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产生贫穷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晓贤分享

  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这就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富有有富有的原因,贫穷也一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产生贫穷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产生贫穷的原因

  这是最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非常明显的有收益的事情,却都不去改变,这是最共同的特点。

  1,譬如,种地使用化肥,化肥比农产品便宜很多,但是一斤化肥几乎可以增产四斤粮食。但是有些农民,却从来不算计这一点,为了省钱而减少化肥施用量。

  2,生活中的一个常识,山东这边普遍食用花生油,即使那些最贫穷的人也不例外。如果每年使用五桶花生油,每桶价格是一百二十元,豆油价格是六十元,如果把花生油变成豆油,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约300元钱。做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购买很多书籍或者化肥等生产资料了。但是即使是那些最贫穷的人,竟然也喜欢学习富人的绿色食品观念,要吃绿色花生油,要吃农家鸡。一斤农家鸡价格可以卖三四十元,一只鸡要一百多元。一个平时连猪肉都吃不起的人,却在一顿饭的时间吃掉了可以买十几斤猪肉的鸡。

  3,即使是那些最最贫穷的家庭,也必须办婚礼,一场婚礼就需要花五六万元。这几乎相当于农村家庭全家两三年的全部积蓄了。然而即使他们平日里特别贫穷,家里穷的连家具都没有一件,但是为了婚礼的体面也一定要办。这五六万元,足够一个孩子在比较节约的情况下,上完高中和大学,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知识面貌,也足够盖一处更好的房子,让全家过上质量更好的生活。

  穷人为什么穷?是因为他们根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只能从表面上模仿富人,结果他们模仿的是富人的表面功夫,也就是花钱的功夫,而不是富人的底下的功夫,也就是勤奋的功夫。

  为什么穷人会陷入“贫穷的陷阱”?因为一个收入一万的穷人A,与那个收入十万的富人B相比,A必须将有限的钱更多的投入到增加人力资源上或者进行更高比例的投资上,以便于提高收入,然而,现实中,对A来说,他往往更乐意模仿B的消费,尽量在消费上向B看齐,能够约束他的支出的,只有他的收入了。他的收入每增加一点,就几乎全部的被用在了与B的消费比拼上,甚至于,他还要剥削他的家人以便于和B比拼。结果就是,A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投资行为,无论是人力资源的投资还是资本投资,结果他的收入永远都不可能增加。所以,一个穷农民的合理特性,一定是他更乐意花钱买衣服,花钱交往,但是他一定不舍得花钱买化肥,花钱去培训。如果他能够乐于学习,那么你就不会见到他的贫穷了。

  我经常将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幸福是靠感觉到的享乐的,而享乐一般都是用钱买来的,所以享乐是支出决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雷锋,那么就应该知道,贪图别人的钱财,一般是办不到的,你不可能从吝啬鬼那里获得任何东西。所以,你的收入其实决定了你的支出。因此,收入决定享乐水平,收入决定幸福感。因此因果推理的链条应该是:收入决定支出,支出决定享乐,享乐决定幸福感。

  但是我经常发现人们的推理链条是这样的:我今天看到某人穿了一件好衣服,而我现在手里有五百元钱,我只要花三百元钱就可以买到同样的一件衣服,所以我只要把这三百元花了,我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幸福感了。

  这个人推理问题的错误在于:一分钱不能掰成两半花,所以如果你花了这三百元,那么这三百元就不能再用于购买其他物品了,所以当那个人再次购买一件好衣服时,你将发现你手里没钱了,你就得被迫忍受没钱比拼的痛苦了(这时,一个穷人的普遍反应,会是咒骂自己的丈夫无能,或者咒骂社会不公。)

  但是我是很难说服别人懂收入决定幸福感的道理的,他们总是习惯于只推理到支出决定幸福感这一步就停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搜索的能力导致的。如果你看到了别人有一件好衣服,那么你搜索到支出这一项时,你可能只需要考虑非常少的事情就能知道原因,从支出到获取享乐之间的因果链条非常短。但是如果你一旦涉及到收入问题,那么你就得考虑很多事情,譬如收入如何增加?增加收入的技能,可能需要数个月乃至数年的努力。而这,是一般思维能力的人所不具备的。

  罗素曾经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写,他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而对于动物,他们都无法有意识的去做,而只能靠本能。

  春季播种,秋天收获这个,就是一件因果链条比较长的事情了。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多买化肥,可能就是因为因果链条的时间尺度比较长的缘故。而对于其他投资来说,其因果关系的链条就更加长了,这实际上就导致思维能力偏弱的农民无法主动去做。

  共产党是非常懂农民的心理的人,所以他们从来不是靠说理来引诱农民的,而是靠榜样的。如果树立一个致富典型,让人们亲眼目睹这个致富典型的富裕,然后让农民去参观致富典型的致富活动,就能让农民快速找到因果关系,而忽略其中的艰辛。在那个致富典型还没致富之前,单靠说理,是无法劝说农民听从的,因为农民的思维能力决定了他们不具备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导致他们模仿别人才是最有利的。

  所以如果你的身边人或亲人是穷人,那么你基本上别指望能够说服他们听你的,只有在你致富之后,你才有可能说服他们。说服他们的最佳办法,就是炫耀你的财富,让他们眼馋,然后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做到的。

  国家对待穷人的最好的政策是什么?是传授致富办法吗?是讲课吗?绝不是这样的。要想让一个村庄致富,最关键的是选好致富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具有更好的智商,能够独立判断,要先让他富起来,让他炫耀于人,让他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让其他人眼红,然后就跟着他学,这样才能带动一个村庄致富。

