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的随笔:明末清初邳州琵琶王汤应曾

凤婷分享

  编者按:汤应曾是明朝末年一个著名的屁吧演奏家,我们可以从王猷定《汤琵琶传》中了解到汤应曾的事迹。

  清朝初年,王猷定著的《汤琵琶传》被涨潮编辑在《虞初新志》一书中。汤琵琶是人们送的雅号,原名汤应曾。王猷定是汤应曾的好友,知音。在相处的日子里,他渐渐地了解到汤应曾的身世和成就。

  汤应曾,邳州人,生于明万历年间(1581—?)从小爱好音乐,听到别人唱那高亢激昂或委婉凄凉悲壮的歌曲时,感动得他情不自尽地流下眼泪来,有时甚至嚎啕大哭。长大了自己学习唱歌,时间长了,自己唱的歌曲比村民们唱的更胜一筹,打动着听歌者。他从内心舒发自己的感情去唱,也深深地打动着自己;发自肺腑的民歌或流行普遍的歌曲,一曲唱罢,不由自主地使他潸然泪下。母亲不理解便问为何悲伤流泪呢。应曾答道:“我并不悲伤,是那美妙动情的歌声打动了我,就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后来汤应曾学弹琵琶,每天闲时在家中的石楠树下摸索着弹起家乡流传的民歌和世间传下来的古曲等,弹奏水平一般。他家境贫穷,老屋即将倾倒,便在石楠树旁新盖起了茅草房,和老母亲搬到新居。他无妻子儿女,在家中朝夕侍奉老娘。乡邻们咵他为孝子。

  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全国出名的弹琵琶大师就数李东垣了。后来艺术传给了江对峰,他苦心学习,掌握了师傅传给自己弹拨琵琶的要领和技巧,很快又名播京师。江对峰把琵琶的艺术被陈州蒋姓的一位隐士所传承下来。当时周藩王有女子乐队几十队,藩王就请蒋隐士教乐队琵琶。几十个乐队跟着蒋学艺,不得要领,都学得很肤浅,弹奏起来没有激情和哀婉味,使得藩王很是失望。汤应曾拜蒋隐士为师,虚心学习,掌握了要领,钻研技巧,反复努力弹奏,使每个音符、休止、节拍弹奏时掌握得非常准确,只一年时间,便名声大震。周藩王听到后便召见了他。汤应曾当场演奏了宫廷的名曲和民间传唱下来的民乐,藩王听得入神了,曲罢还沉浸在琵琶声中,急令再弹一曲。一曲比一曲弹得好,藩王听了还想听,随即将宫中很名贵的碧缕牙钳琵琶赏赐给他,命汤应曾穿上宫中的锦衣,在宫中演奏《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汤演奏的乐曲声音高亢,凄凉,异常动人。藩王将他留在宫中,再赏赐每年供给粳米万斛,以供养他的老母亲。从此汤应曾一时名播大梁一带。老百姓和各级官员们都想和汤应曾交结朋友,聆听他弹奏一曲,但汤应曾很矜持,轻易不在一般场合演奏琵琶。

  征西王将军听说汤应曾琵琶弹得很出名,把他召到幕府中随军西征。汤应曾跟随军队来到嘉峪关,张掖,酒泉等地,每逢军队阅兵,征西王进行打猎时,都命令他演奏塞上曲以壮军威。王将军有个部下首领叫颜骨打,是胡人后裔,善于布阵杀敌,他临战前,总是请示王将军批准汤应曾弹奏琵琶鼓舞士气的壮志之曲,然后万马奔腾,杀向敌群,每每凯旋而归。

  严冬大雪纷飞,队伍开到榆关,应曾在马上听到从远处传来筚篥凄惨的哀乐声,打动着他的心,想起老母亲孑身一人,孤苦伶仃,无人照顾,就失声痛哭起来,便辞别将军,星夜往家奔走。夜宿在一家酒楼上,由于回家心切,夜不能寐,便将琵琶拿过来弹起思乡曲来。人寂夜静,悠扬哀鸣的曲调使听到琵琶弦音的人无不动容,流泪。拂晓邻家少妇登楼拜见,叙说昨晚听到思念之情,琴声切切唤醒了我的悲哀,并说我守寡十年,相依为命的老母也去世了,想嫁个心有灵犀之人,愿侍候先生一辈子。汤应曾说:“我能接受你,可你能始终如一地孝敬老母亲吗?”女子欣然应允,两人便返回邳州。

  襄王久慕汤琵琶大名,便派员聘请他在宫中演奏琵琶,一去便是三年。一天,他怀抱琵琶,泛舟洞庭湖上,突然狂风大作,浊浪排空,艄公惊慌失措,汤不慌不忙,置若网闻,仍专心致志地弹奏他的琵琶。他望见“白云盘里一青螺”的君山,心潮澎湃,坐在船头弹起《洞庭秋思》来。风浪慢慢地停息了,船靠岸时,一只老猿从水草内跃入船中,哀嚎半夜,汤感到蹊跷。天亮时,那老猿突然抱起琵琶跃入水中。汤应曾痛失心爱之物,很是惆怅,也就不再弹琵琶了。他辞别襄王回家探望,母亲健在,而妻子已去世了。坟墓就在家宅一旁。母亲告诉他,妻子去世那天黄昏,有一老猿在户外哀啼,开门看不见踪迹,妻子对母亲说:“我等郎君一直没回来,老猿又在大门外啼哭,是不好的征兆,我将不久于人世了,久违郎君的琵琶声了,如果他归来,请母亲转告他,为我在石楠树下弹上一曲吧!”汤应曾听了母亲的话后,不禁悲从心中来。黄昏,置一杯浊酒于坟墓旁,弹起了琵琶来,声声凄楚,哀婉,回荡不绝。从此应增变了,他癫狂放纵,沉迷酒色。崇祯末年,天下大乱战争频繁,背负着老母亲在军中兜售零食,一代琵琶王沦落耳聋,眼瞎,鼻豁的脏老头。人们都纷纷地躲开他。偶尔有人召他去弹上一曲,也是隔着屏障只听琵琶声而已。

  汤应曾一生所弹奏古曲大约百余首,风格大多有风雨雷霆之势,其曲风有如愁人思妇,有的如虫兽在嚎叫,有的如风吹草木的啸吟声…….万千种声音不在琵琶声中,却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他最得意地一首就是楚汉相争的《十面埋伏》了。当两军交战时,声动天地,好像数不尽的瓦砾在天际横飞,静下心听,有兵器撞击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过招声,纷繁嘈杂,一会儿又归于平寂。过了半天,声音慢慢地从地平线上滚过来,哀怨而隐约的好像楚军的歌声,凄凉而悲壮的,为项羽悲壮而慷慨的声音和告别爱妾虞姬的声音,项王陷入大泽,汉军骑兵的追击声仿佛就在眼前,追至乌江,项王自刎的声音听得那么真切,百骑踢踏蹂躏,那是汉军将士在争夺项羽是人头啊!九里山之战仿佛重现,听者开始有些兴奋,继而感到毛骨悚然,最后只有失声痛哭。

  汤应曾,六十岁的时候流落到淮浦一带。有桃源人路过淮浦见到并同情他,载着母亲和他一同到桃源来。后来就不知所终了。

  作者:张玉迎

  公众号:文化佳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