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英语>英语其它>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课后题(4)

楚欣分享

  UNIT4 TEXT A

  维姬---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在大学里曾被选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士”---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然而,过了两年,她非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被解雇了。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这真叫人害怕,”她后来告诉我说,“我以前样样都那么顺利,因此对遭受拒绝时应如何处理毫无经验。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维姬的反应是某种常见现象的一个极端例子。

  我们的社会如此推崇“成功”, 以至于我们认为凡失败都是坏事。我们往往认识不到,看似失败的东西也许从长远来看大有裨益。比如,当维姬得以冷静地思考自己被解雇的原因时,她便认识到自己只是不适合做老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而已。在文字编辑这一新的岗位上,她独挡一面,心情愉快,又一次“成功”了。

  人们大多受到语言学家S·I·早川所谓的“双值定向”的影响。我们都说要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好像每个问题只有两面似的。我们以为每个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而事实上,成功和失败都可能有极多不同的程度。正如早川所指出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失败和成功这两个词不能用来合理地描述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人。它们只能描述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地点的情况。

  很显然,没有哪个人能够样样事情都出类拔萃。事实上,某一方面的成功常常会妨碍另一方面的成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告诉我说他的事业几乎毁掉了他的婚姻。“我没有时间顾及家人,”他解释说,“我经常外出旅行。即使在家也难得与妻子儿女见面。我有权、有钱、有威望---但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却是个失败者。”

  某些种类的成功有时候确实有毁灭性。过早成功的危害尤为严重。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个女孩,其高超的滑冰技术表明她是“奥运人材”。当我们其余的人在玩耍、骑车、读书或悠闲地消磨时光时,这个女孩却在滑冰---每天放学后以及整个周末都在滑。她的照片经常出现在报纸上,我们都很羡慕她这种充满刺激的生活。然而,若干年后,她谈起早年那些非凡的成功时却不无酸楚。“除了滑冰,我从来没准备做别的事情。”她说,“我17岁时达到了顶峰----自那以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来之太易的成功也具有破坏性。因一篇匆匆写成的文章而获奖的孩子;凭运气侥幸在第一份工作中即出人头地的成年人, 当真正的挑战出现时都可能面临失望。

  以牺牲某种经历的整体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成功也是有害的。 成功的学生有时心里只想着分数而永远享受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 他们从不扩大兴趣范围,涉足诱人的新领域,因为他们不想拿自己的平均积分点去冒险。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害怕失败呢? 完全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失败从而使失败成为一种成长的经验。我们忘记了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忘记了“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权利。”

  大多数家长不是竭力防止失败就是竭力不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已经失败。 一种办法是降低标准。孩子匆匆打成的桌子,即使是制作粗糙而且摇摇晃晃,做母亲的也称之为“棒极了!”另一种办法就是把过错推给别人。如果约翰数学不及格,那准是老师不公平或者太蠢。

  防止失败的种种策略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它们使孩子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毫无准备。年轻人需要认识到没有人能样样都是最好,没有人能一直获胜---即使你没有获胜,你也可能享受到比赛的乐趣。一个孩子没有受到参加生日庆祝会的邀请,没有上光荣榜或进棒球队,心里当然不好受。但是家长却不应该马上送上一份安慰奖或者说“没关系”,因为这实在是有关系的。应该让年轻人去经历失望---然后再帮助他们去战胜它。

  失败从来就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它让成年人和孩子同样伤心。然而,一旦你学会了去利用失败,它就能对你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步是要问:“我为什么失败了?”要抵制责怪别人的本能冲动,问问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才能改正。如果别人能够给予帮助,那就不要羞于询问。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没能得到我指望得到的那份工作,于是我便打电话给对我进行面试的人询问原因。他告诉我说:“因为你迟到了10分钟。浪费别人时间的雇员我们可要不起。” 这番解释让我消除了疑虑(我并非作为一个人而遭到拒绝),并且使我获益匪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为任何事迟到过。

  成功鼓励人们重复过去的行为,因而远不及失败这个老师来得好。你可以从一次极糟的晚会中学会如何举办一次成功的晚会, 从第一次不当的选房中学到下次选房时要注意些什么。即使一次看似彻底的失败也能激发新的思路,引起方向的改变。

  我的一位朋友学了12年的芭蕾,却未能成为一名舞蹈家。一位芭蕾舞大师拒绝了她,说:“你永远也成不了舞蹈家。你没有舞蹈家的身材。”在这类情况下,利用失败的方法就是勇敢地审时度势,问一问:“我还剩下些什么? 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别的?”我的朋友收起了舞鞋,转而搞起了舞蹈疗法,一个她不仅胜任而且对别人也有帮助的领域。

