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城市生活散文随笔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人都搬到城里住,那么城市生活随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原创城市生活散文随笔,希望你喜欢。
原创城市生活散文随笔篇一
在我的印象中,朱龙铭先生是以《“然”研释义》一书的编著而闻名与世的。他的学术著作写得好,散文随笔也写得相当出色。最近,他送我一本去年出版的新书《新城散华》,让我感触犹深。这本书不仅是散文随笔集在城市写作中的优秀汇总,更是一部新城建设中的论文专集。值得我们喜欢写作的人很好的学习啊!
朱先生已经有70岁了,上海市嘉定人。年轻时工作上班,业余时间酷爱读书写作,钟情于汉字文化研究,退休以后还是如此。到我去年拜访朱先生,以及他送我《新城散华》这本书时,先生已经写了第4本《“然”字释义》(包括增补本),17本散文随笔集,其中第18本《岁月梦华》的散文随笔集,也已经印刷,但还没有邮寄到家里,累计写作在700万字以上。2005年12月以来,先生受聘于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工作。6年多来,积累整理大量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的相关资料,并撰写、遴选了一些城市演革变幻和嘉定新城建设风貌等散文作品70篇,近23万字,然后结集出版《新城散华》,谨以奉献给广大的城市决策、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者。
天光、地光、星光、水光,汇聚成光的洪流。光的洪流,在一环环路上,在一层层花间,流淌、奔腾……
嘉定新城,就是汇聚光明的地方。
金光、银光、珠光、彩光,集聚成光的灯盏。光的灯盏,在一个个窗口,在一条条街头,照耀、闪烁……
嘉定新城,就是集聚灿烂的地方。
嘉定新城的光,就是城市的光明,就是城市的能量。
新城的光与明,新城的能与量,浓缩在烟花爆竹里。在五月的,在十月的,在元旦的,在春节的……在节日的夜晚,燃放为千幅万幅最绚丽烂漫的图画……
嘉定新城的光,就是城市的智慧,就是城市的创造。
新城的智与慧,新城的创与造,凝聚在高楼大厦、保利剧院、宜居住宅和四大生态景观中。创造的时尚,时尚的创造,就是憧憬未来,描绘今朝——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当我在春节闲暇时,认真地重读此书,发现了先生的散文集中用诗一样的美丽词句,写就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也是先生写这本散文集中的精华所在。嘉定新城是一个独立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嘉定新城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其规划定位为嘉定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建设集科研教育、运动休闲、生活居住、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城开发的前6年,也是朱先生工作和见证的6年。先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更是留下了闪光结晶的书。先生此书,他以上述思想为依据,通过导读、上篇、中篇、下篇四方面内容,完整地描述了新区建设的规划、管理、撰写和遴选了一些城市变革和新城建设风貌。这些文字的结集,也是对奉献者中的城市决策、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之歌的充分肯定。在这6年中,朱先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公司领导为了嘉定新城的建设,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决然地告别机关,脱离公务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新城建设第一线。公司两套班子的领导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地工作:策划、规划、招商、选资、统筹、融资、立项、建设……一条条道路畅通了,一条条河道靓丽了,一幢幢大楼建成了,一个个花园鲜艳了,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所以,先生从开工的那天起,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坐也匆忙,走也匆忙,伴随先生的那盏不息的灯光和那支流淌不止的笔,耕耘希望,播撒阳光,在那新城投资的热土上和建设管理中闪烁着些许莹光。
在这6年中,先生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耻下问,兢兢业业,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走临江,赴钱江,学河西,飞郑东,潜心研究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的组织结构,挥笔撰写“荷花新城”、“生态宜居新城”等课题研究报告,创编《新城建设》……虽然谈不上随遇而安,但那种精神的巡游,却向前向好向优向善奔劳的,心境和刻苦工作的身影坚持不懈,责尽心安,不计功名,似乎有些激奋,有些率真,甚至痴狂。
阅读先生此书编写的目录,是嘉定新城建设中的一个脉络。6年中,从梦幻到理想、从建设到实现:阅读城市、城市的色彩、城市的体味、城市的细节、城市表情、城市记忆、城市雕塑之我见、感悟城市的意蕴、诗中赏荷、大美之荷、漪兰墨荷、心灵放飞、新城建设者的梦、新城之歌、新城梦想、放飞梦想、新城的太阳、仰望新城的天空、新城荷韵、绿竹杨柳、听莲采莲、夏塘荷影、东云街的灯、灯和梦的交响、走进新城、秋韵之旅、青阳潭一瞥、远香湖之夜、品味新城。
