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中考辅导>

2018年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3)

妙纯分享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传染病,寄生在人体内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是由疟蚊(按蚊类)叮咬而传播,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遭受着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年,全球疟疾患者是1.98亿,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是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儿童.

  资料二 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形成,40%的世界人口处于罹患对其他药物具有抗药性的风险之中,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恶性疟疾原虫也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疟疾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1)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和草履虫一样,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成形的细胞核.传播疟疾的疟蚊属于节肢类动物,该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部,有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这种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疟疾患者.

  (2)在资料二中,如果“重组疟疾疫苗”获得成功后,健康人群注射该疫苗,体内将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获得对疟疾的免疫能力.在治疗疟疾过程中,疟原虫逐渐出现抗药性,从进化角度分析,疟原虫出现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节肢动物 蝗虫的主要特征;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归纳推理;传染病和免疫专题.

  【分析】(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病原体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是异物起作用.

  【解答】解:(1)疟原虫和草履虫一样,都是单细胞动物,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成形的细胞核,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起到保护、支持和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的作用,足和触角也分节,在节肢动物中,只有昆虫才有翅会飞,而其它的则没有翅膀,如蜘蛛等.疟疾传染源的是疟疾患者.

  (2)在资料二中,如果“重组疟疾疫苗”获得成功后,健康人群注射该疫苗,会刺激身体内的免疫细胞等,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从而预防这种疾病.在治疗疟疾过程中,疟原虫逐渐出现抗药性,从进化角度分析,疟原虫出现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有成形的细胞核;身体分部,有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疟疾患者;

  (2)抗体;自然选择.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以及免疫的类型等.

  28.

  右图示桃的生命周期,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命周期中的四个不同的时期,数字①-⑥表示每个时期的相关结构.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甲中,[①]的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在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

  (2)在乙中,④表示根尖的结构,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③表示叶片上的气孔,控制气孔开闭的结构是保卫细胞.

  (3)在丙中,桃树的茎能逐年加粗,原因是桃树的茎有形成层.

  (4)在丁中,花粉落在[⑤]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精子与[⑥]胚珠中的卵细胞相结合,完成受精作用.⑥发育成甲中的[①]种子.

  【考点】双受精的过程;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木质茎的生长和年轮的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植物的生殖专题.

  【分析】(1)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种子萌发时首先吸水,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此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

  (3)根尖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冠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4)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茎不能逐年加粗;木本植物茎内具有形成层,能逐年加粗.

  (5)双受精是指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精子与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的过程.双受精现象是绿色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6)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7)图中,①表示种子,②表示果实,③表示叶片上的气孔,④表示根尖的结构,⑤表示柱头、⑥胚珠.

  【解答】解:(1)在甲中,[①](种子)的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在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

  (2)“在乙中,④表示根尖的结构”,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③表示叶片上的气孔”,控制气孔开闭的结构是保卫细胞.

  (3)形成层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因此“在丙中,桃树的茎能逐年加粗”,原因是桃树的茎有形成层.

  (4)“在丁中”,花粉落在[⑤]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进入胚珠珠孔后前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精子与[⑥]胚珠中的 卵细胞相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受精完成后子房的发育情况如图:

  .

  从图中可知,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⑥发育成甲中的[①]种子.

  故答案为:(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根

  (2)成熟区;保卫细胞

  (3)桃树的茎有形成层

  (4)柱头;卵细胞;①;种子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萌发过程、根尖与茎的结构,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29.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表示人体的系统,a,b,c表示部分器官,数字①~⑦表示部分生理活动.请结合图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其中消化的主要场所是[b]

  小肠;[c]处也可以吸收部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经过⑦处的气体交换,血液性质的变化是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经过A系统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升高.

  (3)在A系统内,瓣膜起到阻止血液倒流的作用,如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4)能将人体进行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排出的途径有②③(用数字表示),此外,图中属于人体废物排泄途径的还包括④(用数字表示)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心脏的结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专题】热点问题;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

  【分析】图示中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a是胃,b是小肠,c是大肠;①是排遗,②是排汗,③是排尿,④是呼气,⑤是吸气,⑦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⑥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解答】解:(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如图;

  b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c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人体呼吸的全过程是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又称肺的通气)、⑦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血液流经组织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在A血液循环系统内,心脏内有瓣膜,即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的动脉瓣、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房室瓣和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房室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4)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故答案为:(1)b小肠;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二氧化碳;

  (3)动脉瓣

  (4)②③;④

  【点评】通过示意图,考查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尿的形成以及排泄的途径等知识.

