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政治学习方法>

考研政治的复习规划及原则

丽仪分享

  考研政治的复习规划大家都制定好了吗?复习时该注意什么原则?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考研政治的复习规划及原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研政治的复习规划

  一、政治复习的整体节奏把握

  首先要说明的是,复习安排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可以投入的精力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

  1.强化阶段(7月-10月中旬)

  系统学习所有学科(当代也可以与时政一起放在11月冲刺阶段学习),打好选择题基础。五门学科里分数最多的是毛中特,难度最大的是马原,这两门课也是相对比较费时间的,同学们复习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这个阶段还不要求大量背诵,因为强化阶段是选择题打基础,只要看到选项能选就行,不要求默写,而且也不可能把整本书都背下来,到冲刺阶段才开始有重点的背。第一遍复习能看懂书、结合选择题练习巩固理解就很好了。这个阶段的辅导书有《精讲精练》《讲真题》《1000题》,合称为“强化三件套”。

  2.冲刺阶段(10月下旬-11月下旬)

  学习时政(也可把当代放在此阶段复习),对全年时政热点进行梳理,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要召开十九大,同学们必然要花较多时间结合十九大的新提法来重新梳理复习重点,到时候我也会有详细的解读。近年来真题与时政结合越来越紧密,每年都有2、30分直接或者间接考察时政尤其是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内容,十九大这种五年一次的重磅会议,今年必然是要大量命题的,它对命题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好几年。所以不论是从抓选择题重点还是应对分析题,都必须把时政学习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这个阶段的重心已经是从全面复习转向重点复习,从选择题为主转向分析题为主兼顾选择题。真题和《8套卷》可以在这个月用来检验前期复习效果,同时应该将近几年的真题分析题拿出来研究,体会审题答题方法,尤其是马原题目,不经过训练是很难找对原理的。这个阶段的辅导书有《知识点提要》《时政与当代》《考点预测(背诵版)》《8套卷》。

  3.考前阶段(12月)

  进入12月以后,政治复习在所有学科的复习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尤其是最后2-3周,每天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题背诵,解决的是分析题要有话可说的问题。这个阶段的辅导书是《终极预测四套卷》(俗称“肖四”)。

  考研政治的复习原则

  ►原则一:去繁取重

  考研政治的内容是十分繁杂的,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历史、有法律、有时政,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分析大约有73万字,要是都一一背下来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考试大纲罗列的所有考点并都是重点,有很多点是从来没考过的。整体而言,考研政治遵循着"二八原则",即考研政治20%的考点,支撑着80%的分数,因此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抓重点。简要的给大家总结如下:

  其一,内容上以马原理和毛中特为主,这两部分在整个考研政治中占了约百分之五十的比重,尤其马原是理解整个考研政治的基础,这部分考点不仅需要记忆更需理解,建议提前复习。马原理和毛中特是大家在暑期突击的重点。

  其二,史纲中需要记忆的考点较多,历史系统性强,在暑假末期可以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思修和法基等9月份新大纲下来再复习即可,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以及时政部分可以11月份突击。

  ►原则二:理解为主

  很多同学认为考研政治就是背背了事,在暑期复习期间就是每日拿着材料背背,有着"背多分"的心态。当下的考研政治试题命题规律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为主,每年试题当中超过80%都是知识运用试题,纯粹考背书就可以得分的试题很难见到了。因此同学们在暑期复习的时候要以理解为主。我们以去年的一道多选题为例:

  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答案】ABC

  这题是光背,背不出正确答案的。这是典型的理解性题目,据数据统计,识记类的题目仅占15%左右,剩下85%基本都是理解运用类的题型。所以说对于政治来说,背诵只是基础,我们更需要理解、运用,做一个合格的贝多芬。

  ►原则三:多做习题

  由于暑假期间大家复习的重点是马原与毛中特两大学科,从这两大学科的性质出发,针对其考点的学习以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记忆。考研er们需要选择权威的复习资料,按照书中的知识点体系,对所复习部分,画出自己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

  观察考研政治题型可知,考研政治的选择题占据了50分的分值,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建议大家边复习边做练习题,透过题目,把握考点。待9月份新大纲发布之后,大家可以参照考研政治新大纲增补点对考点进行查漏补缺,完成考研政治的第一轮深入复习。

  考研政治的答题技巧

  一、"意义"类

  【特点简析】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

  【思路点拨】解答"意义"类设问,一般可考虑如下四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考试常见的主体有国家、人民、人民代表、公民、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二是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简要说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一题,我们可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三是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四是回归教材(教材主要指两类:第一,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编写的各类对知识点讲解的基础类教材;第二,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编写的各类总结性讲义。)分析意义。即把设问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二、"体现"类

  【特点简析】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体现"类设问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思路点拨】"体现"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三点:

  一是明确知识。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材料是如何体现……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把握;而"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在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

  二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

  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

  三、"措施"类

  【特点简析】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措施"类设问灵活多样,从设问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考查的知识看,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思路点拨】"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是联系教材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启示"类

  【特点简析】基本上都以"启示"一词为题眼,也有个别题目没有"启示"一词,而代之以"应该"一词,如"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其实还是属于"启示"类设问。此类设问的基本模式是两种,一种是"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另一种是"指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

  【思路点拨】"启示"类设问的解题关键有两点:

  一是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中的做法。对材料要全面分析,特别要是分析状态和措施两个层次。从状态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或意义有哪些,然后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之处总结经验,从而得出"启示"。从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启示我们可以或应该这样做,不成功的做法则启示我们不应该或不可以这样做。

  二是回归教材,找到知识的对应点。在上述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回归教材,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应起来,即弄清材料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在教材上的内容到底是哪些,然后把材料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

  五、"原因"类

  【特点简析】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思路点拨】:"原因"类设问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比如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猜你喜欢:

1.考研政治的答题方法及复习安排

2.考研政治学习计划3篇

3.2017考研政治大纲的解读及答题技巧

4.2017考研政治大纲详情解析

5.2017考研政治的备考策略总结

    37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