  虽然我们也许会羡慕随着成功而来的自信,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敬佩面对失败时的勇气。有一种失败可以称作崇高的失败---即胸怀大志,竭尽全力,而在这被证明不够时,仍勇往直前这样一种独特的英雄主义。正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是由多次失败组成的,因为他每天都在进行试验、冒险,他跌倒的次数越多,前进的速度也越快……我听说在骑术中---一个人要被摔下马背后才会成为好骑手;那样他才不再因怕坠马而老是提心吊胆,才会任意纵马驰骋。”

  UNIT5 TEXT A

  1987年,普丽西拉·瓦日奎兹一边为高中毕业作准备,一边急切地等待着华盛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希望自己成为家中读大学的第一人。当录取通知书送来时,她欣喜若狂。

  只有一个问题:华盛顿大学没有为普丽西拉提供助学金。它只为她提供了一笔数目不大的贷款,并要求她的家庭负担其余的费用。“我家挣的钱刚够全家生活,但要花那么多钱供我上学却还不够,”她说。

  普丽西拉打电话向经济资助办公室咨询。他们告诉她说,未来的大学生要寻求更多的经济资助,必须与父母分开生活至少两年才符合条件。在这期间,他们的父母不能在家庭税单上称他们为被赡养人。“听到这话,我完全惊呆了,”普丽西拉回忆道,“我意识到我必须抽出一些时间去工作,在经济上不依靠父母,然后重新申请入学。推迟实现我的梦想令人伤心,但这是唯一的选择。”

  不到一个月,普丽西拉就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并搬到了西雅图贫民区一套低廉的公寓房去住。她还报名参加了城里的一个职业培训班,学的是秘书专业。那是一种很难适应的生活方式。“我早上6点起床,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去学校,下午2点下课,3点开始工作, 晚上11点下班,然后回到家就累垮了。”

  普丽西拉不久就发现她在餐馆的那份工作的收入还不够她维持生计。“于是我找到我那幢公寓楼的楼主,问有没有什么清洁工作可以让我做。他因为同情我,便同意让我每月工作30个小时。”

  职业培训班按计划要历时6个月。但普丽西拉只用了4个月就读完了。“他们教我各种办公技能和文字处理程序。我还学会了如何在办公室环境里接电话,以及如何撰写得体的商业函件,”她说。培训班帮普丽西拉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了一份秘书工作。“这是我第一份像样的工作,”她说。“我那时19岁,独立生活,每年挣15000美元。”

  普丽西拉重新向华盛顿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并被录取了。因为她在经济上不依赖于父母已超过了两年,所以她还有资格申请经济资助。自1990年秋季开始,普丽西拉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她白天做全日制秘书,晚上做全日制学生。

  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很困难。“我要一直熬夜学习,每天一大早又要去上班。我上课时很难集中思想,上班时也很难受,因为我实在太累了,”她说。不过她第一学期最后还是得了两个A。

  普丽西拉决定攻读考古专业, 并在1992年夏天获得了检验自己对这一学科兴趣的第一个机会。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野外考古中心正在发起一个夏季研究项目,发掘位于华盛顿州斯内克河边的一个遗址。普丽西拉全力投入这项工作,给项目管理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夏季结束时, 有一个教授给她提供了一份工作。“他说,‘我们刚拿到北达科他州一个项目的合同。 如果你愿意休学一个学期,我们就聘用你。’”这份工作偏离了普丽西拉要获得学士学位的追求。“但那时我已不再怀疑我最终会完成学业,所以很坦然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她说。

  在北达科他项目结束后,普丽西拉搬到加利福尼亚州与她的一个哥哥同住,这样可以不付房租。“我最后干了三份工作,想尽量多挣些钱,”她回忆说。“我厌烦了既做全职工作又做专职学生的生活。我的目标是要攒够钱,重新回到大学里,做一名全日制学生,只兼职做一些工作。”普丽西拉的哥哥开了一家房屋清洁公司,他同意让她到公司工作。她还决定到一所当地的社区学院读书,那儿的学费要便宜得多。

  普丽西拉选修了一些艺术课程(她是一名业余摄影师),并帮助组织了一次学生艺术作品展,包括她自己的作品。1994年春,她从韦纳奇河谷学院毕业,获得了两年制的文科准学士学位。毕业后,普丽西拉又一次向华盛顿大学提出了入学申请。她被录取并于1994年秋季入学。因为她不必工作那么多小时,所以能够以学为主。“这真是一种奢侈,我几乎都不想毕业了!”普丽西拉笑着说。“不过我还是在1996年1月被授予了文学士学位。”

