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历史>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大全集(3)

慧良分享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过程:

  ①兴起: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③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④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理想原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2)评价:

  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实行过。

  3、《资政新篇》

  (1)人物:洪仁玕

  (2)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评价:

  ①先进性: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有真正实行过。

  (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历史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最伟大的功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

  (三)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

  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

  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

  5.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中共 “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

  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③中共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

  (四)概述国民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大革命的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主要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

  4.失败:

  ①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

  ②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动政变(失败标志)。

  5.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1927、8、1,江西南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了。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

  ②直接: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1,贵州遵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结束:

  ①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在陕北的红军会师;

  ②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四、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标志: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统治的瓦解。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概述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a.规定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规定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继续存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职能改变)。

  ③新的阶段: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④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5个省级自治区:到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1965年西藏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

  (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回归的过程

  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②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回归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

  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逆流:台独势力的猖獗(阻碍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4.对策:

  ①和平统一方式,“一国两制”;

  ②不承诺放弃武力。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①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

  (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

  (1)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

  (2)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

  (3)“求同存异”方针提出:

  ①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②内容:“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二)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联合国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成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要求

  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②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四)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表现:

  ①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③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7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