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地理学习方法>

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

慧良分享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继而执教于中央大学,曾主持浙大史地系10余年,期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讲学两年。小编在此整理了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史学家张其昀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继而执教于中央大学,曾主持浙大史地系10余年,期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讲学两年。后奉蒋介石之召赴台北,先后任台湾国民党改造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党部宣传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央常务委员、中央评议委员兼主席团主席等职;又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长,主持“国防研究”工作。1985年病逝于台北,结束了由学者从政、功过互见的一生。

  “荆公所官,谢山所产”

  张其昀,字晓峰,1901年11月7日(清光绪廿七年九月廿七日),生于浙江省鄞县西南乡里仁堂。曾祖父张默人、祖父张朴同都是举人,所以家门口竖有旗杆作为标帜,张家也就有了“世代簪缨、鄞县望族”的称誉。张的祖父因为兄弟众多,在邻近里仁堂的西杨村另建新屋,后有如镜碧水,旁有青葱竹园,号称“竹荫庐”。所谓西杨村,是明杨守陈、杨守阯的故里。杨氏兄弟寒窗苦读,由草野之士成为一代名臣,使张其昀深受感召,他从7岁起在张氏祠堂(伦叙堂)进小学,堂中就挂有“门前绿水杨文懿公游钓其乡”的联语。

  1913年,张其昀进入鄞县第四高级小学,学校地处西南乡的桓溪。桓溪是全祖望的故里,乃鄞江的上游,“春深而绿荫夹岸,秋老而绛叶满沚”(全祖望语),山乡风景十分幽美。张的父亲张兆林是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君子,一生不求做官发财,只是在本乡办教育和水利,生平最留心宋以后宁波的地方志书,对于乡邦文献可谓烂熟于胸,家中丰富的藏书也以宁波乡贤的著作居多。当张入小学时,他挑出全祖望的《鲒崎亭集》放在张的行装里,并对张说,宁波从宋代开始,学风一直很盛,继承中原文献之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明末清初,产生了几位爱国史家,前有万季野(斯同),后有全谢山(祖望),都以布衣之士肩负国史大业,有其不朽的地位。这番话,张其昀时时记在心中。

  两年后,张其昀考进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址在旧宁波府城南门外甬江沿岸,江面上巨型的出海渔船特别多,风帆上下,显示出繁荣的景象。当时第四中学的一些教师,象陈康黼、洪允祥、蔡和铿等,在宁波一带颇有声望。陈是张其昀祖父的外孙,又是他父亲的老师,在清末曾做过云南昭通知县,年老还家,在第四中学教国文。临终时,陈对张的父亲说,教育是最基本的事业,尤以中小学教育最为重要。张氏说他后来报考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从事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都可谓是陈的遗爱所致。洪允祥教历史,后担任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蔡和铿教地理,他们都热心教学,尤其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高尚志趣的培养,兼擅长文学,授课讲究修辞,教材故事化、小说化;这些都被张推崇为教师的风范,并对他以后的著述和教学多有启发。洪治史重制表,蔡强调地图,两人都主张:历史须以地理为背景,地理应以史事来印证。张氏后来的兼治史地,实际上受两人影响不小。

  在中学时代,张曾有过两次最愉快的旅行:一是游览位于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一是因到杭州参加全省运动会而游览西湖。海阔天空,湖光山色,有兴趣的激发,也有方法的启迪。 中学毕业后,张其昀离开鄞县。幼时的庭训,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为张其昀的一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预示了基本的方向和领域。鄞县,是以书生登相位的王安石推行变法的试验地,也是以布衣肩国史之任的万、全等人的乡邦故里,从这里走出去的张其昀,立志要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治国史、济天下的理想。

  饫闻名师训示,编制地学新书

  张其昀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当时遍及全国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5月底,由全国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召集,张代表宁波学生联合会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他和来自全国的其他30多位代表住在静安寺路50号的南洋路矿学校。6月16日,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上海大东旅社召开,会议强调全国学联的宗旨是: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以新思想建设新中华。段锡朋当选为全国学联总会会长,陈宝锷当选为评议长。