  当普丽西拉回顾自己几年来使自己梦想成真的奋斗历程时,她对其他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的人既是鼓励又是提醒。“要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你必须了解自己,”她说。“你必须知道哪些自己能承受,哪些不能承受。你需要很多的磨练,而且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即使遇到重重障碍、种种困惑也要如此。但你最需要的是坚定的决心。一旦被击倒,就要重新站起来继续奋斗下去。”

  UNIT6 TEXT A

  迈克尔·怀特 约翰·格里宾

  他被称为“活着的最有才华的人”,“20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天才”,以及“爱因斯坦的传人”。因《时间简史》一书而闻名遐迩为众人所知的斯蒂芬·霍金是一个多重意义上的明星科学家。霍金擅长于用一种非科学工作者乐于接受的文体揭示宇宙的奥秘,这种天赋使他声誉鹊起,也使他的书在英国和美国都成了畅销书。该书因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名单上持续了184周,并在全世界销售了500多万册而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对一本科学书籍来说,这简直是前所未闻的成功。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一个几乎全身瘫痪通过电脑说话的人只能是如何克服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障碍, 获得了远远超过大多数人所梦想过的成就的呢?

  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时是一个健康的婴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脾气古怪。 他的父亲弗兰克是一个专治热带疾病的医生, 母亲伊泽贝尔是一个医生的女儿。他们居住在一幢堆满书籍的大而旧的房子里。 地毯和家具一直要用到破烂不堪才更换,墙纸因年长月久而脱落。 家里的汽车是一辆花50英磅买来的伦敦出租车。

  霍金一直对他的生日:1942年1月8日迷恋不已。那是意大利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纪念日。伽利略坚信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古代天文学家所认为的地球,从而使天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从比喻意义还是从字面意义上讲,”霍金说,“伽利略都是第一个开始利用其眼睛的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享有的科学时代应归功于他。”

  霍金进了圣·奥尔本斯学校读书,这是一所以学业标准高而著名的私立学校。他属于一个小小的精英集团,即聪明学生中最聪明的一群。他们聚在一起,听古典音乐,读书只读“聪明睿智”的作家,如奥尔德斯·赫胥黎和伯特兰·罗素的作品。罗素是霍金崇拜的英雄,他既是一位知识的巨人,又是一位自由主义激进分子。

  霍金在数学作业上花的时间很少,却仍然得满分。一个朋友回忆道:“我在绞尽脑汁做一道复杂的题目时,他已经知道答案了。他连想都不用想。”

  这种本能的悟性也给他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霍金的一位理科老师回忆起有一次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哪种情况下一杯热茶会更快地达到可以喝的温度,是先倒入牛奶呢还是斟完茶后再加牛奶?”当班上其他同学甚至还在苦思冥想如何着手回答这个问题时,霍金几乎立即就大声讲出了正确答案:“当然是斟完茶后再加牛奶。”(一开始茶越热,冷得就越快。)另一位老师讲述了霍金和他的朋友们如何建造了一台简单的电脑──那是在1958年, 当时只有一些大的研究中心才有电脑。

  中、小学时代的霍金是个典型的书呆子,他体重不足,笨手笨脚,眼镜后的一双眼睛老是眯缝着。他的灰色制服看上去总是邋里邋遢,而他说起话来则口齿不清──他轻微的咬舌儿是他父亲遗传给他的。这和他疾病的早期症状无关;他就是那种孩子──教室里的笑柄,朋友们尊敬他,大多数人则避开他。

  霍金进了牛津大学继续学习, 他获得了在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的奖学金,这是一门融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于一体的课程。他发现大多数功课都很简单,平均每天只学习一个小时。有一次,他的老师根据一本教科书布置了几道物理题,霍金甚至连做也不做。当问他为什么不做时,他用了20分钟时间指出书中的错误。他最热衷的是划船俱乐部的活动。许多次他回到岸边,船被撞落下几块碎片,原来他曾试图带领他的船员穿越一个窄得难以穿过的峡口。他的划船教练疑或地说道,“他有一半时间,人坐在船尾而脑子却到了星球上,演算着数学公式。”

  牛津大学一向也有它的一批怪学生,所以霍金与之非常适应。但后来,在他21岁时,他获知患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一种进行性的无法治愈的神经疾病。医生们预计他只有几年能活。

  “在我的病情被诊断之前,我十分厌倦生活,”霍金今天在轮椅上通过一个电脑控制的声音合成器说。 医生无情的病情预测使他决心要从他过去视为当然的生活中获取最多的东西。

  “但我并没有死,”霍金冷冷地说道。相反,随着霍金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在科学界的声誉却与日俱增,仿佛是在证明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一理论。霍金自己承认,他之所以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日后被证明为其真正强项的理论研究之上,他的疾病是一个关键因素。霍金专门研究理论宇宙学,一个寻找重大问题的终极答案的科学分支:宇宙为什么产生,主宰它的规律是什么?他的主要工作一直是在研究黑洞和宇宙的起源与扩张。他目前在剑桥大学拥有的教席过去曾经属于伊萨克·牛顿爵士。

