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亲情文章>

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

晏付分享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他能够让一个孩子获得最初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也许是很多父母都在找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篇【1】:教会孩子什么叫做“爱”

  自从我把“今天我照顾了爸爸妈妈”列入儿子的“议事日程”之后,他也就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爱:“今天爸爸下班很累,我帮他捶背。”“今天是星期天,但爸爸妈妈在家里忙着写东西,我就自己玩,没去吵他们。”“今天妈妈感冒了,我为她 冲 了 一 杯 感 冒 冲剂....。.”

  曾有朋友到我家看到后笑着说:“虽然说养儿防老,你呢,孩子才5岁,就开始向孩子索取回报了,你是不是太急了点儿?!”

  是啊,我是不是在向孩子索取爱的回报?是,也不是。索取回报只是形式,而教会孩子“爱”,去爱别人,关心别人,体贴别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才是我最终的目的。

  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不缺爱,家长更时常感到一种“心肝都掏给你吃了,还要怎么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都是单向传输的。爱从父母那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无条件的,无止境的,孩子却未反馈一点给父母,长久下去,养出的孩子难免会自私,任性,一切只考虑自己。但如果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理解爱,同时也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让爱成为双向的、互动的,孩子的身心是否会成长得更健康呢?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讲一位母亲每次家里吃鱼,总是把鱼肉全部让给孩子吃,自己吃点鱼尾巴,每次有剩饭,也是自己吃,结果孩子天真地认为,妈妈就爱吃鱼尾巴和剩饭,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母亲的悲哀和失败。  (李石荣)

  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篇【2】: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三个误区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想指出几个自己观察到的家庭教育问题。

  为何孩子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窄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为何难觅踪迹了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知识的增长上,已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使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在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李付春/文)

  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篇【3】: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我相信,除了极少数禽兽不如的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父母,爱孩子都超过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父亲母亲的伟大。

  可现状却是,很多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抱怨——“要做这个别做那个”的指令、“不能做这、不能做那 ”的规矩、“不做这个就不能干那个”的交换条件,以及没完没了的提醒、担忧、叮嘱、说教……却缺少温馨平和的爱的氛围。孩子们也纳闷,心里明明知道父母总说是为了自己好,可是为什么感觉不到“这样的好”对自己的支持和力量呢?

  那么,这样的家庭,不一定是缺乏爱,而是父母爱孩子爱得不得当。

  讲一个我改编过的故事。

  有一个国王,他很爱很爱他的子民,甚至胜于爱自己。于是他就收集了全世界最好的黄金及最珍贵的珠宝,打造了一张床。

  这张镶嵌着珠宝的黄金床实在太华丽了、太完美了。可国王还嫌不够,又亲自穿越时空从未来世界拿回了最好的电视、电脑、音响、手机、MP6,配备在这张床上。又用最美味的珍肴来供养睡在这张床上的人。因为爱子民,这个国王就让他所有的老百姓,每晚一个轮流享用这张完美的床。

  每晚,国王的子民来到皇宫,在这张床上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就会亲自检查,如果这个老百姓太矮、身体比床短,国王就让大力士把这个人拉长,直到和床一样长;如果这个老百姓太高、身体比床长,国王就让刀斧手把这个人超出的部分剁掉,直到和床一样短。“拉长”和“变短”的过程中,当老百姓痛苦地喊叫、拼命地挣扎反抗时,国王在一旁也会眼含泪水、爱怜地安慰他的子民:“我是对的。 ”“我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会使你变得和这床一样的标准和完美。”

  最初,子民们听说国王请自己享受黄金床的时候,还会争先恐后地到皇宫报名;没过多久,当大家看到享受过黄金床的人的都已变得有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的时候,就再没有人报名了。国王就开始强行抓街上的百姓去享受黄金床。百姓们害怕极了,纷纷举家逃走,没几天,全国的人都走光了,甚至包括国王的大力士和刀斧手。

  守着一座空城,国王非常难过,也很苦恼。他一个人坐在黄金床上,百思不得其解: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连我自己都没有舍得睡过一晚,我是这样爱我的子民,他们却不领情,还离开我的国度。就在国王想不通、准备睡一会儿,在这张黄金床上慢慢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发现,自己的脚怎么也够不到床边!原来,连国王自己的身材竟然也不是和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一样长的!原来,自己也是“不标准”、“不完美”的!国王醒悟了,可是子民们已经不再愿意回到他的王国。

  听了这个故事,谁都会觉得荒谬,都会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愚蠢的国王呢?他“削足适履”的行为也太过荒.唐了吧?这个国王的表现哪里是爱他的百姓啊?

  然而,在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否也像那位国王一样,在心里打造了那样一张“标准”的、“完美”的床?父母们是否在心里都有一个标尺、一个定位:我的孩子要如何做事、怎样说话、变成什么样子……才是我心目中的标准孩子、好孩子,才最完美?当孩子没有办法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改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会觉得很挫败,于是不顾孩子是否能够接受,硬是要把他们变长、变短、变胖、变瘦,来符合我们自认为最完美的标准。

  要知道,大多数的家庭,规矩都理应是由长辈、由父母制定的,不管认不认同这些规矩,孩子都是当然的被执行者、被规定者。每每看到很多父母制定了那么多无助于甚至是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规矩,却还泰然自若地强迫孩子执行,我就看到了那位深爱子民的国王的身影。

  有的家长也许会对此提出挑战:古语就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难道不要让孩子遵守规矩吗,那岂不会乱了套?

  可问题又回到家长这里:你能确认你的那些规矩真正可以让你的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让孩子优秀和卓越吗?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的表现在父母眼里“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父母是不是需要先反省一下自己,要觉察、看到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标准的床”,它真的是科学的吗?真的是合理的吗?你的科学和合理的依据来自于哪里?

  有效的反省能够带来很好的觉察。

  我的亲子课堂上,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而“被逼”来学**“亲子关系”的;也有很多家长不是因为孩子有了状况而是为了想办法让孩子优秀和卓越来学**的。

  大家都有很好的出发点。每个人在开始只需问自己一句话:

  如果我用我现在的方法养育孩子,在孩子二十岁的时候会不会优秀卓越?问过之后,我们就可以一起沿着“亲子关系”的航线扬帆启程了。

  我想要反复跟父母们分享的是:“规矩 ”只是方式方法,当父母成长了,有智慧帮助孩子成为足够自信、自爱、自尊的人时,今天困扰父母们的孩子各种状况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这才是关键、是大方向、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啊!

  条条大路通罗马,让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走向优秀和卓越的路有好多条。规矩是可以修改而变得科学合理的;床可以不要那么华丽贵重,而它的软硬、大小、长短,一定要适合孩子的睡眠和身体的发育。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床的条件也要相应配合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孩子去配合床。记住,是床配合孩子,而不是孩子配合床啊!

  所以,我要对家长们说,故事可以改编、标准可以修正,孩子的成长之路却是不可逆转的。

  经由爱孩子的心和得当的爱,父母也必定能够为孩子创造出滋养孩子自信、自爱、自尊成长的温暖空间。这就要看为人父母的智慧了。

  亲子如是

  1.觉察一下,你心里有一张“标准的床”吗?

  2.什么时候,你认为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却不领情的?

  3.你对自己有“标准的床”吗?

  看过“家庭教育方面的短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关于优秀家庭教育的短文章

2.关于家庭教育的短文章

3.关于家庭教育的短文章读后感

4.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短文章

5.关于孩子成长的短文章

6.孩子成长的短文章

    297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