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材>

犁头草的功效作用

玉凤分享

  犁头草,别名心叶堇菜、玉如意、紫花地丁等,拉丁文名Viola japonica var. stenopetala Franch. ex H. Boissieu.多年生草本。什么是犁头草?犁头草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犁头草的资料,欢迎阅读。

  犁头草的介绍

  植物学史

  【来源】长萼堇菜V. inconspicua Blume,

  犁头草

  犁头草(5张)

  以全草入药。夏秋开花时采集全草,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名实图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肿,解毒。"

  异名:紫金锁、紫花地丁、小甜水茄(《植物名实图考》),瘩背草(《南京民间药草》),三角草、犁头尖、烙铁草(《江西民间草药》),地丁草、紫地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和匍匐枝。根状茎粗短,节密生,粗约4-5毫米;支根多条,较粗壮而伸长,褐色。叶多数,基生;叶片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肾状,长3-8厘米,宽3-8厘米,先端尖或稍钝,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边缘具多数圆钝齿,两面无毛或疏生短毛;叶柄在花期通常与叶片近等长,在果期远较叶片为长,最上部具极狭的翅,通常无毛;托叶短,下部与叶柄合生,长约1厘米,离生部分开展。花淡紫色;花梗不高出于叶片,被短毛或无毛,近中部有2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萼片宽披针形,长5-7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长约2毫米,末端钝或平截;上方花瓣与侧方花瓣倒卵形,长1.2-1.4厘米,宽5-6毫米,侧方花瓣里面无毛,下方花瓣长倒心形,顶端微缺,连距长约1.5厘米,距圆筒状,长4-5毫米,粗约2毫米;下方雄蕊的距细长,长约3毫米;子房圆锥状,无毛,花柱棍棒状,基部稍膝曲,上部变粗,柱头顶部平坦,两侧及背方具明显缘边,前端具短喙,柱头孔较粗。蒴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1]

  分布范围

  产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林缘、林下开阔草地间、山地草丛、溪谷旁。[1]

  药用价值

  功效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内服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外用有消炎拔毒。[2]

  用法

  用量:干品0.5~1两(鲜品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服药后不可喝热水、吃热食。

  【备注】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如无,可用鲜紫花地丁)、鲜连钱草、鲜野菊叶各一大把,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取汁约150~200毫升,一次内服;余渣加少量冷开水,使它湿润,敷在伤处。如症重、体弱,可隔八小时再照上述剂量内服一次。[3]

  临床应用

  治疗白喉

  取犁头草1两,[3] 草5钱,洗净、切碎、捣烂,用开水和适量砂糖搅拌成糊状,纱布过滤,取汁内服,每日2~3次,直至痊愈。治疗13例,均有一定疗效。疗程最长10天,最短4天。治程中禁食油腻。

  治疗疖痈

  取鲜犁头草和少量酢浆草洗净捣烂如泥,外敷局部。治疗疖肿30例,一般炎症比较局限、全身症状不明显者,敷药1~2次炎症即可消失而痊愈;若有全身症状者,敷后症状亦可减轻或消失。约80%以上的病例敷药1~2次后,因炎症局限化而疮口顶部破溃,露出一个脓头;此时可将脓头取出,疮口引流,再用犁头草捣敷:疮口肉芽生长后改用犁头草干粉撒布,外敷凡士林纱布。每日换药1次,一般2~4次可愈。治疗期间忌食雄鸡、鲤鱼及母猪肉。有报道,单用犁头草捣敷患处,治疗外伤感染19例,大多在2~3天内痊愈。

  治疗眼科

  治疗角膜实质炎及匐行性角膜溃疡:

  取鲜犁头草洗净捣成糊状,加2~4倍生理盐水拌匀,用消毒纱布反复过滤。以滤液滴眼,1~2小时1次,外加眼垫。亦可用犁头草糊加鲜鸡蛋白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或将犁头草晒干研粉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均每日1~2次。治疗角膜实质炎7例,先用犁头草液滴眼,好转后改用犁头草糊加蛋清外敷。结果痊愈5例,好转2例。视力恢复时间,多数在20~70天内;角膜混浊消退时间在30~120天内。匐行性角膜溃疡,大都用犁头草糊加鸡蛋清外敷。治疗19例,除3例尚留小白点外,其余都恢复原状。

  此外,用犁头草与野菊花、连翘制成复方注射液,治疗扁桃体炎肺炎盆腔炎等有较好效果。[3] 本晶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附方

