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老师教学随笔范文
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大班老师教学随笔范文,希望您喜欢!
大班老师教学随笔范文一:会跳舞的跳跳糖
本月开展了主题活动“甜甜蜜蜜”,幼儿在这个主题中认识品尝了各种各样的糖果。今天,我们品尝了一种比较热别的糖果,跳跳糖。小朋友都吃过软糖、硬糖、QQ糖、棉花糖等等,却有很多孩子没有吃过跳跳糖,这马上就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兴趣,会跳的糖,那是多么有趣的呀,个别吃过的孩子迫不及待的说自己吃过这个糖,糖会跳,更加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整个活动的过程都吸引着孩子们的眼光,他们喜欢这个活动,所以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但是在活动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吃糖,要让幼儿说出糖是怎么跳的,还要用动作来表示,就要让孩子品尝,用嘴巴来感觉它的跳动,所以给每个孩子倒一点糖在嘴里花去了较多的时间。等到最后几个吃到以后在提问,前面吃的幼儿可能就已经忘记什么感觉了。
用跳的动作表示出来还存在一些难度,这里需要教师多引导,表示跳跳糖跳的动作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双脚跳,那么可以引出单脚跳,慢慢跳、快快跳等等。听音乐扮演跳跳糖跳是没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平时拍手也有练过听音乐轻轻慢慢拍和重重的快快的拍,说明平时的锻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是给幼儿贴上不同颜色的即时贴,根据老师说的“##颜色的跳跳糖跳起来。”幼儿根据自己的颜色来跟着老师跳。存在问题比较大,大多数的幼儿知道自己是什么颜色,但是他不能够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反应,还有的幼儿是做出反应了,也很有兴趣,但是没有跟对口令,很纯粹的跟着老师跳,可以看出,很多孩子看似对这几种单色认识了,其实并没有,所以才做不出反应。这个虽然不是本活动中的重点,只能算是对前面的一个复习巩固环节,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大班老师教学随笔范文二:孩子的两面性教育
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说她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自己喝水,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自己小便,爱说,爱笑,爱打闹,爱表现。可在家里却是另一个样子,自私、懒惰,什么也不干,也不听话,可让家长伤脑筋了”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幼儿确实有这种现象,是这个样子的。
事后,我针对这一现象,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和反思。我也想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利用教育活动的时间,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在学校进行教育,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名叫《一个宝宝两个样》的故事,在故事里,说的正是一个宝宝在家里和幼儿园里不一样,在幼儿园爱吃饭,爱劳动,团结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爱表现自己。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不好好吃饭,不爱劳动,什么事情都得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帮忙,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么改做,并且用故事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巩固,并且把这一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天让幼儿在表演台表演这个故事,巩固加以练习,效果不错,第二,同时,让家长在家里注意幼儿的表现,及时沟通,家园合作,两管齐下,共同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家长时常的沟通反映看出,我们这个双管齐下的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并对这段时间表现出色的孩子给予了“小红花”的奖励!
大班老师教学随笔范文三:当排头
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愿排在前面,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就连早晨谁先到园,也要吵吵嚷嚷炫耀半天,这是幼儿园孩子的天性。
这天下午,我要带孩子们到院子里做游戏,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走出教室,按顺序站好队,只见刘震鸿在队伍前面推推桑桑想争当排头,我便大声喊道:“刘震鸿你争什么?站到你的位置去”。 当时,我的话有点“火”,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排到了队伍的后面。
做游戏了,其他孩子一会儿跑到这,一会儿又跑到那,玩得非常开心,唯有刘震鸿不仅不高兴,而且还不遵守游戏规则,在队伍里一个劲的搅乱,起初我有点生气,认为孩子在与我作对,但转念一想,责任不在孩子,是我把刘震鸿从排头撵到排尾,违背了他的心理,伤害了他的自尊,难怪孩子会有抵触情绪。
幼儿争当排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态,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去引导、启发、教育他,而不是训斥、指责、批评他。想到这里,我马上停止了游戏,让大家坐在一起,在全体小朋友面前我承认了刚才对刘震鸿的批评是错误的,并告诉大家刘震鸿愿意当排头不是坏事,说明他有上进心,他的想法是好的,如果要遵守纪律,做到不拥不挤,听老师的口令,积极的和大家开展活动那就更好了,说到这里刘震鸿终于露出了笑容。
游戏又开始了,刘震鸿乖乖地加入到小朋友中间,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再也不搅乱了。
通过这件小事,我想到了很多,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管理方法不对头,就会伤及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时刻把握好孩子的心理特征,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抑制孩子的攀比心理,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