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大全>

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 巴戟天的功能主治

玉凤2分享

  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为双子叶植物茜草科,长3~13cm,宽1.5~5cm,前端短渐尖,基部钝形或圆形。巴戟天的干燥根,根呈扁圆柱形,略弯曲。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

  巴戟天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巴戟、鸡肠风(广东、广西)。

  来源:为茜草科多年生常绿草质藤本植物巴戟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亦有少量生产。

  性状鉴别:巴戟天呈主扁圆知形,弯曲不直,皮部间断膨大或收缩,呈连珠状。长度不一,膨大处直径约1~2厘米。表面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纵皱及少数横皱。收缩处皮部多脱落露出木质心。质坚硬,皮部易削落,断面兰紫色木质心绳索状甚坚韧,淡黄褐色或灰紫色。气无,味甜微涩。以条大,肉质肥厚,木质心细小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维生素闻c、糖类、树脂。

  药理作用:温肾助阳,强筋骨,逐寒温。

  炮制:甘草水煮片刻,去掉木质心,切段晒干。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肾经。

  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阳痿,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脚气等症。

  临床使用:与淫羊藿相似,但作用较缓。虽可用于治疗肾阳亏损而致的阳萎、腰痛等证,但实际上其强筋骨、逐寒湿之力更好,适宜于治寒湿困于下焦、腰膝诸症。

  1、治肾阳虚寒而致的小便失禁、小便频数,取其有温肾作用,但需配肉苁蓉、补骨脂、核桃肉、覆盆子、芡实、茯苓、黄精等。

  2、治腰膝风湿疼痛、腰气水肿,或肌肉萎缩无力,病程迁延日久而又有肾虚表现者,常配牛膝、续断、杜仲、山茱萸肉,方如巴戟去痹汤。此方试用于治进行性肌萎缩,从补肾健脾入手,也收到一定效果。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者不宜用。

  用量:9~12g。

  处方举例:巴戟去痹汤:巴戟9g,杜仲3g,牛膝9g,寄生15g,山萸肉9g,淮山药12g,水煎服。

  注:福建、江西以同属植物羊角藤的根代戟使用,并运销省外。巴戟天根呈圆柱形,无显著的膨大及收缩,不呈连珠状,本质心粗而皮部肉甚薄。表面灰黄色,纵皱较浅。质坚硬,断面木质心灰黄色、皮部浅兰紫色或淡褐色。气无,味淡。效作如何尚待临床验证。

  四川省以防已科木防已属植物防已的根作巴戟使用;又重庆地区以木通科植物白木通的根作巴戟使用,习称土巴戟。

  巴戟天介绍

  形态特征

  巴戟天(原变种):藤本;肉质根不定位肠状缢缩,根肉略紫红色,干后紫蓝色;嫩枝被长短不一粗毛,后脱落变粗糙,老枝无毛,具棱,棕色或蓝黑色。叶薄或稍厚,纸质,干后棕色,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纯、圆或楔形,边全缘,有时具稀疏短缘毛,上面初时被稀疏、紧贴长粗毛,后变无毛,中脉线状隆起,多少被刺状硬毛或弯毛,下面无毛或中脉处被疏短粗毛;侧脉每边(4~)5~7条,弯拱向上,在边缘或近边缘处相联接,网脉明显或不明显;叶柄长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叶长3~5毫米,顶部截平,干膜质,易碎落。

  花序3~7伞形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线形总苞片1;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数,无花梗;花萼倒圆锥状,下部与邻近花萼合生,顶部具波状齿2~3,外侧一齿特大,三角状披针形,顶尖或钝,其余齿极小;花冠白色,近钟状,稍肉质,长6~7毫米,冠管长3~4毫米,顶部收狭而呈壶状,檐部通常3裂,有时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部向外隆起,向内钩状弯折,外面被疏短毛,内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裂片侧基部,花丝极短,花药背着,长约2毫米;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或花柱内藏,柱头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颗,着生于隔膜下部。

  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单花发育而成,熟时红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棱形,外侧弯拱,被毛状物,内面具种子1,果柄极短;种子熟时黑色,略呈三棱形,无毛。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1]

  生境分布

  产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于山地疏、密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亦有引作家种。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罗浮山。[1]

  主要变种

  与原变种的不同处为嫩枝和叶两面均密被透明长柔毛。产海南西部和中部。生于山地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海南东方县。