  ①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效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②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痈肿、疔疮、瘰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④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⑤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上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⑥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⑦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醉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⑧治盐卤中毒:鲜犁头草捣汁二酒怀,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4]

  犁头草的功效作用

  犁头草的功效与作用

  功用主治

  散风,清热,疏肝,消肿。治风火赤眼,目翳遮睛,乳痈,瘰疬,疔肿。

  《滇南本草》:"破气血,舒郁。治风火眼暴赤疼,祛风退翳,白膜遮睛,妇人乳结不通,红硬肿。白花者眼科良,紫花者乳结效,黄花者寒气腹痛效。"

  治瘰疬及一切疔疽肿毒。(江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功用主治

  散寒,化积,祛瘀,消肿。治感冒风寒,痢疾,小儿疳积,皮肤瘙痒

  《峨嵋药植》:"捣烂敷手腕上,可治疟疾。"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消肿,解毒。治毒蛇咬伤,蜂螫伤,痢疾。"

  《福建中草药》:"健胃,消积。治小儿疳积。"

  《广西药植名录》:"清凉解热。治跌打,疥疮。"

  《陕甘宁肯中草药选》:"祛风散寒。治感冒风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

  治皮肤瘙痒:鹅脚板、夏枯草各半斤。水煎外洗。(《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植物形态

  白花地丁,又名:宝剑草(《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草本,高约6~10厘米。主根粗圆,较长,侧根纤细且多。叶基出丛生;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浅而钝的锯齿;叶柄细长,紫红色,有短毛,上端有翅。花茎长于叶,微紫红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单花顶生;花萼5,披针形,边缘膜质具齿;花瓣5,白色或带紫色,倒卵形,长10~13毫米,距长3~4毫米;雄蕊5;雌蕊1,为3心皮合成,柱头先端渐租。蒴果矩圆形,成熟后裂瓣呈三角形。种子小,淡黄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绒毛。花期早春。果期4~5月。

  生于田野、路旁阴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长萼堇菜,又名: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秃净。根茎垂直。叶丛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微钝,基部同心形,边缘有小锯齿。托叶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狭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齿。花茎略长于叶,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线形的小苞片2枚;萼片5,矩圆形或披针形;花瓣5,青紫色,内侧两对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黄绿色,有紫青色花纹,下面一瓣稍宽大,有囊状距,淡绿色;雄蕊5,内向,无花丝,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属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花柱呈喇叭状。蒴果3裂,种子多数。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

  生长山野。分布我国西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尼泊尔堇菜,又名: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主根粗短。叶基出丛生;箭头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钝,基部截形以至稍展开成心脏形,边缘具浅波状锯齿;叶柄细长,微紫红色,上端近叶基部有狭翅;托叶披针形,边缘具稀疏锯齿。花茎长于叶;苞片线形,基部有数腺状齿;单花顶生,萼片6,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带紫色,倒卵状长圆形,距长约5毫米;雄蕊5,花丝短;雌蕊1,柱头弯曲且胀大成3浅裂状。蒴果近圆形。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阴湿地。分布我国中部、南部。

  采集

  2~7月有花果时采收。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肠痈,疔疮,红肿疮毒,黄疸,淋浊,目亦生翳。

  《草木便方》:"治月瘕胀满,刀斧伤。"

  《分类草药性》:"去风火,消毒肿疔疮,散瘀血。"

  《四川中药志》:"通经,消肿,解毒。治红肿疮毒,疔疮及淋浊。"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阳黄,肠痈,疔疮,热毒。"

  《广西中药志》:"治眼疾及瘩背。"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选方

  治肠痈:铧头草、红藤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治恶疮疔毒,红肿疼痛:鲜铧头草,捣烂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痈、疖炎症初期

  用鲜长萼堇菜捣烂敷于患部,干后即换;亦可制成粉剂或软膏使用。有全身症状者,可取干草1两,水煎服;或用鲜草洗净捣汁约1酒杯,内服,效果更显著。治疗40余例,均有效。

  植物形态

  扛板归,又名:贯叶蓼。

  多年生蔓性草本,全体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生钩刺,多分枝,绿色,有时带红色,长1~2米。叶互生,近于三角形,长与宽均为2~5厘米,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刺,有时叶缘亦散生钩刺;叶柄盾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有倒生钩刺;托鞘叶状,圆形或卵形,包茎,直径2~3厘米。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多数;具苞,每苞含2~4花;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开,随果实而增大,变为肉质;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3叉状。瘦果球形,径约3毫米,暗褐色,有光泽,包在蓝色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扛板归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

