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大全>

附子的介绍 附子的功效作用

玉凤2分享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什么是附子?附子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附子的资料,欢迎阅读。

  附子的介绍

  附子,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入药部位

  植物的肥大块根。

  性 味

  味辛、甘,性大热。

  归 经

  归心、肾、脾经。

  功 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 治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相关配伍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3、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用法用量

  3~15g,先煎,久煎。

  禁 忌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炮制方法

  1、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直接入药。

  2、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l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l0kg。)

  3、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生理特性

  1、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175px,直径3~125px。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成而麻,刺舌。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125px,宽0.9~75px.厚0.2~12.5px。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3、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7.5px。

  产 地

  分部于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甘肃、云南、广西、江西、安徽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1]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附子的功效作用

  附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天雄、乌头。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称为川乌。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的江油县、安县。陕西、云南、湖南,也有生产。

  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乌头根部洗净泥土,选取侧生块根称为泥附,再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加工。

  1、盐附子。选打个泥附洗净,放入氯化镁(卤水)及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数日捞出晾晒至半干,再浸入氯化镁溶液中随时添加食盐,使之保持过饱和状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晒干。

  2、附子瓣。将中小个泥附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放入氯化镁的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以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半干后再晒干。

  3、黑附片。将小个泥附洗净,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以清水漂洗干净,切成5毫米的纵片,加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干或晒干。

  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热煮至透明,晒半干用硫磺熏成白色,晒干。

  性状鉴别:盐附子又名天雄。呈圆锥形。长约4~8厘米,直径3~5厘米,表皮褐色或黑褐色,周身附有盐的结晶,上部有数枚乳头状疣突,中部有隆起的支根,顶端有略凹的芽痕。因久受盐渍而质重不干,易切裂,横切面显糊化淀粉状,黄褐色,中心色稍淡呈星状纹理。空隙处亦附有盐的结晶,味咸稍苦辛。

  以肥大,坚实,灰黑色者为佳。

  炮制:生用,或照附子瓣,片方法再制。

  附子瓣:体形略小于盐附子。纵切面边沿突起中心凹陷。内外均淡棕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质坚硬角质状,不易碎断。对光照视呈半透明体。显纵形筋脉线(木质部)外表面亦带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

  以色黄光亮,无霉霜,块均匀者为佳。

  炮制:与黑豆同煮至透,无麻辣味后切片。

  黑附片:呈不规则的片状,厚约3~4毫米。外皮黑褐色。内色棕黄。质坚硬角质状有光泽。

  以片大均匀,色棕黄,坚硬,无白心者为佳。

  白附片:其形状气味与黑附片相同。全体呈淡黄白色。

  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匀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为乌头硷、新乌头硷及次乌头硷等。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硷成分。

  药理作用:本品历来认为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作用。现已证实,其药理作用为;

  1、强心。能增强心力收缩。在厥逆(休克、心功能不全)时,通过附子的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部分,前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乌头硷的分解产物有一定镇痛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稍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此外,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

  炮制:黑白附片多用产地已制的成品。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回阳补火,逐火寒湿。

  主治:用于阴寒内盛,大吐、大泻、大汗,身凉肢冷,阳衰欲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阳衰弱的泄泻久泻,形寒畏冷,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附子只适宜于阴虚阴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参考指征是:1、脉沉迟无力或细弱;2、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属于阳虚泄泻者;4、面色苍白、唇淡、多诞、舌白腻而质胖。此外,还可参考下列条件:下肢浮肿、嗜睡、自汗。根据以上基本症状,再结合其它证候,适当配伍。

  1、治阴症水肿(阴水)。凡水肿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状者,属于阴水,常见于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此时患者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用附子、干姜等药以温肾祛寒,温脾利水,活跃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环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干姜、附子,或用温阳利水汤。如需加强健脾行气作用,则用干姜、附子配白术、甘草、厚朴、木香等,方如实脾饮(此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剂)。此方对寒湿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适用,用附子温肾后,不但能够利水,而且能显著增进食欲。

  2、治亡阳厥逆,即休克虚脱,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温的意思)、脉微细活沉伏,同由于循环衰竭所致,须用附子、干姜、人参等温阳救逆(强心而抗休克),程度较轻者用附子汤,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参附汤,如冷汗淋漓较严重则再加龙骨、牡蛎、五味子。

