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必通的不良反应
也许你曾听过利必通,但你不一定知道利必通的不良反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利必通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利必通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分级:
非常常见(>1/10);
常见(>1/100且<1/10);
不常见(>1/1000且<1/100);
罕见(>1/10000且<1/1000);
非常罕见(<1/10000)。
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
非常常见:皮疹。
罕见:Stevens-Johnson综合征。
非常罕见: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征。
在成人双盲、附加临床试验中,服用拉莫三嗪的病人中皮疹的发生率高达10%,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为5%。2%的病人因皮疹而导致停止拉莫三嗪的治疗。这种皮疹在外观上一般是斑丘疹,通常在治疗开始的前8周出现,停用拉莫三嗪后消失(参见【注意事项】)。
曾有报告出现罕见的、严重的、潜在威胁生命的皮疹,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LyeLL综合征)。尽管停药后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复,但一些患者经历了不可逆性斑痕,曾出现与死亡相关的罕见病例(参见【注意事项】)。
严重皮疹的报告,如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的发生率约为1∶1000。12岁以下儿童出现的危险高于成人。有研究表明,12岁以下儿童发生皮疹且需住院治疗的比率为1∶300~至1∶100(参见【注意事项】)。
儿童最初发生的皮疹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感染;在本品治疗的前8周,如果儿童出现皮疹和发热症状医生应该考虑有药物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发生皮疹总的危险性与下列因素很有关系:
-拉莫三嗪的起始剂量高和随后增加的剂量超过推荐递增剂量(参见【用法用量】)。
-同时应用丙戊酸钠(参见【用法用量】)。
也有报告认为皮疹是过敏综合征的一部分,伴有多种形式的全身症状(参见免疫系统紊乱)。
血液及淋巴系统紊乱
非常罕见:血液学异常(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全血细胞减少症和非常罕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淋巴结病。血液学异常和淋巴结病与过敏综合征可能有关或无关(参见免疫系统紊乱)。
免疫系统紊乱
非常罕见:过敏综合征**(包括的症状如发热、淋巴腺病、颜面水肿、血液及肝功能的异常、罕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衰竭)
也有报告认为皮疹是过敏综合征的一部分,伴有多种形式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淋巴腺病,颜面水肿和血液及肝功能的异常。这种综合征引起临床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区别;罕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衰竭。即使皮疹不明显,注意过敏反应的早期表现(如发热、淋巴腺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出现症状和体征,应告知病人立即寻医。如早期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出现,应立即评估病人;如不能确定另有病因,应停用本品。
精神系统紊乱
常见:攻击行为,激惹。
非常罕见:站立不稳、幻觉、精神混乱。
神经系统紊乱
在单药治疗临床试验中
非常常见:头痛。
常见:嗜睡、失眠、头晕、震颤。
不常见:共济失调。
罕见:眼球震颤。
在其他临床应用时
非常常见:嗜眠、共济失调、头痛、头晕。
常见:眼球震颤、震颤、失眠。
非常罕见:无菌性脑膜炎、兴奋、不安、运动紊乱、加重帕金森氏症、锥体外系作用、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疾病发作频率增加。
曾有已患有帕金森氏病的患者,服用本品加重其帕金森氏症状的报告,对不具有潜在疾病的患者个别有锥体外系作用和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的报告。
眼部异常
在单药治疗临床试验中
不常见:复视、视力模糊。
在其他临床应用中
非常常见:复视、视力模糊。
罕见:结膜炎。
胃肠道紊乱
在单药治疗临床试验中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
在其他临床应用时
非常常见:恶心、呕吐。
常见:腹泻。
肝胆异常
非常罕见:肝功能检查指标升高、肝功能异常、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异常的出现通常与过敏反应有关,但也有无明显过敏征象的个别病例的报告。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紊乱
非常罕见:狼疮样反应。
一般性紊乱和给药部位反应
常见:疲劳。
利必通的药理毒理
1.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拉莫三嗪是一种封闭电压应用依从性的钠离子高通道阻滞剂。在培养的神经细胞中,它产生一种应用和电压依从性阻滞持续的反复放电,同时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释放(这种氨基酸对癫痫发作的形成起着关键性 的作用),也抑制谷氨酸诱发的动作电位的爆发。
药效学:
在评价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试验中,健康志愿者服用拉莫三嗪240mg,所得结果与安慰剂无异;然而1000mg苯妥英和10mg安定均明显损害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和眼球运动,增加身体的摆动和产生主观的镇静作用。
在另一项研究中,单剂口服600mg的卡马西平明显损害了细微视觉运动的协调和眼球运动,此时身体的摆动和心率均增加;然而,服用150mg和300mg剂量的拉莫三嗪,结果与安慰剂无差异。
3.毒理研究
突变性:
大范围的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对人类无遗传学危险。
致癌性:
在大、小鼠的长期研究中,本品无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