  当时学生运动中流行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张深受这两句话的感召,于是在7月间参加了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南高的前身是1902年由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作为国立师范学校,南高学生享受公费待遇,膳宿由学校提供,月费4.5元,办得极好,所以南高的入学考试竞争至为激烈,成绩审查十分严格。张的各门学科成绩良好,但因体格一项几乎被淘汰,后经柳诒徵在招生委员会上极力争取,张终于得以进入南高的文史地部。发榜后,张的父亲对他说:“吾乡王深宁(应鳞)先生是文天祥的老师,宋末杜门不出,尝说:‘士不以秦贱,经不以秦亡,俗不以秦坏。’这三句话何等悲壮,代表儒学的真精神。清初吾乡万季野著《明史稿》,全谢山表章南明史迹,都是一脉相承。伸张民族大义,他们二人最重志节,有志节才有真学问。”

  带着这厚重的嘱望,张其昀来到南高。当时的校长是郭秉文(前任也是首任校长是江谦),1921年,郭同蔡元培、范源廉等将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改进社等合并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任董事,致力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谋求教育改进,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聘刘伯明为校长办公室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并由他负责日常校务。刘是同盟会会员、留美哲学博士。南高文史地部在他主持下,聚集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名学者,如:国文教授桐城姚永朴(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嫡传子孙),以辞赋著名的兴化李详,诗歌文兼擅的溧水王冬饮,词曲名家吴梅,史学大师柳诒徵,地学泰斗竺可桢等。所以司徒雷登曾说:“南高的师资和名教授之多,较之当时北大还好。”张其昀悠游其间,得几位名师指点,学业大进,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刘伯明、柳诒徵和竺可桢等人。

  刘伯明讲授思维术(刘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How We Think》一书的书名)和哲学史。他主张哲学与史学应互为表里,人类文化史应以思想史为核心,所以他批评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中很多治史学的人把史学狭窄化,甚至只成为一种史料学,又往往菲薄民族主义,把民族主义看成是保守的东西。而刘则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拳拳服膺,认为只有民族主义才是国家民族继继绳绳发荣滋长的根本原因。1922年1月,刘又同吴宓、梅光迪、胡先马肃等创办《学衡》杂志,与陈独秀、胡适等对垒,展开思想界的论战,鼓吹共和国民精神。陶希圣曾说:“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枢轴,有大影响及于中国文化与教育。殊不知同一时期,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以东南大学为中心,亦有大影响及于中国文化与教育、东南大学之前为南高,其后为中央大学。”张其昀在这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论争中所取的立场显然与学衡派是一致的。他受这派学人的思想和言行的潜移默化,甚至认为中国文艺复兴的真正种子,不是所谓新文化运动,而是孙中山所创造的三民主义。

  柳诒徵,字翼谋,江苏丹徒人,史学家,所著《中国文化史》以在南高授课讲义修改而成,在学界久享盛名。张其昀到南京的第一天,柳就请他和其他几位学生到大学附近的小馆子吃五角钱一份的客饭。席间,柳鼓励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志向,并提到要著《艺林通考》来记叙学术史上那些有趣的故事,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学术的命脉,完全在于师弟之间精诚感召,薪尽火传。柳指示学生做学问必须熟悉本领域最基本的要籍。张依此指导,在南高时精读了《明儒学案》、《日知录》、《读史方舆记要》、《通志略》、《史通》、《文史通义》、《史记》、《通鉴》、《春秋左传集解》、《周礼正义》、《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古文辞类纂》、《唐诗别裁》、《传习录》、《明夷待访录》、《客座赘语》、《孙文学说》等中国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典籍。柳诒徴治学又重方志学、图谱学、史料学,这些方面的教泽使张终生受用不尽。柳以为各省县的志书,卷帙浩繁,比国史所记载尤为详备,应该充分利用,以补国史之所不足。张氏治史地学重视方志,后来并撰有《甘肃夏河志》等,同柳的教导很有关系。南宋的郑樵曾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柳诒徵很重视郑樵的这个意见,特创史地陈列室,以搜集图谱和实物为职志。受此影响,张对图谱之学极为重视,平生编制地图十数种,沾溉后人不少。柳以为史籍浩如烟海,必须有方法加以选择,章学诚“裁篇别出”和“重复互注”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夫。张即根据柳的指导,收集自己用得着的资料,积几十年,著成许多学术上的巨制。柳又讲授“史学通义”课程,注意发掘中国古典史学理论的菁华。张秉承指导,在大学时代即先后写成《刘知几、章学诚之史学》和《读<史通>和<文史通义>》等文章,分别发表在《学衡》和《史地学报》这两份在学界有相当影响的杂志上。 张其昀学地理则受竺可桢指授。竺可桢是浙江上虞东关镇(旧属绍兴)人,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是我国现代第一位气象学家,属于地理学上的美国学派,但对起于法国的人文地理学也很有研究。他的《地理学通论》,是中国第一部高校地理学教材,全书由地理的自然现象的分布带、解释人文现象的分布带,得出若干结论,作为两者间关系的准则。张其昀在竺可桢指导下,在大学时即有介绍西方地理学著作的专论,如《最近欧洲地理学进步之概况》等面世。并进一步用竺可桢率先引入的西方人文地理的学理来整理中国的地理资料,受到当时地理学者甚至一般知识分子的好评。

