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高考辅导资料: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

惠敏分享
  高考复习资料 | 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林黛玉进贾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考冲刺阶段语文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尤其关注语段的中心。

  (3)论证的逻辑意识(观点、论据、论证三者的统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6题,单选+双选+主观】以新闻类如访谈、专访、新闻调查为主,兼顾人物传记为主等,特别注意非连续性文本。

  (12分钟内,阅读5分钟,做题7分钟,单选1分钟,双选3分钟,主观题3分钟)

  2018年确定考查新闻传记(非连续性文本)

  (一)传记作品阅读

  1.把握特点,读懂文本

  首先要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强调陈述的基本事实(传主的经历和主要事迹)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和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的文学价值。它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

  其次,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传记有述传和评传两种:述传主要陈述人物事迹,结尾简要评价;评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2.会做题

  【1】考点与题型大类别阐释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2】具体题型

  高考试卷一般为3道题,第1题为单选(3分),第2题为双选(4分),第3题为主观题(5分)。

  (1)单选题,一般集中某一话题(或角度)设问,比较集中和单纯。需要细心。

  (2)双选题,会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各个角度或者全文整体设置选项,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并能把握具体内容,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同小说双选题一样,详见小说阅读题。

  (3)主观题。

  注意重视语段。答题模式同小说的思路题。

  一般主要考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成功(取得某方面成就)的原因。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之类题目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之一——表现人物的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二一——重视文章结构层次(意义段落)和段落层次。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语文月刊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1)传主的形象(基本同小说中人物形象题。)

  注意人物传记总的传主形象大多侧重于人物的某一方面(传记文本主要呈现的)。

  ◆(2)人物成功(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

  【1】内在:

  A、目标、志向;B、兴趣、爱好与才华C、计划与方法D、决心与毅力;E、勤奋与刻苦;

  【2】外在

  F、社会大环境,如切合社会(或者国家需要)G、小环境,相应的行业研究与发展的氛围

  H、家人与朋友(师长)的支持,如家学传承I、团队协作

  J、传主人生遭遇与社会阅历

  上述10条原因,并非需要全部答到,而是答案能出现的点。

  ◆(2)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材料处理上的详略,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浓墨重彩,详写。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参考第5类题型——传主形象的塑造)

  3)引用资料、人物原话或者诗词。【1】引用资料,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更具有真实性,评价客观公正。【2】引诗词,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记作品古朴文雅,增强文学性。【3】引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作品更生动可读;映衬或者烘托人物形象。【4】引传主原话(书信、日记等中的文字),应证作者观点;增强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4)点面结合。面(传主经历、主要事迹)的真实与点(细节等)的艺术化处理。点(细节)是文学性的体现,面(基本事实)是真实性体现。

  2、新闻类文本阅读(2018必考)

  (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事件消息、原因评论)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筛选整合)

  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探究题: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

  (2)新闻访谈题型

  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

  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

  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

  (3)新闻特写题型

  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

  【解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丰厚文章内容和历史感,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新闻(消息类)阅读知识

  1)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⑥个别消息语言很有特点,需关注语言美方面的作用。

  3)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4)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⑤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5)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6)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7)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8)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9)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10)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11)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12)访谈的提问方式

  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

  ◆非连续文本,一般是3-4则消息、访谈、调查组成,几则材料围绕一个话题。注意求同存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3套卷,2018会考2套散文)

  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主观题)

  I.小说阅读【4-6题】

  {1}、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3.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4.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伏笔相关)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15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如:舒缓的叙事风格、绵密的心理描写、琐屑的市井生活、韵致的场景描写、内蓄的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明显的荒诞色彩。

  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那一个”——语言特点、重视自然环境描写、物的描绘与象征、淡化情节、虚化人物等等。

  {2}会做题

  1、选择题:基本是四要素、整体与局部的全覆盖。读懂了小说,仔细读选项,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每个选项要做信息切分,然后唤醒涉及的知识点和要用相应的方法,详见前面的各类题型和系统知识图。一般错误设置在:内容概括(形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上。

  2.概括小说情节。

  一般来说,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点概括,概括均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句式完成,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加上线索,按照“先写……再写……然后写……最后……”来概括,即思路题的答案。

  3.某一内容(语段、语句)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

  (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A.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B.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C.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D.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E.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5.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各种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促进情节发展。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6.人物的作用

  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这里以次要人物“我”为例。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

  (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小说主题。

  7.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一般多考作用,少有考描写。赏析则要都答到。

  (1)环境的描写

  A.社会环境。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如描写房间的布置,人的衣着。

  B.自然环境。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修辞,环境特点)。

  (2)环境的作用

  A.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G非典型小说成为作者塑造的审美对象,表现生活风貌、风土人情。(非典型小说)

  8.物的作用(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5)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9.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10.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率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4)个别篇目的标题很有文采,需注意语言美,吸引读者。

  11、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

  【1】悬念设疑式开头

  (1)吸引读者兴趣,引发思考。

  (2)引出下文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4)与后文某处呼应。

  【2】写景式开头

  (1)交代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时空。

  (2)(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3)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

  12.结尾的作用

  (1)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2)揭示前文的悬念,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卒章显志,含蓄韵致地(如写景式结尾)揭示主题,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4)更好地刻画人物。

  特别提示:某段(某一内容)、标题等的含义就取其作用中关涉内容和主题的部分,并去掉其作用术语即可,即从内容和主题(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思考。