  3、治阳虚休衰,尤其肾阳虚弱(所谓命门火不足),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小便次数多,脉细弱。常见于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此时在补剂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熟地,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杜仲、杞子、淮山药等,如右归饮。

  4、治风寒湿痹,尤其寒气偏胜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显著,遇寒即发,得温则解,并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细等证候,可用附子配桂枝,如桂枝加附子汤。

  5、治寒症腹痛。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肠鸣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货或泄泻、手足欠温、脉弦细(可见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等),可用附子配干姜、党参、白术等,方如附子理中汤。

  此外,附子还可用于温化寒饮。如痰饮在肺而寒象较严重者,常觉背寒,并有虚寒喘咳(如支气管哮喘、某些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除用麻黄、五味子、半夏外,有时还要加附子温肾。

  使用注意:1、阴虚和热症忌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脉实数或洪大;2、大便热结;3、发高热;4、内热外寒、真热假寒;以上四种情况属热症,如无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烧越烈,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5、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也不宜用附子。至于有一般禁用。

  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经煮沸一小时以上,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一小时以上。

  3、附子中毒的症状为四肢麻木(从手指开始)、眩晕和衰弱感、出汗、流涎、恶心,更严重者为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轻者作一般处理,如洗胃、保暖等,较重者需注射阿托品。中药用生姜120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绿豆90~120g,浓煎服用,对轻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

  4、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剂中往往用甘草、干姜配附子,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

  5、习惯上附子忌与贝母、瓜蒌、白芨、半夏、白蔹等同用。

  6、附子药一般以温服较好,也有人主张极度阳虚者宜热服(取其有助阳之意),而下部虚寒、上部假热,有面红、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

  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过重,以免中毒。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虚脱休克时,大剂有时用至18~20g,甚至30g,但须由有经验医生用药。又有些地区惯服附子的人,药用30~90g(但务须制透),这可能与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不过万万不能作为常规用量。总之,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

  处方举例:1、真武汤《伤寒论》:熟附片9g、白术12g、白芍9g、茯苓12g、生姜9g,水煎服。

  2、实脾饮《济生方》:熟附片9g、白术12g、茯苓9g、厚朴6g、大腹子6g、木瓜6g、草豆蔻3g、广木香3g、干姜6g、炙甘草3g,水煎服。

  3、四逆汤《伤寒论》:熟附片15g、干姜6g、炙甘草6g,水煎服。

  4、附子汤《伤寒论》:熟附片12g、白术9g、党参12g、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

  5、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15g、熟附片12g,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即肾气汤)《金匮要略》: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每日9g,一次服或分早晚二次开水送服,也可用其它汤药服送。

  7、右归饮《景岳全书》:熟附片4.5g,肉桂3g(煸服)、熟地18g、山萸肉9g、淮山12g、杜仲9g、杞子6g、炙甘草3g,水煎服。

  8、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熟附子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

  9、附子理中汤《阎氏小儿方论》:熟附片12g、干姜6g、党参15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1、附子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但生用过量易中毒。出现心率不齐,最后可引起心肺及呼吸麻痹而死亡,故临床多用炙附子。

  2、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粘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但无局部刺激现象),所以本品有镇痛作用。

  3、临床报道磨粉醋调或熬膏外敷疼痛部位上,治坐骨神经痛

  附:乌头(处方名:川乌、草乌)为植物乌头的主根。味辛,性温,有大毒。主要成分为乌头硷,含量比附子多,故其镇痛作用较附子强,但强心和祛寒作用不及附子。附子可以逐寒救急,而乌头则以祛风止痛较胜;又附子可以入补药中,而乌头则不能。乌头常用于治风寒痹痛,用量1.5~6g,代表方为乌头汤。处方:制川乌6g,麻黄6g,白芍6.9g,黄芪9g,甘草4.5g,水煎服。

  又乌头分川乌和草乌两种。川乌属卡氏乌头,主要在四川栽培。草乌属北乌头等,在各地野生,川乌和草乌的成分用途大致相同,但草乌的毒性和功能较强。

看了“附子的介绍”的人还看了:

1.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附子的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

4.附子的中药属性及相关选方

5.附子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