  1922年秋天,梁启超应聘到南高讲学,住在成贤学舍,张其昀得侍讲席。在张的论文上,梁下批语道:“荆公所官,谢山所产,前修未远,勖哉!微显阐幽,非异人任也。”对梁启超,张也有知遇之感,当梁在1929年过世后,张即在上海《时事新报》上撰文表示哀悼。

  1921年元月,国立东南大学成立,郭秉文、刘修明等人将南高合并入东大,南高不再招生,原来的文史地部分成哲学、文学、史学和地学四个学系。1923年夏天,张其昀从东大毕业,刘召集毕业生谈话,说:“今天我们以灵魂相见。”30年后,张写道:“回想在校四年之间,亲炙名师,饫闻训示,开治史之门径,识论学之宏观。母校环境,所谓城市山林,仰高山而怀先烈,过城垣而思故国……师门风义,久而迷笃,回首金陵,实令人有无限奋发兴起之意见。”可见四年大学生活对张影响之一斑。

  由于在南高时期,张其昀曾按规定担任实习教师两年,具有教学经验,所以,大学毕业后,张应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邀请,到馆附设的编译所编辑初中及高中地理教科书。其时,同籍浙江的史学家何炳松和文学家、翻译家傅东华等都任职商务,他们互相过访推重。编译所下属的东方图书馆是上海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真可谓是知识的宝库。张因为不是编译所的正式职员,报酬十分菲薄,生活很是清苦,但也因此得以整天在东方图书馆内纵览群籍,博观约取,前后四年,精神食粮特为丰盈,学问大进,教科书也如期编成。

  这两部教科书都是划时代的教科书,影响当时和后世甚远,第一部是初级中学《人生地理》教科书,分上、中、下三册,共十二章,第一到七章介绍人文地理,八到十一章介绍区域地理,最后一章论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着重向学生阐明人地相关的原理,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笔调轻松活泼。1925年1月出版上册,10月出版中、下册,上册到1930年9月计出13版,中册11版,下册六版,极一时之盛。高中《本国地理》教科书,全书20余章,首章总论,从第二章起,根据地形、气候、风土人情与资源分布等,分述黄河三角洲、太湖区域、长江三角洲、南京市、上海市、东南沿海区、粤江三角区、岭南山地、海南岛、云贵高原、西南三大峡谷区、陕甘盆地、黄河上流区、山西高原、海河流域、东北二大半岛、关东平原、白山黑水区、塞外草原、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藏等23个地理区,末为结论,它完全打破了按山脉、河流、物产、交通、都市等条列的帐目式的旧体例,创立了自然区域说,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创作。一位当年在江苏省立第一中学读书的学人后来曾谈起:“地理课本是张晓峰先生所编著,内容极为生动,强调人文地理,把大地写活了,有生命有情感。上了第一堂课,我就急着读完全册,下午上完课,就到不远的商务印书馆买了第二册,再翻阅第三册,吸引我连同高中的一共六册,全部买了,当晚一口气读完。”这恐怕是当时许多学生的共同经历。总之,教科书编著奠定了张氏在国内地理学界的地位。

