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5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这也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朋友的寻常人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
一本书如果能触动你,莫过于作者用文字完整地再现了你经历过但未曾记录的情形,脑海里曾闪过但来不及捕捉的念头,内心曾有过但已忘却的感受。
朴实地或者华丽地,缓慢地或者迅速地,抵达你的内心,唤起你的共鸣。
爱默生说:"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虛伪。"
读这本《一个人的朝圣》,就犹如看身边一个真实的朋友的寻常人生。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情节, 我买了一本进口的英文原版,发现它甚至没有精美的装帧。
然而一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起书里的每一个情节,并有想重读一遍的欲望。
也许这就是爱默生所说的蒲公英的根,深扎于读者的脑海吧。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位平凡的退休老人哈罗德在某天收到很久不曾联系的老友奎妮的来信。奎妮得了癌症已经无法治愈,来信给老友告别。
哈罗德自小出生在一个不被父母需要的家庭,十八岁被父亲赶出家门独立生活。
遇到莫琳成家以后,在一个酿酒厂工作兢兢业业工作了四十五年退休。在家里不知如何跟儿子良性沟通,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支持。
患有抑郁症的儿子毕业后因为对酒精和药物上瘾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后上吊自杀在自家花园里。
妻子莫琳受了很大打击,把儿子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夫妻关系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从这以后哈罗德就开始酗酒,终因酒后打碎了老板的珍藏闯了祸。
同事奎妮知道一切的事情,一直很照顾哈罗德,并为了帮他保住职位替他背了黑锅。奎妮被解雇以后杳无音讯。
二十年以后这封告别信开启了哈罗德改变现状的欲望,他决定徒步去医院看望奎妮,为了心中的愧疚和感谢踏上了旅途。
这位老人一路上行走遇见的人,发生的事以及引发的思考渐渐颠覆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一切爱恨与失意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归宿。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老人由于一封信,展开了一段自我朝圣的旅程。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身体的朝圣,更是心灵的朝圣。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的主人公哈罗德由英国最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一路向北,徒步至最北部的贝里克郡,一路自我发现,一路成熟,一路蜕变。一路艰辛,一路坎坷,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路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助,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无疑应将其角色定义为游侠,一位孤独的流浪者,一位心灵的漂泊者,囿于现代生活,过着无聊无趣的日子,外在固守,内心漂泊,困惑而无依靠,性格疏远、冷漠、与人隔阂、孤单不已,但却又以简单得近乎执拗的坚韧,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前路漫漫不听他人劝告,带着仅此一次的信仰——“只要我继续走,她就能活下去”——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完成了凡人“伟业”。
哈罗德此行的原因和目的是简单而又单纯的,只因加油站女孩的故事点燃了他的希望和信仰,他就此出发,不再回头。但这种简单而单纯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却正是现代社会最为缺少的。一路上,哈罗德的壮行迎来了无数人的感叹和赞许,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这种决绝的勇气去打破桎梏,追求内心所向往的事物。因此,哈罗德的目的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纯,他去往贝里克郡的行动成为了一次创举,被定义为“朝圣”,带给认识他的人无限的神圣感和崇敬感,也给我带来了感动与启迪。
正是在这充满意外与孤独的“朝圣”路上,哈罗德完成了自身性格的改善。他最初是典型的小人物性格,自闭、自卑而又多疑。刚出发的一路上,遇人谨小慎微,极不愿意与人交谈,生怕麻烦别人或遭人嘲笑。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他觉得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时常揣度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正如文中所描述的,“从小他就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小他就喜欢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生活。”像影子一样生活,这是何等的孤单与卑微!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哈罗德在路上,就更加无法避免与人接触交流。正是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帮助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在去往切尔滕纳姆路上的那个谷仓内,哈罗德感到了内心的平静,明白“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送掉所有非必须物品,接受并感谢他人赠与,那些被放弃的物品恰似他的自闭、自卑而又多疑的性格,一个更有力量的、战胜了自身性格缺陷的哈罗德诞生!
