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芥子的功能主治
芥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芥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芥子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芥子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名“芥”,列为上品,《唐本草》注“子入药用”。《开宝本草》另列白芥一项,白芥子附于其下。商品有白芥子、黄芥子两种,习惯以白芥子为主,华东地区习销黄芥子。
别名:辣菜子,芥末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黄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浙江、湖北等地,其它各省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1、白芥子:呈小球型,直径1~2.5毫米。表面淡黄白色,略平滑,种皮薄脆,易压碎。破开后种仁乳白色,含油质。气味,味辛辣。
2、黄芥子: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体形略小于白芥子,余与白芥子同。
以粒大、饱满、均匀,色黄白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经酶水解后释出挥发性白芥子油。又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硷等。芥子含芥子甙、芥子碱等。
功效与作用:利气豁痰、消肿止痛,其作用为:
1、祛痰。属恶心性祛痰药,白芥子油对胃粘膜有轻度刺激,产生轻度恶心感,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祛痰。
2、对局部皮肤与刺激作用。温敷后能引起局部发红、充血、灼热,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疼痛,并有助于消炎。
炮制:炒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祛痰、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寒痰凝结不化,阴疽,痰核等症。醋调外敷可治肿毒痹痛。
临床应用:为温化寒痰常用药。
1、用于寒痰滞于胁下,表现为咳嗽而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可见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等,常配苏子、萝卜子,方如三子养亲汤。如属渗出性胸膜炎、痰饮积聚于胸胁较重,则需配大戟、甘遂加强利水作用,方如控涎丹。
2、用于筋骨疼痛,外用治风湿关节痛,神经痛等,研末醋调局部外敷,但如敷处出现刺痛感时,即应停止外敷,以免因刺激太甚而致皮肤发泡和造成溃疡。如为治跌打损伤疼痛,可与龙眼叶共捣烂调黄糖外敷。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凡阴虚火热,或有痔疮便血者不宜用。
2、本品不宜久煎,前人已认识到本品“煎汤不可大熟,熟则力减”。现代科学证实了沸水能抑制芥子酶的作用,从而使白芥子甙不能释出有效成分。
3、药量不宜过重,否则易致腹泻(因白芥子与水接触后,能释出硫化氢,刺激肠管而促进蠕动)。
白芥子与苏子、萝卜子比较,三者能化痰理气定喘,但白芥子偏于温肺气,萝卜子偏于散肺气,紫苏子偏于降肺气。
用量:3~6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3g(微炒),打碎后水煎服。
注:黄芥子多供饮食业作调味品芥末面使用。
芥子介绍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
用子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相关配伍
1、香港脚肿痛:白芷、芥子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效。(《医方摘要》)
2、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
禁忌
肺虚咳嗽及阻虚火旺者忌服。
炮制
采集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1、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生长环境
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鉴别
药材性状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2、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饮片性状
1、芥子:同药材。
2、炒芥子:形如芥子,表面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气。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涂足心,引热归下,痘疹不入目。
2、《别录》: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3、《日华子》: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看了“芥子的功效与作用”的人还看了:
3.芥末的功效和作用
上一篇:白芨的功效与作用 白芨的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