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

李斯分享

  《祖父·后园·我》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偏僻的一个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描写了关于“祖父、后园和我”的哪些内容。

  2.结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描写的祖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场景,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密情感。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留意课文题目的特点,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点

  后园很大、很繁华、很有生机的部分,和“草帽插花”事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搜集萧红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课题猜想

  1.童年如一首诗,似一支歌,是回忆时甜美的微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作家萧红最美好的童年记忆。(揭示课题)

  2.介绍萧红的资料。

  3.课题猜想:你发现这个课题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中间有两个间隔号连接,猜想一下:编者为什么要用间隔号连接呢?作者可能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交流预习情况: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2.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祖父”、“后园”和“我”彼此之间密不可分,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看他们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感受深的地方用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点:

  (1)祖父慈祥可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孩子每次都能在他衣襟下或袖口下把帽子找出来。”“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是第一次演似的。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起来,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来,又笑了。”

  (2)后园有花有果有瓜,很有生机,是“我”和祖父的乐园。

  “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休息好了又跑。”

  (3)我很顽皮、快乐。

  “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樱桃树上,明明没有结樱桃,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

  4.文章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笑”,字里行间洋溢着祖父和“我”之间一种浓浓的亲情。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慈祥和蔼的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后园是“我”和祖父的乐园,“我”和祖父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和美好。

  四、读中学写,拓展延伸

  1.用间隔号连接以表示他们之间密切关联。你的童年有与你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地点吗?说一说。

  2.下课后写一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祖父、后园和我》的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 衣襟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二)  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1)种小白菜

  (2)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A:“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3.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问: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A: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4.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提问: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三、结语

  其实,“我”与祖父的天地,就是整个世界。与其说文章是写祖父,不如说是通过写祖父这一形象,体现无限的亲情,缓缓流动在心间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叙述,就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祖父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离开家乡之后,我成长岁月中的祖父,与祖父自由快乐的时光,以及他愈见苍老的容颜。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岁月,平淡的时光,才是我经常温习的和祖父之间的拳拳亲情。

  四、作业

  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请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反复阅读,细细体会,并以童年类似经历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后园·我》备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教师解释这幅对联)

  让学生简介萧红生平事迹。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

  3、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2、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问答案: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第二问: 要求学生归纳

  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四、合作探究

  1、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如: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②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除了这些句子外,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3、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

  2、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祖父: 勤劳慈爱 幽默风趣

  童年趣事 :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关文章:

1.小学五年级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2.小学五年级语文《春》经典备课教案模板

3.小学五年级语文《丰碑》备课教案

4.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昏》精选备课教案

5.小学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精品备课教案三篇

    31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