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带答案
每次的期末考试都是学生非常重视的考试,而语文的备考需要平时多做语文试题的训练。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带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 下列词组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缱绻(quǎn) 攻讦(jié) 冠冕(guàn) 赊账(shē)
B. 草坂(bǎn) 马厩(jiù) 庇护(pì) 启碇(dìng)
C. 湖泊(pō) 奔走(bēn) 鹰隼(sǔn) 瘠薄(jí)
D. 趿拉(tā) 鬈曲(juǎn) 憎恨(zēng) 祈祷(q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养分 划时代 彬彬有理 崭露头角
B.宣泄 破天荒 戎马倥偬 蛊惑人心
C.凑合 泊来品 重整旗鼓 食不果腹
D.愿景 万户侯 滥竽充数 声名雀起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如果不理解这种不同文化结构之间的重要差异,就有可能用一种文化结构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一种文化结构的价值,甚至徒劳无功地将一种文化结构中的要素生搬硬套地 到另一种文化结构中去。
②这种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虽然有助于 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但同时 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③解决矿难事故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领导者的责任意识、 安全意识等 的素质,更重要的是 加大对责任人的制裁力度。
A. 迁移 防治 限止 必须 必需 B. 迁移 防止 限止 必需 必须
C. 移植 防止 限制 必需 必须 D. 移植 防治 限制 必须 必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B. 这位初出茅庐且师出无名的年轻演员,在和一干高手的对手戏中毫不露怯,演出了剧中少年的文弱谦逊和外柔内刚,端的是才貌双全。
C. 他气功充盈,有穿云裂石之力,更不用说小小的砖块了,于是他微微一笑,双手抱拳,开始了他绝妙的舞台表演。
D.取消公务员的隐性福利和权力寻租,调低垄断行业的超额工资和灰色收入,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这涉及既得利益者最切身的利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凿、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④⑥①② D.⑤③④①⑥②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D.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汉语运用,应谦敬恰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
B.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令”。
C.常见的敬词有“贵”、“大”、“高”、“贤”、“尊”、“雅”、“惠”、“鼎”等等。
D.敬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
B.《六国论》、《始得西山宴游记》、《兰亭集序》的作者分别是北宋苏洵、唐柳宗元、东晋王羲之。
C.古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其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故称为“律诗”。
D.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李密在向晋武帝上奏的《陈情表》中,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诉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1.下列各项中,句式相同的是 ( )
A.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于赵王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D. 夫晋,何厌之有? 《齐谐》者,志怪者也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们的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B.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是您要掂量好这件事。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出生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现在我来到这里,大王召见我只是站着看看。
13.下列对《浪淘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A.这首词以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悲愁交织在一起,结尾以水流花落、春去人逝的慨叹作结,抒发了亡国的悲哀。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全词运用描写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比喻、对照等手法,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14—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B. 越国以鄙(偏僻)远
C.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君知其难也。
A. 共其乏困 B. 又欲肆其西封
C. 吾其还也 D. 失其所与
1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阅读《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节选),完成17—18题。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7. 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 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 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18. 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 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格,每格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1)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20.文学常识填空。(2分)
戏剧语言是表达戏剧 的重要手段。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和表现力,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要符合人物 、性格、年龄及他们所处的特定环境。
三、阅读题(本大题共1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1—23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
21. 根据文章前三段文字,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3分)
22.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3分)
23.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写作题(本大题3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
1. C
A. 冠应读guān ,B. 庇应读bì,D. 鬈应读quán
2. B
A项中“彬彬有理”中的“理”应为“礼”,C项中“泊来品”中的“泊”应为“舶”,D项中的“声名雀起”中的“雀”应为“鹊”。
3. C
移植:比喻把一种事物移用到另一种事物上,使另一种事物获得发展;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可以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根据语境,前者用“必需”,后者用“必须”。
4. D
A.项中“有口皆碑”。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况且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用“有口皆碑”。可改用“有目共睹”。B. 师出无名:出兵打仗而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C.项“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不是指声音。
5. A
B项,句中关联词语“然而”用错,可改为“同时”;C项,前一分句搭配不当,“疫苗的研制”和“项目”不能搭配,应改为“疫苗的研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应改为“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人类健康的战斗”;D项,最后一分句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
6. C
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7. B
B。比喻C其余夸张。
8. B
B项“令”应为“舍”。
9. C
10. D
古义——非常:非同寻常,指指意外之事。河北:黄河之北。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11. B
A.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无特殊现象)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被动)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定语后置或(介词)省略)D.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
12. A
13. B
14. B
鄙:把……当成边境
15. C
A、B、D中的“其”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C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示商量
16. C
本段中无此信息
17. D
A. “情”还包括美感;B. “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 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18. B
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19.(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唯见江心秋月白
20.冲突 身份
21.①深爱孩子,不管路途遥远和自己年迈,进城给儿子送大米和面条;②朴实善良,为没给儿子买房出过力而感到内疚,连掸身上的尘土也要到楼下去。(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3分)
22.运用对比、比喻(说粘连也行)的手法,赞美父亲的生命尽管清贫却意义丰盛,给我们留下丰厚的人生启示,语言精练,韵味悠长。(手法1分,只要说出一种即可,内容2分)
23.①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②父亲虽然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不尽;③以“草木”作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动;④呼应前文关于春天院子里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深化题旨。(一点2分,答对二点即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