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学困生教育教学随笔

木兰分享

  学困生的教育如何开展才能让学生没那么大压力。我们去看看老师写的教学随笔,汲取经验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困生教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学困生教育教学随笔篇一

  一、 我班语文学困生基本情况:1、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课效率整体较差,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习惯,良好的班风有待形成。

  2、基础较薄弱。并不是低年级老师的问题,而是有孩子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容易遗忘。班里还有6位孩子拼音不过关,有2个孩子甚至四个声调还分不清,刚会读一转身就忘了。

  3、不会看课外书。后20%学困生,往往不会阅读课外书,书拿在手里一会儿就翻好了。

  4、严重的二胎不良症。后20%学困生以二胎为主,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两种现象:(1)家长不住地夸家里的老大是多么聪明多么懂事,而对老二几乎失去信心。(2)老大读得很用心成绩很好,老二即使读不出也无所谓,以后留在身边也用得着。(3)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老二身上。(4)老二小时候特别宠爱,甚至腻爱,现在长大了就没办法管了。

  二、转化学困生措施

  1、关注课堂,提高40分钟效率。认真备课,努力寻找适合301班孩子的方法,吸引孩子,让更多的孩子专注于课堂。对每天的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进行反馈,表现好的、有进步的予以奖励,在“星星花园”里贴上一颗星星,通过这种激励方式让孩子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坡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多花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这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备武器,学会了拼音,就可以逐渐认识更多的字,可以提高他们成年后的生存能力。

  4、培养看课外书的习惯。书是可以启智,越是这些孩子我们越应该给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做题,只能是让他们越来越讨厌学习。所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5、家校互通,共同努力。通过家访、电访等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外的一些行为习惯及各种表现,另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家长与学校达成一种共识,也可以向家长讲解一些有关教育孩子方面的技巧,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6、关注思想动态,让孩子们具有良好的素养,我们不能仅仅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做文章,更主要的关注他们将来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提高。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给他们一片绿茵,让他们快乐地驰骋。

  学困生教育教学随笔篇二

  一年级的孩子们进入了下学期,学习的难度强度都较上学期增加了许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学前基础都用没了,开始接触完全陌生的知识了。伴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一些本来还表现的有点优秀的孩子慢慢的就显露出了自己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最近的语文教学中对一些练习不断进行尝试性的训练,仔细的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发现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预习

  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比以前复杂了许多,每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都更加复杂了许多,如果课堂上拿出大量的时间领着孩子们读课文,仅仅读通读顺一篇课文就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加之要进行一些阅读方面的训练穿插一些写话上的练习,这就需要孩子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预习的越充分,课文读的越熟练,课堂上学起课文来效率就会越高。为此,开学前的寒假里我多次通过网络平台给孩子们的家长群发短信,提醒他们督促自己的孩子尽量多的读书,读课内的课文与课外书以更多的识字增长知识面。

  寒假里充分预习了课文,开学后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帮助孩子预习课文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开始的通读课文,优秀生第一遍在课堂上读就很熟练,大家一起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能够带动着其他不预习的孩子进行朗读。初读课文环节的熟练程度就造成了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很大的差距。理解课文阶段,不管老师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有过预习的优秀生能够很快的举手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没有预习过的学困生门却在别人重复了好几遍答案后还是一头雾水,这又是学困生和优秀生之间的很大的差距。由于课堂上总是领头羊,优秀生学习起来倍感轻松,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总是给别人做榜样的荣誉感带给优秀生诸多的自豪与自信,以后的学习状况也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好了。学困生则正好相反。这就是预习和不预习的差距,伴随着下一步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感觉到这种差距也许会更大。

  二、不听讲

  学习状态好的孩子们课堂上总是能够跟随者老师的指挥进行学习,老师的要求提出一遍就立刻做出反应。举几个小例子:老师要求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课文,优秀生就立刻将眼神定格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了,而许多学困生由于耳朵不怎么好使听不见老师的要求,别人都读了好几句话了他的手还没有找到要读的段落在哪里?老师要求将重要的生字书写下来,优秀生很快就拿起铅笔打开本子,很正规的书写下来,等优秀生都写完了那些学困生还没有找到铅笔,还没有打开作业本,还没有听清楚老师叫写什么?

  由于耳朵不怎么好使,老师的要求总是听不清楚,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有一部分学困生,由于不认真听讲,老师的要求往往总是因为一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课堂上总是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这一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甚至有些孩子,你做老师的将要求都重复的感到厌烦了,他还没有听到你的要求付诸行动。这就是认真听讲与不听讲的差距。

  三、不专注

  课堂学习的专注程度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根据课文我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爸爸为什么喜欢这张画?”学生回答“因为这胖乎乎的小手为爸爸拿过拖鞋。”然后老师带领着在课本上书写“拿拖鞋”。态度专注的孩子通过书写这一遍就在脑子里记住了这个问题。同样第二个问题“妈妈为什么喜欢这张画?”学生回答“因为这胖乎乎的小手为妈妈洗过手绢。”在老师带领书写“洗手绢”之后,专注的孩子们就准确的记住了“蓝蓝的小手为妈妈洗手绢”这个知识。而那些学习态度不够专注的孩子,也跟着回答问题,也跟着书写词语,学完课文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他们根本就回答不出来。这就是学习态度专注与不专注的差距。

  四、不积极

  课堂上老师提问了问题,当问题第一遍提出来的时候优秀生就已经举起手来想要回答,当问题充分的问到第三遍或者第五遍了,学困生还没有什么反应,似乎老师提的问题与他们无关一样。老师提出要求拿出铅笔来在本子上写下每节课一定要进行听写的六个词语,优秀生已经按照每天的习惯提前准备好很快写完了而且写的很正确,学困生还在慢吞吞的嘴巴里不知道嗡嗡嗡嗡的说些什么一个字还没有写。对待问题的不积极的态度造成了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很大的差距。

  五、不持久

  无论老师要求读多少遍课文,优秀生总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完成不厌其烦。第一遍还能够比较认真的读课文,第二遍就厌烦了,对于自己已经读熟了甚至已经背过了的课文,读书的时候学困生只是跟着动动嘴巴根本就不看书。一节课坚持不住一直的专心的听讲,尽管老师用了好多的方法进行引导调动,每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感到厌倦。这种不持久性造成了学困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很大的差距。

  六、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在家预习或者复习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引导。而许多孩子的家长完全寄希望于老师,根本就不愿意去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家长重视孩子学习和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程度效果都不一样。

  其实,不管是哪一方面,总结起来就是养成习惯差,有些孩子甚至太差太差,差的让人头疼。作为大班额的我们面临的这种问题更是让人头疼。班里面孩子多参差不齐的程度就更严重,课堂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就十分严重。我们既要照顾到优秀生的培养又要照顾到学困生的帮助真是让人感到十分头疼。

  优秀生与学困生的这诸多的差距也给我们的教学除了不少的难题,我身边的老师们都在努力,不断努力去探索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124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