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谚语>

有趣的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燕琳分享

  歇后语,就是说半截儿留半截儿;稍加歇息,容听者纳闷儿了,思索了,再补上后半截儿。以引起听者的耐人寻味,造成形象、风趣、贴切和深刻的说道效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的俗语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俗语合集1

  如“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哑巴吃饺子,吃多少不会说,但心里非常清楚,既形象生动,还十分贴切。若说“哑巴吃面食,没完没了”,就不是歇后语了,因为“没完没了”是贪吃,而贪吃不一定专属哑巴。

  故而,歇后语必须形象、风趣、贴切三者俱备,其中贴切又是关键之关键。就像猜谜语,谜面虽然形象生动,但与谜底离得太远,猜者不但不会想到,还不会认同。

  “歇后”这一叫法,最早出现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人们说歇后语,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歇后语体。

  老北京人特别爱说歇后语。歇后语,大多来自民间生活,也就多属于百姓创造,充分体现普通百姓的思维敏捷与联想睿智。

  毫无疑问,歇后语是文人的叫法。百姓叫它俏皮话。实际上,歇后语只是俏皮话之一。俏皮话包括歇后语,歇后语不代表全部的俏皮话。

  老北京歇后语,对屎壳郎情有独钟。动不动就拿屎壳郎打比方,如:屎壳郎戴花儿,臭美;屎壳郎戴墨镜,昏天黑地;屎壳郎滚焦砟儿,没圆(缘);屎壳郎掉粪缸,足吃足喝;屎壳郎趴铁道,冒充大铆钉;屎壳郎变唧鸟儿,一步登天……

  老北京歇后语,还总跟老太太过不去。时不时就拿老太太寻开心,如:老太太蹲墙根儿,背壁无齿(卑鄙无耻);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老太太吃烂柿子,嘬瘪子;老太太卖鸡,静擎儿;老太太养鸡,混蛋;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老太太的脸,褶子了;老太太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老太太吃铁蚕豆,暗含着;老太太吃麻花儿,软磨硬泡;老太太喝粥,无耻(齿)下流;老太太抹(mā)铺衬,一层压一层;老太太交头接耳,走漏风声;老太太的嘴,吃软不吃硬;老太太骑瘦驴,严丝合缝;老太太的裤裆,卤(鲁)了吧唧…………

  老北京歇后语,对武大郎更是偏爱有加。行不行都往身上安,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开店,高的不要;武大郎娶媳妇,凶多吉少;武大郎卖豆腐,人怂货软;武大郎卖炊饼,小买卖;武大郎穿高跟儿,硬挺着;武大郎的身量,不够尺寸;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捉奸,找死;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武大郎碰上王婆子,好景不长;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武大郎认兄弟,高看一眼;武大郎卖甲鱼,什么人什么货……

  正因为不少歇后语出自劳动人民,而旧时的劳苦大众又大多文化低,少情趣,偏重性,便有了荤的歇后语。荤的歇后语,话糙理不糙,有的比素的歇后语还生动贴切。如:王八操兔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大姑娘的屁,零纠儿。百岁思春,想也白想。凉水洗鸡巴,蔫儿了。挨操打呼噜,假装没事儿人……

  有人会说,这也太粗俗了吧?可著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丁玲,在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用的歇后语就是荤的:寡妇梦见鸡巴(专捡美事儿来)。该作还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或许,这就是文人常说的“大俗大雅”。

  随着时代发展,歇后语也跟着发展。最近在网上看网文,就能经常看到新编歇后语。如:脖子上戴雷管儿,玩儿悬。胖子触电,肉麻。昵着称谈网恋,自欺欺人。网上自我介绍,可信可不信等等。虽然也属歇后体,但与老的经典歇后语相比,在生动、贴切与情趣上,那就是“王大大与王太太,差得不是一点儿两点儿”了。