  在商务期间,张还编出过《浙江省史地纪要》一书,1925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钱塘江的源流、浙江东南部之山川与海岛、浙江省开辟小史、南宋都城之杭州、浙江近代之学风、浙江省宪法草案及特殊民族、梅雨与台风、浙江之土产、浙江之三个商港、浙江人口25000人以上之都市、西湖风光、普陀与浙东诸名山之朝拜等12章。此外,他又详述了美国地理学会总干事、耶鲁大学教授鲍曼的《New World》一书,全书分34章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理及各国疆界变迁情况,于是张的中译书名便题作《战后新世界》,该书由竺可桢校,1927年在商务出版。

  由于读书、研究和著述的成功,张其昀离开了商务印书馆,回到母校担任教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27年上半年,迫于动荡的时局,东南大学停止开学,下半年复校,河海工科大学等八所学校并入,改称第四中山大学(第一在广州,第二在武汉,第三在杭州)。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将它改名中央大学,分文学、理学两院,文学院有国文、外文、哲学、史地等系,史地分出后,先是与地质合并称地学系,后又改称地理学系。1932年9月,罗家伦接任校长,多方振兴校务:整理院系,设文、理、法、教育、工、农六院近30个系科,地理学系属理学院,初期包括气象在内,后来气象也独立成系;罗致专门学者,添聘专任教授;提倡研究,鼓励创办学术刊物;力谋与学术机关合作并与国家及社会事业打成一片。一时间,中央大学成为当时国内的著名高校。

  因柳诒徵推荐,张其昀在母校恢复之初,来到地理系任讲师。张以精于本国地理著称,在中大讲授的也以本国地理为主。张授课,不用书本,也不指定参考书,只挂一张地图,手里拿根粉笔,随讲随指随写。他的讲题非常活泼,不拘泥于地理的内容,而杂以历史和人物事故。如讲四川的地理,他用“自古诗人皆入蜀”标题,讲述李白、杜甫、陆游的事故,给人印象深刻。和张同时毕业于东大的江苏宜兴人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同乡同学缪凤林、著名世界史家雷海宗等当时都执教中大,张经常去探访他们,互相切磋讨论,并多卓越独特之见。由于他勤于治学,成就突出,很快即由讲师升为副教授、教授。

  张其昀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著述成就有:翻译介绍法国人生地理学派的著作。人生地理学也称人文地理学,在19世纪通过李特尔的立说和拉采尔的系统著述,逐渐发展成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本世纪20年代,法国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加以重要发展。1930年,张其昀译出白吕纳的《人生地理学》一书,该书扼要地叙述了人生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述拉采尔学说的创立,法国人对于人生地理学的新贡献,美国、比利时、瑞士、英国、俄罗斯等国的人生地理学研究概况,结论部分通过《人生地理学上题目分类之纲要表》这一附表,说明人生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译本由竺可桢校,于这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列入“社会科学史丛书”,1935年又收入何炳松、刘秉麟主编的“社会科学小丛书”,改题作《人生地理学史》,又曾以《社会科学史纲》第二册《人生地理学》的名义出版。通过译介,张注意到国际地理学界的最新进展,并于1932年出版了一集《人地学论丛》。

  《中国民族志》的撰写。在书中,张其昀依次叙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现状、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移民实边政策、原始民族的开化运动、西北回教徒的分布、外蒙与西藏、中国的民族精神等问题,张氏强调:“中国之民族解放运动,应有二大目的,一方面宜打破外人在中国之特殊地位,一方面宜解除华侨在海外所受种.种限制。”“当本民族平等之精神,联合蒙藏,组织真正之中华民国,共御外人之侵略。”张认为:“国民革命必有赖于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而后可期成功。”书由浙江绍兴人、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校,收入蔡元培、吴稚晖、王云五等主编的“新时代史地丛书”,1928年6月在商务出版,1929年l0月又收入“万有文库”,于1933年7月、1934年7月再出二版,1947年4月作为“新中学文库”的一种再版。

  开展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地区综合的观点,观察生产分布的规律。张其昀在1929年,出版了《中国经济地理》一书。张氏此著,按照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二条的规定,依食衣住行的次序,论述地理与民生的关系,介绍各种农产、矿产的地理分布与产量、销售、流通,并分节论述了工业上的各种原动力如烟煤、石油、水力的分布情况。书由杨铨校,1929年6月,列入《新时代史地丛书》初版,1933年11月重出新版,收入《万有文库》。