  这位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非没有那种会伴随着严重残疾而出现的抑郁消沉。但霍金说:“我很快便意识到,如果你牢骚满腹或忿恨不已,世界上其余的人就不会想结识你。如果你要得到很多人的同情或帮助,你就必须乐观。”他继续说道:“如今,肌肉的力量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头脑的力量──而在这方面,残疾人丝毫不比其他任何人逊色。”

  UNIT7 TEXT A

  卡罗琳·凯恩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教育制度已深陷困境。人人都意识到了这些可怕的事实:学校系统经费短缺,老师不会拼写,学生不会阅读,高中毕业生在地图上连中国也找不到。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或自以为知道,这应该怪谁:怪执法不严的法庭,怪软弱无能的校董会,怪荒.唐可笑的政府法令。要找个顶罪的坏蛋很容易。

  但也许问题不是在于我们的机制而是在于我们的态度。可悲的是,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声称自己相信教育的价值, 但我们却不重视智力活动。

  我们美国人是一个宽厚、仁慈的民族。我们有致力于每一项美好事业的机制 ── 从拯救无家可归的猫到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为促进思考的艺术我们做了些什么呢?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为思考留出时间。假定一位男子对朋友们说,“今晚我不去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或不去看棒球赛或诸如此类的事)了,因为我需要留一些时间给我自己,留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对这位男子邻居们就会避而远之;家人就会为他感到羞耻。如果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说,“今天晚上我不去跳舞了,我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思考”,那又会怎么样呢?他的父母会立即开始在黄页簿中查寻精神病医生的电话。

  几年前一位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告诉我,如果他想进行任何认真的思考,他只得早上5点30分起床 ── 我猜想因为那是唯一没人会打扰他的时刻。前些时候,我听到一位教授说,当他的朋友们撞见他正在读书时,他们会说,“啊,有这么多空闲时间一定很开心。” 尽管我是一名英语教师 ── 是一个应该更明事理的人 ── 但我却发现自己每次悄悄溜进图书馆看书时,都会隐隐约约感到有点心虚。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思考或阅读,他就是在无所事事。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通过言行表达这种看法。还有,我们疑惑不解为什么孩子们不肯认真对待他们的学习,为什么他们对老师说,“我为什么要学这玩意儿?这些东西以后对我什么用也没有;我永远都用不着。”

  要理解为什么对思考会有这种偏见并不难。问题之一就是,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思考似乎有无所事事之嫌。一个陷于沉思的人看上去的样子就叫人没劲。他靠着椅背,支起双脚,一口一口地抽着烟斗,两眼茫然地凝视着前方。他的样子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他把所有的累活都留给了我们!

  我们希望他能站起来干些有用的事 ── 也许是打扫屋子,或者给草坪刈草。我们忿忿不平是很自然的。

  但是,思考决非懒惰。思考是人所能从事的最有成果的活动之一。我们创造的每一样美丽和有用的东西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曾经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它。

  思考的确需要时间和精力。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如果一个人有“天赋”或“有才华”或“有才干”,绝妙的思想就会自动在他的头脑中闪现。遗憾的是,才智的发挥并不是这样的。就连爱因斯坦在能够系统地阐明他的相对论之前也不得不研究思考了几个月。我们这些智力平平的人连想出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主意都得费尽心思,更别提一个绝妙的主意了。

  我们不相信思考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似乎不合乎人之常情。人是社会性的物种,但思考却是一种人们独处时做得最好的活动。所以,我们很担心那些爱思考的人。遇上一个有意选择独自一人坐着思考, 而不去参加聚会或观看足球比赛的人,我们会感到困惑。我们心里会想这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而且,这样的人有时会显得很不友好 ── 这使我们深感不安。

  我们的忧虑毫无必要。智慧如同友善一样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完全把自己隔离起来,那当然不正常。但如果一个人任凭自己的思想因弃置不用而枯竭,那同样也不正常。

  如果美国人什么时候相信了思考的重要性, 我们也许就会找到办法来解决我们学校的问题,那些现在似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如何重新唤起对思考艺术的兴趣呢?开始的最好地方是在家里。家庭成员应该养成习惯说这样的话,“今天晚上我来洗碗,我知道你要继续进行思考。”

  这听上去也许荒.唐。但如果我们要作为一个自由的民族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一些这样的行动, 因为这个国家并不像有些广告商所引导我们相信的那样,是靠石油在运转。它是靠思想在运转。

34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