  干燥的全草,茎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细直纵纹及众多倒生的刺,节处具托鞘碎落的环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已脱落,残留的叶呈焦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脆易落。花穗着生在顶端,萎落或宿存。气微弱,味淡。

  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

  种子含油3.3%。瘦果含油12.47%。

  功用主治

  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

  《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截疟。"

  《生草药性备要》:"止泻,浸疳、疔、痔疮,能散毒。"

  王安卿《采药志》:"治翻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囊肿大,跌打内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

  《纲目拾遗》:"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伤。"

  《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

  《贵州民间方药榘》:"外用治黄水疮。"

  《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消毒。治痢疾,金疮,湿疹;外用治疥癣。"

  《四川中药志》:"化管生肌。治气虚头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肿。"

  《闽东本草》,"治龋齿。"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风火赤眼,带下,蜂刺。"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冼。

  选方

  治水肿胀:平地木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兰科麦斛)一两,扛板归二两半,一枝黄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剂。(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末适量,涂患处,一日数次。(《江西民间草药》)

  治瘰疬:扛板归七钱,野南瓜根三两,猪瘦肉四两炖汤,以汤煎药。孕妇忌服。(《江西民间草药》)

  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调黄酒服。(《福建中草药》)

  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闽东本草》)

  治坐板疮:乌贼骨五线,雷公藤三钱。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王秋泉家秘》)

  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鲜扛板归全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慢性湿疹:鲜扛板归四两。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一两,冰片五分。混合,调麻油涂搽。(《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⑿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两五钱,煎水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痔漏:扛板归七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江西民间草药》)

  ⒁治附骨疽:扛板归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⒂治蛇咬伤:扛板归叶不拘多少,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搭伤处。((万病回春》)

  临床应用

  治疗百日咳

  取扛板归1两(婴儿酌减),用白酒微炒后加冰糖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或加鱼腥草1两,一支黄花3钱,煎服。单用扛板归治疗26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加用鱼腥草、一支黄花治疗2例,均愈。又有用扛板归1两微炒,加甜酒和冰糖炖开后当茶饮,治疗7例痉咳期患儿,服药2剂即见咳减、夜寐安静,4~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治疗湿疹

  将扛板归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2次,小儿酌减。治疗60例,均有一定效果。

  植物形态

  犁头草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短,白色。叶丛生,长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下面稍带紫色,两面及叶柄稍有毛或无毛;托叶白色,具长尖,有稀疏的线状齿;叶柄长2~8厘米,上端有狭翅。花梗长6~12厘米,中部有线状小苞片2枚。花两性,花萼5,披针形,长5~7毫米,附属物上常有钝齿;花瓣5,紫色,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5厘米,距长约7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1室,柱头三角形凸状。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长6~10毫米。花期4月。果期5~8月。

  生长于山野、路旁向阳或半阴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本晶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采集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治痈疽,疔疮,瘰疬,乳痈,外伤出血。

  《植物名实图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肿,解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捣汁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

  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敷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

  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痈肿、疔疮、攘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

  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

  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蛋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

  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酢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治盐卤中毒:鲜犁头草捣汁二酒杯,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白喉

  取犁头草1两,小叶金钱草5钱,洗净、切碎、捣烂,用开水和适量砂糖搅拌成糊状,纱布过滤,取汁内服,每日2~3次,直至痊愈。治疗13例,均有一定疗效。疗程最长10天,最短4天。治程中禁食油腻。

  治疗疖痈

  取鲜犁头草和少量酢浆草洗净捣烂如泥,外敷局部。治疗疖肿30例,一般炎症比较局限、全身症状不明显者,敷药1~2次炎症即可消失而痊愈;若有全身症状者,敷后症状亦可减轻或消失。约80%以上的病例敷药1~2次后,因炎症局限化而疮口顶部破溃,露出一个脓头;此时可将脓头取出,疮口引流,再用犁头草捣敷:疮口肉芽生长后改用犁头草干粉撒布,外敷凡士林纱布。每日换药1次,一般2~4次可愈。治疗期间忌食雄鸡、鲤鱼及母猪肉。有报道,单用犁头草捣敷患处,治疗外伤感染19例,大多在2~3天内痊愈。