在《阅读城市》一文中,先生这样说:“城市是一本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是‘句’,街区是‘章节’,公园是‘插图’,透过他们看到了‘人’。”说得多么精典,多么好啊!没有一栋栋的建筑、没有街区、没有公园,自然很少看到人的。在《城市的色彩II》中,先生这样描绘:“我想,在新城或者新区的建设中,要防范色彩污染。色彩需要策划,需要规划,需要管理,只有这样,城市的视觉形象才会显得明丽悦目,大气而又高雅,特质而又蕴涵,让城市的色彩真正成为城市奉献诗情画意。”关于《城市的细节》一文中,先生这样写道:“我记得,李总在会上曾多次讲过,嘉定新城建设中的道路工程,其中道口、树木、绿化、路灯,特别是那些交通标识、交通家具、还有桥上的护栏等,都要注重细节,注重艺术,注重美感,注重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新城中心区的新风貌,才能充分展示新城中心区的新形象。”在《城市记忆》一文中,先生说:“嘉定新城,正在日新月异地开发建设。创新、发展是二十一世纪新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这个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诚然,我所冀盼的是,标志性建筑远香湖和样板湖群、样板河整治工程‘四大景观’项目,汇聚长三角——东云街、风荷丽景、保利家园、花盛香醍、盘古天地等等,若干年后,都能成为这座新城的记忆……”
在嘉定新城的建设中,有“新城荷花”这一想法。朱先生为了撰写《嘉定新城荷花研究报告》,潜心阅读荷花诗词和有关资料,又赴苏州拙政园、镇江金山、扬州瘦西湖和武汉东湖等地考察荷花,以及造访中国荷花协会的王其超、张行言两位从事荷花研究五十多年的老专家。先生在《诗中赏荷》一文中写道:“‘荷花新城’不只是一种符号或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文化力量,一种以影响力为标志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城市精神的集中凸显。‘临江一滴水,嘉定一朵花’。”
在2010年元月春节将至,先生走遍工地,目睹现场,眺望大楼,又细窥即将回家过年的民工,真是感慨万千:
“一双青筋暴突的手,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双粗糙干裂的手,一双皱纹阡陌的手,一双播种过谷雨和寒露的手,一双孜孜不倦地抚摸泥土和庄稼的手……一双双新城建设者的手。
新城的建设者们,从巍巍大山深处走来,从故乡的田间地头走来,从年迈的父母和待学的儿女身边走来……看一家人的期冀,披一路千里尘风,在拥挤的列车里夜以继日地延伸着他们的梦想。
背起简陋的行囊,背起对父母妻儿的眷恋;带着一身山野气息,带着一份操持家务的责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沟村野,懵懂懂懂地走过了陌生的繁华繁荣的城市,走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繁忙繁重的工地。
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双双大手抬起,放下,又举起;在狭长的隧道里,一双双赤足滑过,立定,又前行;在耸入云天的塔吊里,一双双眼睛朝上,向下,又向上……
在市民酣然的甜梦中,他们擦亮黎明;在市民悠闲的漫步中,他们焊接黄昏;在市民蜗居在空调的大楼里,他们抑或头顶烈日挥汗大干,抑或身披寒风依然热火朝天……
新城的建设者们,远离了故乡熟悉的山峦田垄,远离了山间的清泉鸟鸣,远离了村头父母双亲那一遍遍的叮咛,远离了孩子们倚门渴盼的眼神……”
这是对民工的最真实和最强烈的写照。这神来之笔,是人间最美的散文,又仿佛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在每位阅读者中传扬、称赞。先生的优美散文,在这本诗集中比比皆是。
越深入细看先生散文集中的作品,新城的美景渐渐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梦幻到想象,从建设到真实。在《放飞梦想》这一文中,先生写道:
“远香湖,‘海’字形景观浑然天成,与F1‘上’字形赛道组合成世界上最大的汉字,她是江南千年文明古城的一泓美湖,清香飘逸,临湖亲水的曼妙景致是对大自然的膜拜。她是嘉定新城中心区生态环境体系地标性建筑,充溢着美丽多姿的魅力;
东云街,汇聚长三角16个城市餐饮、娱乐、文化和休闲的地方特色,是嘉定新城中心区首轮建设项目集中的街域,以靓丽的姿容,形成嘉定新城独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将建设成为融和、弘扬长三角文化、服务、辐射长三角经济的一大城市标志;
荷花韵,F1 19片荷叶的动感与激情通过荷花元素与江南水乡相互依偎,勾画出新城的美景写意,隐喻新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高雅形象,充分彰显了现代与历史握手、时尚与古朴对话、动感与静逸交融、产业与城市联动的自然、和谐城区的愿景。
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的脚步匆匆,从来没有过多的停滞,而时时盘整与回望,年年探索与跋涉……在我们追忆和歌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开放进程的巨大变化,总结和盘点嘉定新城建设的崭新篇章,蓦然发现,凝留胸怀的、充盈脑际的,是太多太多的难忘,太多太多的感动。”
一年接着一年的进展,旧貌已经变成新颜。随着瑞金医院北院、嘉定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新城大厦、保利利剧院、远香湖酒店、会所等重大社会事业等公能性项目拨地而起,不断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为全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面完成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发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历史是在发展着的。嘉定新城的崛起,必将为嘉定的蓬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而推动整个嘉定地区的繁荣。历史将为嘉定留下了永远精彩的篇章。
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朱龙铭先生的这本精美的散文集,虽然只是见证嘉定新城的开工到建设中的6年历史,但已经记录下了足够的历史珍贵资料。这本书将不仅成为嘉定新城建设中的优美文字留下足迹,也是一本城市建设中少有的优秀论文集啊!我们更可以这么客观地说,从这本书诞生之日起,必将和嘉定新城建设的历史共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