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美文欣赏>

小城回忆散文:老街老巷老屋

智明分享

  编者按:一座小城,充满着各种温馨的回忆。至今我还想起哪些老街、老巷、老屋发生的故事。

  娜娜不止一次念叨过,想带我去趟她儿时住过的老街老巷老屋。

  这天大早,老宴春早茶过后,径直去了街对面的"芦州会馆巷",沿着一条曲里拐弯的巷弄一路寻去,半信半疑找到了她家住过的那间老屋。门牌号不见了,老屋还在,问了两位遛狗,散步的老人,老人说他们在这住了三四十年了,老街坊该搬的都搬走了,原来的老房子也租给了人家,曾经的记忆已经模糊,但还是能记起那家姓万,那家姓王。

  娜娜说一切好像都没什么变化,只是物是人非了。赶上大清早有些阴冷,巷子里没多少光亮,家家都还在被窝里捂着,小城方言俗语称"挖筶子"。走在巷子里,踩在石板上的动静不小。立在门口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瞅着我俩,都指望来了拆迁办的人,尽快让他们走出这老街老巷,也住上高楼大厦。

  巷子里有几家在生炉子,一股股浓烟从巷头被风刮到巷尾,整个一条巷子飘出70年代乡里乡亲的味道。走在巷子里,能看出娜娜心里的不平静,巷子口那幅蓝底门牌上分明写着"贾家巷",她的脚步陡然加快起来,自顾往前摸索着。站在从前自家门前,她能清晰回忆起奶奶唤她回家吃饭,能浮现出她在隔壁小朋友家玩耍着的情形。她指给我看了那间父母结婚时的那间不足9平米的婚房,一位新邻居正好从屋子里走出,有些莫名其妙的眼情在与我们对视。

  巷子套着巷子,巷子挨着巷子,巷名绕着巷名,绕来绕去,看上去几乎没了区别。很多人家的门前都被钉上了一个金字招牌,显然是旧时期哪家的民居,哪件民宅,有某种历史价值被当作珍贵建筑保护起来。这条老巷,再怎么陈旧,再怎么残破,这里曾经紧邻小城六七十年代最繁华的"大西路"闹市区,住在这里的人家那可都是些市中心的人家,有过他们风风光光的年代。

  对我并不陌生的是这里的一条"魏同兴巷",80年代有过一所"云台幼儿园"。记得连续几年,被幼儿园园长邀请,年底左右,会带着一批头套,专门来这里为小朋友们化妆,当然是特殊造型妆,小朋友们演的节目是童话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些年,我还在文工团,也正学着化妆造型。除了给一位扮演"白雪公主"的女孩化,还得一个个为"七个小矮人"化不同样的装扮。这个节目也许是这家幼儿园的看家节目,年年都要演,都会获奖。每回化完妆,我会跟小朋友们一起吃"儿童午餐",小盘子,小碗的,吃不饱也得装作吃饱了。临走时,老师们都会往我包里塞给我一堆给小朋友们的礼物,说回去带给我女儿的小意思。

  如今,幼儿园已经改成了社区医院,大门的朝向也变了方位。娜娜说,她小时候就上的这家幼儿园,我说,那会儿怎么没见你呢?她无语。

  七绕八绕,从小巷绕了出来,看得出来,娜娜的思绪还没绕回来。

  问过巷子里的老人;这里会拆迁吗?老人的回答有些黯然:估计不会吧?这么多人家,住了这么多年,从来也见有人来勘查过,反正我们会在这住上一辈子了,就看下辈子的福分了。

  昔日繁华的大西路,除夕这天显得尤其静穆,天还没放晴,阴冷阴冷的,街面上的店铺全都关门打烊回家过年去了。记得这条街曾经有过一段轰轰烈烈打造成"民国商业街"的动静,街道两旁也留下了民国门面房的门脸儿和"大样",折腾了一半就搁下了,剩下了眼前这幅不伦不类的模样。

  其实,这条老街老巷,这里的老屋,老房,不如稍稍捯饬捯饬,弄成一个"年代民居"式的建筑群或是特色"民居小镇"。在这座小镇里,恢复到从前所有的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大锅小灶,七大姑八大姨的,追回失落的"民风"和"亲情",这座小城,是不是也会跟着更接地气,更有亲情,更具魅力了呢?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