  13.非典型性小说“那一个”题型分析。

  “那一个”问题的命题及回答策略:

  突出文本的特点——独具特色的“那一个”的问题一般设置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回答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把握到“那一个”,并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去思考。示例:

  《邮差先生》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 舒缓的叙事风格

  答:(1)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人物)

  (2)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环境)

  (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作品风格)

  再如《峡谷》 (4)小说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

  答:①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是内容)

  ②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环境),所以语文月刊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人物塑造);(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作品风格)

  ④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14.小说的思路。(其他文本的思路题,同此)

  以什么为线索,依次展开情节。

  (1)首先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阶段,注意不一定是开端,比如倒叙写法之下,可能首先写的是结尾)。

  (2)其次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3)接着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4)最后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15.小说的结构类题目

  如:线索是什么?有几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的分析,多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

  (1)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XXX”—“XXX”—“XXX”—“XXX”的情节。(若有双线,则分别回答)

  (2)这样安排,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完整、合理。

  (3)更有利于表达主题(简要讲清楚主题是什么)。

  16.探究“这样写”的作用。(非典型小说的“那一个”)

  (1)讲清楚“这样写”究竟是怎样写。

  (2)“这样写”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3)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4)分析在情节推进上的作用。

  (5)分析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6)体现文本的审美和风格,如舒缓的叙事风格、淡化情节等等。(非典型小说)

  17.探究小说主题及其意义。(一般主观题不容易考到,主要用于选择题对主题的理解。)

  (1)从情节上探究主题。

  (2)从人物形象上探究主题。

  (3)从环境上探究主题,从物的象征上探究主题。

  (4)结合现实与自己,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18.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事物的作用。

  一是和主题相关,二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相关,三是和文章最主要的内容相关。如果是议论句或者抒情句一般就是中心句。

  答案分点:(1)全文主要内容上(如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环境上),(2)结构上(线索、照应等等),(3)主题(思想情感)上,(4)艺术效果上。

  ●作用类题目是重点。这类题目首先界定是什么(如内容的作用就要概括内容,这样写就要表述清楚怎样写),然后再分析作用。“作用”即关系,弄清楚“这个内容或者语段、语句”与标题、开头、结尾、前后文、主要内容(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王道。

  特别提醒:1、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2、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先观点后阐释。3、阐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4语言简明,杜绝啰嗦,使卷面清晰、美观、简约。

  II、散文阅读

  {1}读懂散文

  【一】根据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应的艺术手法来阅读。基本原理同小说。

  【二】分类阅读。根据内容来分类:

  1.分类:

  写景散文、状物散文、记事散文、写人散文

  当然一篇文章可能是单一的一种类别,更可能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的综合。这个时候需要先读题,根据题干的信息判定考查的类别有哪些,就按照考查的类别阅读。

  2.转化:

  如果是只考一种类别或者主要考查一种,而文章却是几种的综合,那么在阅读中要学会转化,比如考查状物,那么文章中涉及的其他类别如写人写事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思想就需要转化到物上,让物去承载。

  【三】阅读知识与技法

  1.写景——借景抒情

  1)景,即画面,需要弄清楚画面的构成及其特点。

  注意,人及人的活动也是画面内容之一。

  画面要分类并命名:

  分类可能按时空分类,也可能按性质来分类。下面按照性质来分类:

  (1)自然景物——时空

  (2)人的活动——时空+人

  (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自然+人

  2)景要体现一定文化,承载相应的情感——借景抒情。

  (1)自然景物——内心的喜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人的活动——对人的赞美与崇敬,对人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如劳动的赞美。

  (3)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文化可能涉及人文关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传统文化之美如农耕文化、隐逸文化……

  如2015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二题,就考查对画面的分类概括及其表达的情感。

  3)对景的描绘:

  描写的角度、顺序和手法以及语言。

  (1)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五觉;顺序——时空、逻辑

  (2)手法:描摹类——勾勒、细描、工笔、白描、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绘形……

  衬托——烘托、反衬,对比,想象,联想,虚实,动静,声寂……

  (3)语言:语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排比……

  如2015四川卷《太湖碎锦》第一题就考到了对景的描绘,第四题就考到了写景的角度——近观与远眺。

  2.状物——托物言志

  1)物,个体与类别,需要抓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

  注意,物的内在主要指向象征意义,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物的分类:

  物由外在到内在的深入,需要结合物存在的环境

  (1)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

  (2)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

  2)物要承载一定的志趣、情感和文化——托物言志。

  (1)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志趣、情感

  (2)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情感、愿景

  (3)某一物也可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就需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及其承载的志趣和文化来理解。

  如四川卷《灯火》第二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形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就是考查“物”的承载的品质、志趣和情感。第四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就是考查“物”的象征意义——主题。

  3)物的描写,基本同景的描绘。从略。

  如四川卷《灯火》第一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考查物的描写、特点及其承载的情感。

  ●特别强调:

  景和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有的事物整体上是“物”,局部细化是“景”,有的“景”同样具有“物”的特质——传承文化承载志趣,有的“物”可能成为“景”的一部分,有的“景”中的某一具体的“事物”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而表现为“物”的特征。例如琼瑶《山的呼唤》,整体上“山”是“物”象征人生路上需要征服和翻越的困难,局部又对两座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绘山上美景,呈现为“景”的形象。如张抗抗《云和梯田》阅读第三题,文章最后部分“梯田”加上引号的作用,及其对之的理解,就是将“梯田”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