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初中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感悟

晓晴分享

  编者按:作文是语文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语文老师通过课改提升作文课堂的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积累素材,让写作有米可炊》这篇教学感悟吧!

  有一句话叫做“作文败则中考败”,可见一篇文章在考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要占多大比重呢?王荣生教授曾经统计过:80%的语文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老师们(也包括我自己)作文教学的欠缺,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普遍认为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二是认为学生作文分往往差别不大,没有必要在作文教学上花那么多时间。实际上作文真的是不可教吗?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有不可教之处也有可教之处。比如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读写结合、快速构思写作思路等,还是很有效果的。

  学生为何怕写作文?有两个原因,一是没啥写,二是不会写。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没啥写,一让写人就是写妈妈,一写事就是妈妈送伞。有一次月清,作文题目是《那一幕,心在我的脑海中》,一个班的孩子几乎都是写的妈妈照顾生病的自己。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笔下的文字大都是生编乱造出来的。

  文章是高楼,素材是砖瓦泥沙。必须有“砖瓦泥沙”这些材料的积累,才有可能建造“高楼大厦”。平时,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素材,问题是学生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所以鲜活丰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无意义的。然而本质上,写作是对生活的表达,“生活即文章”。没有了日常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我们的作文就会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他们笔下的文字才真实可感。

  观察什么呢?我觉得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人,观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观察社会现象,观察自然。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一是要细,比如观察人物,应利用多个感官去观察,眼看到的人物的外形和动作,耳听到的人物的声音,手触到人物的感觉,甚至鼻嗅到人物的气味;还应全方位观察,即观察人物不同部位的表现——整体外貌、面部表情、手的动作、腿的动作、脚的动作、所说的话等等。就像鲁迅所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一点就写”。二是观察要勤。比如观察树,树是什么样子,远处如何,近处如何,阳光下如何,月光下如何,雨中如何,雨后如何,雪中如何,雪后如何等等。

  只是观察并不能使之真正成为写作素材,只有经过写的过程,哪怕没有写成一篇成熟的作文,他也会成为比较深刻的记忆,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记日记是记录生活的最好途径。魏书生老师把记日记成为道德长跑。可我们的孩子往往把记日记当做一种负担,流于形式,不能让日记真正起素材作用。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公开日记、评价日记!我们可以使用小组循环日记本,即一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小组成员可以给日记本起一个别致的名字,在扉页上写上前言,也可以在前面编上目录,在结尾处写上后记。小组成员轮流来写,组长第一个写,接下来每个同学在写之前,首先对上个同学的写作进行评价。一周至少两个循环,也就是说一周至少写两篇,一周交一次日记本,老师每周也在循环日记本上写一次。一学期至少一次对各小组的循环日记本进行评比,以激励学生写好日记。

  小组使用循环日记也是一种积累生活的办法,写素材本也是一种办法。这学期,我教的是六年级的孩子,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使用循环日记本,而是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素材本。每周至少写三篇素材(也就是生活中所观察到想到的事件),怎样既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又不让写素材流于形式呢?我采取的方法是:把小组成员编成号,1号是学习不错又最负责的同学,然后按成绩依次编排。每周一检查上一周小组成员的素材写作情况,从字数、内容、语言方面进行评价优良中差,并把评价结果填写到我之前打好的一张大表上。每天上课前几分钟,我会从中抽取写的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其读自己的素材,一天一篇,并提出建议。另外最好一周给一节课写素材的时间,我通常利用晚自习的一节课。素材内容有时候是老师拟定,有时候是自由写作,比如学校有拔河比赛活动啦,班级里发生一个新鲜事儿啦,学校里发生一个特殊事件啦等等,就可拟定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米”,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和积累习惯,才能让学生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滑县四间房一初中 崔喜玲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