  关注现实问题,研究区域史地、文物。张其昀曾于1926年、1927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金陵史势之鸟瞰》和《中国之国都问题》两篇文章。到中大后,张继续研究南京以至江、浙一带的地理、人文,先后撰成《首都之地理环境》、《江浙二省人文地理之比较》、《浙江人文对于日本之影响》、《西湖风景史》、《明清间金陵之都市生活》等。1928年5月,蒋介石的北伐军队行进到济南,遭到日军进攻,发生了“济南惨案”,直到次年日军才撤出济南。张对此甚为关注,写成“山东问题与民族前途”一文指陈自己的意见。同时张还就北方大旱和北满边患问题发表过见解。①这些都说明,张其昀秉承了浙江学派经世致用的传统,不是一个蜗居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也正由于这样,张其昀感到读万卷书而未尝行万里路,仍不得为真正的地理学者,更不能深刻全面的理解各区域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现实问题。于是,张先后作过几次相当重要的旅行考察。

  1931年6月至8月,为“深探日我形势之虚实”考察东北。6月间,张其昀带领中央大学地理系李鹿苹、李玉林、朱柄海、杨昌业、沙灿、袁著等六名学生,从上海坐船航行几千公里到东北,以南满为中心,东达安东(今丹东)凤城,北抵长春吉林的广大区域,都是他们的考察范围。在沈阳,应辽宁省教育厅长、史学家金毓黻的邀请,演讲“沈阳与新陪都的意义”。回程中在葫芦岛乘北宁铁路火车到北平,继沿津浦线返回南京。整个行程历时55日,回来后仅一个月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在后两年中陆续写成的《东北地理考察团经过情形》、《东北之黄渤二海》、《东北之葫芦岛筑港》、《东北之海防》、《榆关揽胜》等文章,就是这次东北考察的部分成果。

  1934年3月至5月间,因浙江省建设厅之邀,张其昀在任美锷、王维屏两位学生陪同下,考察浙江省全境。他遍游浙省天台、雁荡、天目、雪窦等名胜。作为回报,他写成了《浙游纪胜》、《浙江省之风光》、《浙江省风景区之比较观》等文章,随文附刊照片,读来引人入胜。

  1934年9月至1935年8月,为“考察中俄边防之险要”,张“横扫朔漠,深入青海”。9月10日,张其昀同任美锷、林文英、李旭旦三名刚从中大毕业不久的学生,从南京出发,晚抵徐州。11日由陇海路西行,于14日下午6时到达西安。继而再往西抵兰州,近一年间,以兰州为中心,来回五次。往北,渡黄河,乘皮筏看到惊心动魄的黄河峡谷的雄壮场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上蒙古高原,达绥远北部的百灵庙。向西沿河西走廊到敦煌,探访敦煌石窟的遗迹。冬,旅行陕西省,访壩县张良庙。次年4月,应青海省资源委员会和国民党省党部邀请作多次演讲,并曾到达青海湖边。又折向甘肃西南,到夏河县拉卜楞喇嘛寺。向南,两次横越秦岭,考察汉中盆地。期间所作地理考察报告,以论文的方式,如《洮西区域调查报告》、《青海省之山川人物》、《甘肃省利病书》、《甘肃省河西区之渠工》、《甘宁青三省之商业》等,陆续刊行在《地理学报》、《国风》半月刊、《方志月刊》等杂志上。西北回来后,计划撰写《西北旅行记》12节,后来只写成八篇分载在《国风》第八卷第一至四期上,其中有六篇是关于西安的报道,而文中关于敦煌的描述,更为学者称道。著名学者潘重规引述了这些叙述,认为“敦煌学在中国晦盲否塞之际”,张氏“已大事张扬”。通过几次长途旅行,张其昀深深感到地理学有助于史学研究。