哈罗德对过去几十年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和醒悟是这番“朝圣”路上的重点。孤独的“朝圣”路上,只有回忆与之相伴。烈阳里,星空下,一阵阵回忆的浪潮扑打而来,悔恨与痛苦是交织的情感。不能像妻子一样和戴维好好相处、不同意戴维养小狗、在儿子陷入人生的绝境而无法自拔时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最终导致儿子的自杀……无数的事件造成了他“辜负了儿子”的事实;无法让深爱的妻子满意,与莫琳分房而居,形同陌路让他成为了“一个糟糕的丈夫”;加之二十多年前自己的过失导致奎妮的离职,而自己却无情到从未试着联系她,直到她在生命的尽头寄来那封信,自是“让奎妮失望”。那么多沉痛的过往,无怪乎 第12章结尾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后来,当他坐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似乎记起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终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加油站女孩,将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终于愿意面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终于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但这一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曾有多次,年迈劳累的哈罗德怀疑自己行为的意义,想要放弃,但都克服了畏惧心理,继续前行。促使哈罗德不断迈开脚步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错过的邮筒,加油站女孩的话语,六百多英里外垂死等待着的老友,从表层意义上来讲,好像是这些因素促使哈罗德徒步行走。可是真正意义上的驱动力,却是他自己的内心所给予的力量。正是这一步步的行走才让他逐渐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曾忽略的东西,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风景,经历了此前从未经历的生活,感受到生命中未曾有过的自由感和幸福感。所以,哈罗德继续走着,继续去寻找,继续在发现。正如书上所说,“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脚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哈罗德用他的旅程阐释了一个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命题。
哈罗德的形象意义正在于教会我们,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对生活的信念,应该有一股说走就走的力量;一个人更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自我发现;认真珍惜身边的人,欣赏生命中最简单而美丽的风景;发现未曾注意过的事情,思考过去的得失,和那岁月的变幻和时间的流逝中被忽略的感情。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4
书,不厌百回品读。独捧一杯香茗,鼻尖萦绕着清茶的馨香与书间文字的独有墨香,是人生之中最惬意幽香的时光。从遇见哈罗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一个人,行走在朝圣的路上,坚持着、坚信着。也许哈罗德仅仅只是我们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平凡之人,却做着不平常的事,走着不平凡的路。老友奎妮患了癌症,这使他一度悲伤;但当他受到一位加油站女孩无意间的启发,有一种名为信仰的光芒绽放于心间:他坚信,只要他一直走下去,奎妮就一定会痊愈。
1个人,87天,627英里,横跨整个英格兰。
这条路不仅饱含着信仰,更凝聚着意志。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条路并不是真正的朝圣,它的初衷只是为了救愈奎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却从一个简单的信念,汇聚成神圣的信仰,人生的高度得到了体现。这里的“走路”,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前行,而是信念的驱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朝圣之路上,心怀信念,坚定向前。
也许我们在人生之旅上也曾迷惘无助,也曾茫然彷徨,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掠过浮世的繁华,回顾过往,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信念,或真或幻,却是一个能支撑人生的点,心怀梦想,坚信自己,坚定地走下去。毕淑敏言: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也许目标可以实现,也许目标形同虚设,但在为其奋斗,为其努力的过程之中,你的心灵却受到了洗涤。结果也许并不重要,但人生路上奋斗的过程却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这应该是朝圣最浅显的真谛。
作者运用独到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了哈罗德的朝圣之旅。画面的描绘,简单的落笔,却刻画了真实的生活,深刻的情景,使我们恍若身临其境。书中人物的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久久无法忘怀。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仿若阅读了一生的漫长。
生活之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触动人的心灵,有时一个契机,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朝圣,或许就是那个改变我们的契机,它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与哈罗德情感融汇在一起,思想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结局的塑造是悲伤的,却又是圆满的,就如我们的人生。这样一本自然纯粹,不加修饰的书籍,如何不教人读之深切,读之入迷?
再一次沐浴在朝圣的光辉之中,凝神静想,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朝圣之路上……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