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中学语文课堂随笔

木兰分享

  中学语文处在提高阶段,那么课堂随笔该如何写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学语文课堂随笔,希望你喜欢。

  中学语文课堂随笔篇一

  根据工作安排,今天到中学听课。共听了三节语文课,第一节是七年级的《社戏》,第二节是八年级的《马说》,第三节是九年级的复习课《记叙文阅读》。

  教七年级的付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课堂主要由听课文朗读录音、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三部分构成。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但在这一节课中,我也获得了很多信息:付老师是一位基本素质较好的语文老师,且不说板书的漂亮,普通话的标准,语言的正确简洁,从教学中还能看出付老师思维的条理性,扎实的教学风格等。但是课堂也存在问题,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充分。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中的问题估计不足。老师原以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字词的学习、文章的结构都把握得较好,事实证实学生并没有这样好的课外预习习惯,课堂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些本该在预习时完成的任务,影响了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假如对此有充分估计,那么课的前段近二十分钟的听朗读录音完全可以用来让学生预习,听朗读录音可以有选择地听一部分。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估计不足。老师原以为,课文的结构简单明了,理清文章线索是很轻易的事,没想到学生并不觉得轻易,老师在课堂上花了不少功夫进行指导。这当然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教八年级的叶老师上的是一篇古文《马说》。从听课中和课后交流,能感受到叶老师是一位爱思考、肯动脑筋的老师,是一位在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爱研究教学的好教师。叶老师的课堂,有明晰的结构,有出色的问题,有全面细致的引导,而且,特殊注重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如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爱莲说》《捕蛇者说》,来理解“马说”中的“说”;联系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来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历史上其他诗人的遭遇,来体会封建社会文人的怀才不遇;联系古代关于“怀才不遇”的诗句,促进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联系生活谈现在的人才观,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促使学生关注生活……

  然这节课也让我有另外两方面的感受。一是老师们有新的理念好的愿望但落实起来力不从心。课堂上老师确实想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但学生却不为所动,不想表达,或者表达起来辞不达意。老师不得不自己讲。致使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占着绝对的主导,而少有学生的声音。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关,与老师平时的练习有关,也与老师本堂课的激发引导有关。第二点是老师们有好的教学设计但缺乏一种宏观的把握。如某个问题的设计确实好,但却不能把握这个问题与整个教学的联系,不能充分发挥这一好的设计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问题提出来,学生说“先有千里马”,老师马上暗示:“有赞同先有伯乐的吗?”然后按部就班进入到教材中。这个问题的出现,似乎只是走完了它的一个程式,作用非常有限。怎么好好发挥这一问题的作用?可以这样考虑:一是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作者的论点的爱好。一般都会认为先有马的存在,再有发现马的人,为什么作者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二是通过这个问题,促进学生关注作者的论证过程。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他是怎么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作者的论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关注论证,自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学到作者的论证方法。这样,通过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课文学习中的内容层面,还有部分写作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节课是胡老师上的。复习课的课堂信息量大,梳理了有关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包括记叙文的文体常识,归纳中心、划分结构、理解词句的方法等。但我觉得这样的课倒相对来说更轻易上些。

  中学语文课堂随笔篇二

  某县教研室举行中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我有幸参与了语文学科的听评课工作。

  课题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另见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鄂教版九年级必修)一文的文本研习。参评教师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展示出丰富的教学经验、新颖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基本素质。自然的教态、生动的语言、个性的设计,把我一次次带回当年瑰丽的中学殿堂,久违的课堂亲切感油然而生。

  激动、亢奋后是冷静的理性思考。我发现,除了视觉听觉上获取的极大满足外,留在脑海中真正实用的东西却很寥寥。这些参评教师都一如我当年的老师,机械地地搬演着同一部枯燥的话剧。

  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自读课本、整体感知、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程序十分规范,整齐划一,过程相当完备,无一遗漏;活跃性、动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突显,文字、图形、声音、影像、动画等诸多手段令人眼花缭乱,牢牢操纵控制着执教者的双手和听众的大脑;课本、学案、练习册上清晰可见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正音释词等知识又被教师拎出来花样展示;段落划分、主题归纳、语言鉴赏、练习处理等步骤均转化为教师不厌其烦的自问自答;画说老王、问询老王、 走近老王、评说老王、品味老王、善待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环节繁多,或重复或交叉,弄不清,理还乱;平淡似水而又情丰意蕴的优美散文被无情地肢解,静默能悟的佳句被生硬地提升,贴上了晦涩难解的标签。

  原本应该让学生轻松自主认知人物形象的简单课题,让教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复杂化了,学生被困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迷宫中,东突西奔,寻找出口。教者疲惫中带着无奈,学者疲惫中充满不解。

  可不可以运用减法思维,删繁就简,让课堂简单一些呢?

  板书“老王是一个 的人”,思考在横线上填写什么修饰语。

  或者,抓住“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如果现在的你是老李,该如何回答?

  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抓住要点,让复杂无序的事物尽可能变得简单易行的过程,以达到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师之所以被牢牢束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解放,就是因为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无效的努力太多,过犹不及,劳而无功。首先,目标定位不准,盲目拓展,往往使得课程本身变得复杂、繁琐,或尾大不掉,或支离破碎。其次,为迎合评委心理,为适应周全的打分标准,程序繁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再次,误解新课改要求,翻新作秀,“绝招”迭出,顾此失彼,或照搬照抄,失去个性,或被动模仿,落入窠臼。

  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早在10年前就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只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要化整为零。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不断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从整个学段宏观布局,确定课堂目标,三维目标固然要考虑,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做到平分秋色。要有的放矢,给学生真真实实留下点东西,并集腋成裘,水到渠成。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协作者。让学生这个主体在阅读、理解、分析、争辩中汲取营养,学会学习。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运用更大的智慧选准达成目标的突破口,做好指引性设计,纲举目张。第二是遵循内在认知规律,捕捉灵感,适时拨动,自然教学。第三是恰到好处地简单收束,适度引领拓展,不必刻意为之,自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简单不等于肤浅,课堂简单化不等于师生无为化。形式上的简单化要求,与深入探究的实质要求并不矛盾。课堂简单化的前提是教师课外更多的脑力投入和课内更强的能力调控。这是教师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课堂简单化其实就是回复根本,就是解放的教育。或许简单一些,我们就能更好更快地进入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侯全民

  中学语文课堂随笔篇三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中学语文课堂随笔相关文章:

1.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3篇

2.关于课堂的随笔

3.八年级语文随笔3篇

4.800字语文教学随笔3篇

5.高效课堂教学随笔

6.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随笔

7.2016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8.高考语文教学随笔

9.自我研修语文随笔

10.如何做好语文课堂笔记

    122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