  治疗角膜实质炎及匐行性角膜溃疡

  取鲜犁头草洗净捣成糊状,加2~4倍生理盐水拌匀,用消毒纱布反复过滤。以滤液滴眼,1~2小时1次,外加眼垫。亦可用犁头草糊加鲜鸡蛋白少许调匀外敷患处,或将犁头草晒干研粉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均每日1~2次。治疗角膜实质炎7例,先用犁头草液滴眼,好转后改用犁头草糊加蛋清外敷。结果痊愈5例,好转2例。视力恢复时间,多数在20~70天内;角膜混浊消退时间在30~120天内。匐行性角膜溃疡,大都用犁头草糊加鸡蛋清外敷。治疗19例,除3例尚留小白点外,其余都恢复原状。

  此外,用犁头草与野菊花、连翘制成复方注射液,治疗扁桃体炎、肺炎、盆腔炎等有较好效果。

  植物形态

  犁头尖

  多年生草本。块茎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叶具长柄;戟形或深心状戟形,长4~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广歧,边全缘或近3裂。花序柄长2.5~5厘米或更长;佛焰苞下部绿色,管状,管长1.5~2厘米,上部扩大而成一卵状披针形、深紫色的苞片,长12~18厘米,下部宽4~5厘米,上部极狭,有时旋扭;肉穗花序深紫色,子房数列,在花序的基部,接着有数列短而锥尖、直立的中性花,再隔6~8毫米,为数列无柄花药;附属体线形,长10~13厘米。浆果倒卵形,长约6毫米。花期夏季。

  喜生于空旷的湿地上。分布我国南部。

  采集

  秋季采收。

  化学成分

  块茎含生物碱、甾醇。

  功用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疗疮,瘰疬,疥癣。

  《生草药性备要》:"散大疮,消恶毒,去腐肉生新,又能止血。治鱼口便毒,捶烂醋煮敷之,冷则又换。"

  《陆川本草》:"止血散毒。治乳痈,金疮出血。"

  《实用中草药》:"消肿解毒,散瘀止血。治外伤出血,蛇头疔,癣疮,蛇咬伤,跌打损伤,血管瘤。"

  用法与用量

  外用:捣敷或磨涂。

  选方

  治跌打损伤:㈠鲜犁头草块茎,去外皮,切一片包盐菜叶或桂圆内服下。(《闽南民间草药》)㈡鲜犁头尖全草适量,加黄酒少许,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治瘰疬:犁头草适量,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治蛇头疔:犁头尖鲜块茎,调雄黄少许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治外伤出血:㈠犁头草适量,捣烂,敷伤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㈡芋头七,研末,撒布患处。(《云南中草药》)

  治蛇咬伤:鲜犁头草全草,洗净,捣烂敷。(《闽南民间草药》)

  治面颈生癣:犁头草适量,用醋磨涂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治胼胝:鲜犁头草块茎,捣烂敷之。(《闽南民间草药》)

  植物形态

  堇菜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斜上或伏卧。基出叶具长柄,叶片肾状卵形,或三角状肾形,长1.5~2.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钝,或三角形,基部心形至半月形,边缘有浅波状圆齿;茎生叶扁心形或三角状心形,叶柄较短;托叶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7~20毫米,全缘或有疏锯齿。花白色或淡紫色;花梗长5~8厘米;萼片5,披针形,长4~5毫米;花瓣连距长12毫米,距长2~3毫米,侧瓣稍有毛,唇瓣有紫条,较它瓣短。蒴果无毛,开裂为3瓣。

  生田坎、山坡、水沟阴湿之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

  7~8月采收。

  功用主治

  《植物名实图考》:"以末涂恶疮。"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蛾子,刀伤,无名肿毒。"

  用法与用量

  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

  治蛾子:鲜消毒药捣烂,泡淘米水,含口中,随时更换;另外敷于颈项下,以蛾消为度。(《贵州民间药物》)

  治刀伤:消毒药适量。嚼烂,敷伤处。(《贵州草药》)

  治无名肿毒:消毒药兑淘米水,捣绒,敷患处。(《贵州草药》)

  植物形态

  一点红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茎直立,或近根部倾斜,紫红色或绿色,秃净或被疏毛。基生叶卵形、琴形,长5~10厘米;上部的叶较小,常为全缘或具粗锯齿,基部多少抱茎;叶面绿色,背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顶生;梗长5~8厘米,每为2分歧;总苞片矩圆形,2列,绿色,基部膨大;花托平坦;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与苞片几等长,紫色,外表有短毛,5裂,雄蕊5,药截头状,顶部有一腺状尖头,基部钝;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分叉,稍伸出于花药之上。瘦果长约3毫米,狭矩圆形,有棱,冠毛白色,柔软。花期7~11月。果期9~12月。