  北京的俗语合集2

  “窝脖儿的”:搬家的工人。

  “黑杵”:票友私下接受报酬。

  “打鼓儿的”:手中打着小皮鼓走街串巷买旧货的人。

  “响尺”:出殡起杠时领头的人手里敲击的尺子一样长的木器。

  “唤头”:旧时沿街理发的人手里拿的大镊子一样的铁器,可以打出声音来招徕顾客。

  “发表了”:正式宣布某个任命。

  “磕泥饽饽”:用模子磕泥人。

  “大瓢把子”:武艺高强者。

  这些是必须加注解的。

  而第二个方面的口语则大体能看得懂,如:不说“大过节的”而说“大节下的”,还有“不错眼珠的看”、“闹嗓子”、“呜囔着鼻子”、“哼儿哈儿的敷衍客人”、“煽惑别人”、“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个松头日脑的东西”、“迎时当令”等。都比较通行,不是满篇的各种古怪刁钻的胡同串子的黑话、切口和俗语。

  把握住这几点,我在翻译后十六章时心里也就有了底。看着英文,脑子里就往自己日常使用的北京口语上靠即可,不用太想各种叽里旮旯儿的各色北京方言,那样反倒不符合老舍作品的风格。但又绝不能只满足于把英文翻译为语法正确的四平八稳普通话,那自然也不是老舍。

  开篇第一个字就是“跟别的学校一样”,这个跟字在北京话里使用很普遍,如果用普通话则是“与”或“和”,用了“跟”,就有了特色。之后用了诸如“绿不叽的脸”形容蓝东阳那张脸色发绿的脸,还有“满口黄牙直打得得”表示牙齿上下打战,“打着哆嗦”“没法子”“窑姐儿”“活脱儿”“你的小命儿在我手心儿里攥着呢”“这要是搁从前”“踅摸”“衣裳都溻了”“舌头好像都木了,动活儿不了”“硬硬朗朗儿”“一个劲儿”“自己个儿”“袖箍儿”,最妙的是,讲胖菊子胖得没了脖子,像个油桶,我就根据英文翻译成了油桶,出版社给一位老北京看过后告诉我改成“油篓子”了,因为那个年代北京人形容胖人没脖子都说像个“油篓子”,当然这是个年代词,现在已经不用了。

  北京的俗语合集3

  管拉屎不叫拉屎,叫蹲坑儿。

  管孙子不叫孙子,叫孙贼。

  管老流氓不叫老流氓,叫老泡儿。

  管外行不叫外行,叫棒棰!

  管生气不叫生气,叫搓火儿!

  管见人不敢说话不叫见人不敢说话,叫杵窝子!

  管没有良心不叫没有良心,叫操蛋!

  管专家不叫专家,叫大拿!

  管接吻不叫接吻,叫打喯儿!

  管寻开心不叫寻开心,叫逗闷子!

  管耍贫嘴不叫耍贫嘴,叫逗咳嗽!

  管走了不叫走了,叫颠儿!

  管到此为止不叫到此为止,叫打住!

  管丢面子不叫丢面子,叫跌份儿!

  管小孩儿哭不叫小孩儿哭,叫掉金豆子!

  管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叫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发小儿!

  管恶心不叫恶心,叫硌应!

  管等着不叫等着,叫候着!

  管虚情假意不叫虚情假意,叫假招子!

  管吝啬不叫吝啬,叫抠门儿!

  管开玩笑不叫开玩笑,叫开涮!

  管丢脸不叫丢脸,叫露怯!

  管扔下事情不管了不叫扔下事情不管了,叫撂挑子!

  管明白的事不叫明白的事,叫门儿清!

  管脸皮薄不叫脸皮薄,叫面软!

  管长本事不叫长本事,叫能个儿!

  管小气不叫小气,叫鸡贼!

  管仗义不叫仗义,叫局器!

  管瞧瞧不叫瞧瞧,叫喽喽!

  管快点不叫快点,叫麻利儿!


相关文章

1.经典北京俗语大全

2.民间的俗语谚语大全精选90条

3.关于吃的俗语谚语

4.关于孝亲敬老的经典俗语谚语

5.经典名著里的俗语谚语精选70条

6.邻里互助相关的谚语俗语集锦

    29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