  30.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女性甲及其家庭成员某常染色体控制的遗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家庭成员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哥哥 女性甲

  患病情况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者 正常 患者

  (1)人类的遗传病通常是由致病的基因引起的,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的,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是隐性的,你判断的依据是外祖父、外祖母正常而母患病.

  (2)若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A对a是显性的,则其哥哥的基因组成是Aa,外祖母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可见,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隐形遗传病,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会增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后代该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3)若父亲和母亲再生一个孩子,患该遗传病的几率是50%.请将该遗传过程图解画在答题纸相应的框内.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专题】数据分析型图表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3)

  【解答】解:(1)表格中,外祖父、外祖母正常而母患病.表明患病是隐性性状,正常是显性性状.因此”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是隐性的,判断的依据是外祖父、外祖母组成而母患病.

  (2)”若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A对a是显性的“,则正常的基因型是AA或Aa,患病的基因型是aa.

  患病母亲(aa)遗传给哥哥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哥哥正常是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

  外祖父、外祖母遗传给母亲(aa)的基因是a,因此外祖父、外祖母正常的基因组成是Aa,所以外祖母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的.遗传图解如图2:

  ”可见,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隐形遗传病“,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会增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后代该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3)从图1看出,”若父亲和母亲再生一个孩子“,患该遗传病的几率是50%.该遗传过程图如图1.

  故答案为:(1)隐性;外祖父、外祖母正常而母患病

  (2)Aa;杂合;增大;禁止近亲结婚

  (3)50%;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31.推理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之一.某生物探究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完成教材中“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推理后,在当地现在只能温室内通过实验尝试对“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与光照和温度有关”进行推理.下图中,甲示现代只能温室,乙示测定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一天中的变化,丙示在白天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夜间温度控制在20℃和30℃时,分别测得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推理过程.

  (1)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是由其积累的有机物多少决定的.图乙中,造成AB段和DE段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通过该过程,水果内的有机物的含量会下降;造成BD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水果内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根据曲线乙,增加甲图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2)图丙中,对比两条曲线,相同时间内,温度为30℃时,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实验表明,在一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果的呼吸作用越强.可见,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甲图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夜晚适当降温.

  【考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概念.

  【专题】热点问题;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解答】解:(1)图乙中AB段和DE段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的原因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结果.由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导致有机物含量下降.BD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结果.由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得有机物含量逐升高.

  (2)据图可见:当温度为30℃,二氧化碳含量多;当温度为20℃,二氧化碳含量少.由此可见:在一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果的呼吸作用越强.所以夜晚适当降温,会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下降;光合作用;增加;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2)30;呼吸作用;夜晚适当降温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

  32.为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射击类如下实验:取甲、乙、丙三个相同容量锥形瓶,分别加入50毫升纯牛奶,放在高压蒸锅内加热15-20分钟,冷却后取出,分别作如下处理:

  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装置放在高压蒸锅内加热15-20分钟,目的是杀菌.

  (2)甲和丙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细菌.通过甲、乙这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细菌的生存条件是适宜的温度.

  (3)相同时间后牛奶最先腐败的是甲.请你写出在保存食品时防止食品腐败的三种方法罐藏、脱水、冷冻.

  【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解答】解:(1)实验前将装置放在高压蒸锅内加热15-20分钟,目的是杀菌.

  (2)图中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可见甲和丙只有有无细菌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细菌.图中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结果甲先变质,说明细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3)一段时间后,甲先变质.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故答案为:(1)杀菌;

  (2)细菌;适宜的温度;

  (3)甲;罐藏;脱水;冷冻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猜你感兴趣:

1.2018年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2.2018年中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

3.中考生物试题带答案

4.中考生物试题解析及答案

5.2018年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8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