  生于田园、路边或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贵州、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同属植物小一点红外形与本种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短于花冠,下部的叶卵形,仅有粗齿,不为琴状分裂。其全草亦入药用,功效与本品基本相同。

  采集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材

  干燥全草。长约30厘米左右,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茎多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或黄褐色。叶纸质,多皱缩,灰青色,基部叶卵形、琴形;上部叶较小,基部稍抱茎。头状花序干枯,花多脱落,仅存花托及总苞,苞片茶褐色,干燥膜质。瘦果浅黄褐色,冠毛极多,白色。有干草气,味淡略咸。以足干、叶多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酚类

  功用主治

  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聘耳,目亦,喉蛾,疔疮,肿毒。

  《岭南采药录》:"治肠痔泻血,利小儿积虫,治五疳、开胃进食,解鱼毒。"

  《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利尿逐水。"

  《陆川本草》:"凉血消炎。治伤口感染红肿。"

  《南宁市药物志》:"止痛,消恶毒大疮,眼结膜炎。"

  《生草药手册》:"治乳疮,痢疾。"

  《野生药植图说》:"可作麻疹的洗涤剂。"

  《广东中药》Ⅱ:"清解大肠湿热,凉血生肌,消肿拔毒。治痢疾、脱肛(配火炭母),麻疹后热毒内困,赤眼,疮疖肿毒,湿疹痒痛,乳疮(外洗或捣敷),小儿生殖器红肿(外洗或内服)。"

  《广西中草药》:"治跌打,蛇伤。"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湿热腹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口腔溃疡。"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消炎。治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乳腺炎,慢性盆腔炎,痢疾,腹泻,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5~8钱(鲜者1~2两)。外吊: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

  治赤白痢证及远年便血:羊蹄草和猪精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治肠炎,腹泻:一点红四两,番桃叶四两。加水适量,煎成1250毫升,每日二次,每次50毫升。(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治水肿:鲜一点红全草、灯心草各二两。水煎,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治肾盂肾炎:一点红一斤,狗肝菜一斤,车前草半斤。水煎成500毫升。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0毫升。(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治妇人乳痈初起:鲜一点红茎叶一握,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治无名肿毒,对口疮:鲜一点红叶一握,加红糖捣烂敷贴,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治指疔:鲜一点红同砂糖少许捣烂敷。(《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治?耳:鲜一点红,洗净,用开水浸润后。捣取自然汁。先洗净患耳,再将药汁漓入,日二、三次,有排脓、消肿、止痛之效。(《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治风热翳膜:野芥兰四两,梅片一分。共捣烂,敷眼眶四周。(《广西中草药》)

  治喉蛾:鲜一点红三两,水煎,频频含咽。(《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⑾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扁桃体炎:一点红、古羊藤各等量。上药每斤煎浓液500毫升。三个月至三岁,每次20~40毫升,三岁以上酌情增加。(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⑿治溃烂飞疡(多患于四肢,局部红肿灼热,起泡,痛痒相兼,接着便腐烂,并迅速蔓延扩展):鲜一点红茎叶捣烂,敷于患处,日夜各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⒀治跌打肿痛:野芥兰八两,土牛膝四两。共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⒁治小儿疳积,野芥兰根三钱。蒸瘦猪肉吃。(《广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肺炎

  以一点红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1克)为主,配合其他对症疗法,共治疗上呼吸道感染60例、支气管肺炎26例,年龄以1~3岁为最多。剂量:6个月以下每天用1~2毫升,6个月至1周岁用2~4毫升,2~3岁4~6毫升,4~6岁6~9毫升,7~10岁9~12毫升,10岁以上12毫升,均分2~3次肌肉注射。疗效: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多数在2~3天恢复正常,咳嗽逐渐减轻,3~4天全愈出院;支气管肺炎,体温多在3~4天恢复正常,咳嗽气喘及肺部罗音均逐渐消失,5~6天痊愈出院。此外,临床上也可用一点红全草煎剂,每剂0.5~1两,分2~3次服,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等;或用全草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治乳腺炎、疖肿等;也可用全草煎液,作为外阴湿疹、阴道炎的局部洗涤剂。

看了犁头草的介绍的人还看了:

1.各类土地适宜种植的中药材介绍

2.李时珍的经典药方介绍

3.刘梅花描写草药的散文作品

4.中草药的功效大全

5.适合南方种植的中药材汇总

6.有哪些适宜在家种植的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