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概括
大部分人很平凡,所以要作永远的进步者,用行动证明一切,平凡人也能征服高考,前往心中的大学殿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概括1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概括2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概括3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提出(思想准备)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
(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时机(直)
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辛亥革命的成果(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筹建南京临时政府
2)时间:1911年12月2日
3)内容: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
4)意义:①中国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5)缺陷: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对《组织大纲》进行的修订
①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②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
③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
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
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
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②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③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b.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c.司法权:法院行使
4)关于《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历史地位①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
③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历史局限性
①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4、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失败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④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⑤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5、教训: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出路6、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②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③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