常常会表现国画画境
在过去的作品中,画中有诗的作品相对要少些,而诗中有画的作品就比较多。如王维的诗,差不多大部分都具有画意。王维怀着诗人的情怀,掌握着画家的妙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显示出千里江河的绝妙画境。王维在描写大自然景色时,注意将绘画中的色彩特征与诗词玄妙的语言相结合,生动的表现出自然界景物情态飞扬的特点。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又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诗中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王维还有许多诗句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这些诗句,都是画面明朗,那些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动态,幽美的境界,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会情不自禁的随着诗句进入到那片画面之中。诗意与画境的相融合,富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