  富裕的本质,是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个农民,他只有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让他改变难上加难,工作是做不成的。如果你给了他钱,而不改变他的生活,他不过是把钱立即化掉,而不是用于提高生产率。改变生活习惯,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才是致富的根本。而这,不能靠说理,要靠致富模范的榜样的作用,让农民跟着学。

  所以我国才改变了单纯喂饭的方式,实行以工代赈。如果只给钱,那么国家不会有道路,农民也学不到工作技能和习惯,而如果让农民去修路赚钱,就可以既有了道路,又可以让农民学会了修路的技能和习惯,这样农民就会继续去修路,去干工作,就有了GDP,就有了收入,就可以购买更多消费品了。

  我国古人将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人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能够靠独立观察就获得关于如何获取好处的知识,所以无论把他们置于何种境地,都不妨碍他们获取有利于自身的知识。而中品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只能以身边人作为榜样去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寻找良师益友就极为重要了,如果有好的老师和伙伴,他们就能学到好的习惯了。而下等人,则是无论置于何种境地,他们都是短视的人,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享受,并迅速去获取,所以他们是永远无法教育的。

  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中等人,只有少数人是上等人和下等人。所以让这些上等人先富起来,并让他们的成功引起别人的羡慕,其实是脱离贫穷的最佳办法(邓小平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厚富,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呢?)但是如果将这些先富中等人隔离起来,那就无法做到先富带动后富了,除非让他们住在一起,还要有教育机构进行宣传沟通。这方面我国政府是做的比较到位的。而有些国外国家,如美国,就存在种族隔离的问题,黑人区永远无法学会白人的方法。

  最后的最后,我对本人的一切,都是有着切身的体会的,因为我的家庭就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我企图改变我家的很多观念,但是实际上,我的收效非常非常少。正因为这件事情上的磨难,在其中所受的无数煎熬,才让我认识到贫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在理解贫穷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却无人乐意改变。在其中,我往往感受到无比的悲凉。这也让我认识到,领导一个家庭尚且如此不易,领导一个国家的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多亏我国人口众多,众多蠢蛋中,总有一个是聪明的,是可以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去领导国家的,从而让我们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比致富问题更值得关注了,只有一个人富裕了,才可以得到美女,才可以不嫌贫爱富,才可以有气节,也才可以为家人贡献好的生活条件,也才能够奉献而不是索取。几乎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取决于一个人赚取钱财并明智地使用钱财。就连圣人孔子都说,在和平社会却不富裕,是君子的可耻行为。致富,是一切问题中最最重要的问题。

  贫困概念的再探讨

  任何一个问题要想研究得透彻和彻底,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贫困问题也不例外。对贫困定义的探讨自贫困研究开始就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贫困的定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学界开始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贫困概念体系。而从贫困概念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初期的单纯物质缺失出发而定义的收入贫困,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着更加丰富内涵的包括健康和教育在内的能力贫困,再到九十年代又进一步发展的包括脆弱性、社会排斥等更为宽泛的权利贫困。

  贫困最初是从经济层面来定义的,即从收入和消费的角度出发来阐释的。最早可追溯至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他给贫困下的定义是: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房租和其他项目等。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困概念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阿马蒂亚·森首次使用权利方法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贫困理论,在他看来,贫困不能仅仅从物质的单一维度进行定义,而是应该拓展到能力的缺失方面。到九十年代后,贫困概念又有新的进展。新罗伯特·坎勃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和支出水平以及发展能力低下,而且还包括脆弱性、无话语权和无权无势等。就目前来看,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收入范围,即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下,而且包括能力缺乏、社会排斥、健康状况差、缺乏医疗保健、缺少机会和权利等。

  因此,从近几年的研究趋势来看,对贫困定义的认同,已经从最初的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定义以及关于行为与能力的定义进展到了脆弱性和权利的定义,这不得不说是贫困定义主流方向的转变,对贫困的新认识也影响着进一步的反贫困研究。这也说明收入作为贫困的重要物质特征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关注点了,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到贫困的教育、文化、权利、能力、脆弱性等非物质性层面。

  贫困的基本类型

  贫困的类型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由于在贫困概念的界定上,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贫困类型的划分上,学者们也有着不一致的划分依据。从现有的贫困划分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整体视角出发,比较典型的划分有三种。

  一是根据贫困的内涵,划分为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狭义的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而广义的贫困是指除狭义贫困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如营养不足(摄入热量不足)、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盲人数众多等。

  二是根据贫困的程度,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康晓光认为,绝对贫困又可以称为生存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而相对贫困是指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三是根据贫困的成因,划分为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制度性贫困是指由社会制度决定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某些社会、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差异,致使某些区域生活资源的供给相对贫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而导致的贫困。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中,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域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乏社会关系等原因,竞争有限的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而导致的贫困状态。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从发展的角度把贫困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生存型贫困表现为最低生活难以满足;温饱型贫困表现为人们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经济上还相当困难,抵御灾祸的能力较弱,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发展型贫困是指在稳定解决温饱之后,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贫困人口。另外,也有学者不从贫困所呈现的表面现象着手,而是从其性质和根源出发,将贫困的类型划分为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结构型贫困)、先天缺乏型贫困和族群型贫困。

  不管是根据哪些标准来划分贫困类型,其共同点都是围绕着贫困的本质特征来区分。因此,贫困类型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需要建立在对贫困的全面理解上。


猜你感兴趣:

1.导致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人为什么会贫穷

3.引起中国贫穷的是什么原因

4.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5.贝多芬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6.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7.非洲贫穷的原因

    787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