  与原变种不同处为花序密集排于枝顶,花序梗超过15,极短,长约2毫米,多数花序具花1朵,少数具花2~3朵;花柱外伸;花萼裂片较大,常变白色。广东五华,高要和化州等地有栽培。[1]

  繁殖方法

  扦插

  于清明谷雨种植。选择2年~3年的粗壮藤茎,除去过嫩过老的部分,再剪成长约25cm的插穗。每枝插穗须有3节~4个节(两端并须有节)。扦插深度约15cm,每穴插2枝~3枝,插后覆以细土,踏实,浇水。此法5年~7年才可收获,所以多于巴戟两旁间种木薯、生姜等作物。

  根头

  采挖巴戟时,利用原苗的根头部(带有残根和部分藤茎)种植于整好的地上,压紧,浇水。此法4年~5年即可收获。

  栽培技术

  巴戟天为多年生藤状灌木。适应性较强,喜温暖的气候,宜阳光充足,忌干燥和积水,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或黄壤土为佳。粘土生长不好。土层厚者生长良好。

  选地整地

  选含腐殖质多的砂壤土较好。于秋季先将山坡的灌木连根挖出,就地烧成草木灰,然后深翻土地约27cm~33cm。至翌春种植前再耕耙1次,并作成宽0.7m~1m的梯田,按株距60cm~70cm,挖15cm深的穴,以备种植。或于种植前将灌木进行疏伐,并去除枯枝,在林内局部垦地挖穴种植。

  田间管理

  种植巴戟一般较粗放,管理多结合间种作物进行。无沦是根头繁殖还是扦插繁殖,均需经常保持田间湿润,以利成活,待成活后可少浇水,但雨后注意排水。早春时勤除杂草。巴戟天喜肥,种后次年春天每亩施土杂肥1500公斤,开沟施于行间。也可施用硫酸铵10公斤~5公斤与混以过磷酸钙20公斤。若枝条过多过旺,可剪去一部分,只留3条~5条主蔓即可。因为枝条多了,开花结果消耗养分,影响根块生长。冬季宜培土过冬,来年则茎生长多而茂盛。并须禁止放牧,防止牲畜为害。

  病虫防治

  轮纹病:主要危害叶片。此病在高温多湿、通风条件不良时发生,病株叶片穿孔,枯黄脱落。防治方法:在病发初期及早摘除病叶烧毁,或用代森锌600~800倍液喷射,10天~15天喷1次,连续1次~2次。

  茎基腐病:在施用氮肥过多或长期阴雨潮湿的天气、土壤排水不良时容易发生。防治方法:选无病的植株繁殖,注意合理施肥,不与花生、黄豆间种。发病后可用1份石灰加3份草木灰混合施入根部,或用1:1:140~200的波尔多液、代森锌800倍~1000倍液喷射,每隔7天~10天1次,连续2次~3次。

  烟煤病:由蚜虫、甲壳虫等为害引起。发病后,茎、叶、果的表面发生黑色霉层,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而导致植株生长衰退,块根细小,品质低劣。防治方法:除消灭蚜虫和甲壳虫外,发病后用代森锌800倍~1000倍液喷杀。

  红蜘蛛:为害叶片,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可用25%杀虫脒200倍~300倍液喷射。除上述虫害外,还有潜叶蝇、金龟子和白蚁等为害,可分别用杀虫脒、松脂合剂、白蚁药等防治。[3]

  主要价值

  巴戟天原药及其系列产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市场前景看好。每亩地可栽巴戟天2000株左右。巴戟天亩产约300公斤,按市场价40元~6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1.2万元~1.8万元,扣除成本每亩可获利5000元~8000元。巴戟天具有广阔的前景。[3]

  主要成分

  根含蒽醌类成分: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rubiadin-1-methyl ether),大黄素甲醚(physcion),2-羟基羟甲基蒽醌(2-hydroxy-3-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羟基蒽醌(1-hydr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y-2-methyl anthraquinone),1,6-二羟基-2,4-二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4-dimethoxyan-thraquinone),1,6-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还含环烯醚萜成分;水晶兰甙(Monotropein),四乙酰车叶草甙(asperuloside teTCMLIBaacetate)。又含葡萄糖(glucose),甘露糖(mannos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维生素(vitamin)C,十九烷(nonadecane),24-乙基胆甾醇(24-ethyl cholesterol)。根皮含锌、锰、铁、铬等23种元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