  中大几年间的著述、远游,使张其昀在故里名贤间和当时学术界声名鹊起。1931年7月间,鄞县张寿镛建议创办四明大学,并先后设置工、商、法三学院于宁波东钱湖,继“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四明大学之议搁浅。1934年6月,宁波乡贤旧事重提,并推定经济、校务两委员会,决定在大学成立前先办奖学金,张其昀被推为四明大学奖学金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看了张其昀的考察报告,极为赏识,所以在1935年大力推荐张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评议员由全国国立大学校长选举产生,张的当选与丁的器重推许很有关系。张时年36岁,出大学校门才11年,是所有评议员中不曾出国留学且最年轻的一位。

  1935年7月“何梅协定”成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年11月,日军又在冀东策动建立汉奸政权。张其昀即著文以期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文中写道:“巨石当前,见者多漠然而置之,然使此石为人物之丰碑,则令人低回流连,不忍去焉。一国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关系,殆如巨石之与纪念碑。所谓尺土寸地不能让人者,岂仅以山川自然之美丽、地下丰厚之宝藏,尤以其为我祖宗手足之所胼胝、心血之所注也。中国任何地方均含有整个民族艰难奋斗之历史,名胜史迹,处处皆是民族之纪念碑,国民过此,岂有不动可歌可泣之情绪也哉?”

  当年中大第一批入学的陈克诫曾写过一首诗:“东南文物忆当年,成绩卓异迈群贤。史地专攻宗两顾,学术发扬继万全。”两顾,指顾炎武、顾祖禹,精治舆地,张其昀曾在1933年冬利用应邀到苏州中学演讲的机会访问过顾祖禹的故里。万(斯同)、全(祖望)均为史学专家,并都主张经世致用。张其昀治学兼攻史地,而精神则在经世,中大十年间已初步显露出张氏学术的这个特色。随着国势的日趋阽危,这个特点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地理学习方法

  第一,更新对地理的认识。

  在温家宝宗庆后高考试卷,地理是最罕见的一扇门,它是不同的学习方法,历史,政治建议存在的形式多样化,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问题,地图阅读,画画,简短的回答。从的角度来看,适应高考地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更为复杂。此外,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初中地理知识不是固体,很难适应高中地理研究中,和全中国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严重短缺,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更弱,寻找一些非专业教师上课,甚至不开放的地理课,无论如何不要考地理测试。我认为,这是主要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困难。因此,辅导初中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多看地图,了解地理原理,经常写作(或表达),养成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掌握一定的答疑技巧。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分布的学科,地图可以容纳无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信息),学会使用地图,会使你的地理变得很容易;地理是文科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习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这就像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做数学问题一样;地理也具有一定的文科特点,要求学生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地理问题,因此他们应该经常写作,学习教科书语言和教师的地理语言。在地理考试中,回答问题有一定的规则。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总结回答问题的规则和技巧。让我先谈谈回答地理问题的一些技巧。

  1。有回答问题的想法:一个好的地理考试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则或技能来解决,否则,它不是一个好问题。这个想法是要告诉你,当你做地理考试时,不要编造很多东西。

  2.许多地理因素都有其影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等;沙漠化的形成因素,如这种知识容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用“因子分析”来解决。第一,考察问题(用措辞审视问题);第二,写出问题制造理论(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影响气候因素等);第三,选择适合问题的信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所学知识中获取信息);第四,表达(技术方面的回答);如果答案是简短的,按项目回答;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之前;注意它是简短的描述还是详细的分析,等等)。

  3.此外,学生要学会继续总结回答问题的技巧。如果你经常被某种类型的问题困扰,你不想办法解决吗?可以和学生沟通,也可以和老师交流对策,而不是,这个错误,下一个错误,后来错了。

  第三,我们应该认真听讲座。

  不要指望课后睡觉,背诵课后课本的规定,以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是要理解的,你要认真听课,真正理解,课堂上就不再有很大的努力去自学了。此外,许多重要的知识和原则隐含在“活动”中。教科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为了学习有用的知识,你必须认真倾听。充足的睡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第四,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任务。

  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活动目标。老师让你在书中,你不需要不把它写下来,老师让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写的答案,你不只是行教科书的话,老师让你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你最好不要单干,老师要求她的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你最好不要与其他同学讨论……总之,看起来不明智的懒惰,老师布置的任务,结果总是伤害自己。

    4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