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凤梅分享

  即将到来的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同学们要准备一些相关的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来复习。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 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

  1. 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 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 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 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2. 下列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B. 因为阅历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所以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C.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D.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这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B.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C.一个人的阅历与其年龄无关,只要有理性的经历就会形成一定的阅历。

  D.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二)课内文言文(9分)

  4.下列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B.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垫着。

  C.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多谢后世人 谢,道歉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虽趣舍万殊 B.冯虚御风

  C.王回深父 D.蒲苇纫如丝

  6.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觞一咏 觞,酒杯 B.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C.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D.交广市鲑珍 市,购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10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①。及保宁围解,三桂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②,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③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 节选自《清史稿》)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望将数万人薄城 薄:逼近。

  B. 三桂深衔之 衔:怀恨。

  C. 浴坐镌秩去 坐:坚守。

  D. 可望等引去 引:领兵。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郝浴有“志操”“气节”的一组是( )(3分)

  ①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 ② 颁赏将士,浴不受

  ③三桂深衔之 ④有“亲冒矢石”语

  ⑤ 浴复疏劾,改原职 ⑥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为广西巡抚。

  D.郝浴大义正直,严正恪守。当吴三桂战后拉拢他时,他能够划分界限,不受颁赏;严守职责,上疏抗陈。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

  ⑵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③。

  注释:⑴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⑵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⑶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6分)

  1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诗经•氓》)

  (2)民生各有所乐兮,。(《离骚》)

  (3)还顾望旧乡,。(《涉江采芙蓉》)

  (4),天下归心(《短歌行》)

  (5),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6)固知,。(《兰亭集序》)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8),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民国奇人刘文典

  鲁先圣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他的思想学问博大精深。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另一个他没说,半个则是他本人。这话可以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才高八斗”论相媲美。当年的谢灵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两人的高傲简直如出一辙啊!

  刘先生最经典的怪诞故事发生在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期。安大闹学潮,蒋介石来安庆视察。蒋介石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不高兴地反问:“你就是蒋介石吗?”蒋介石命令他惩办罢课学生。他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负责。”蒋介石非常气愤,严厉指责刘文典没有尽到管束学生的责任。刘文典毫不退让地指着蒋介石的鼻子说:“你是军阀!”奋勇扑上来要打蒋介石。被拉开以后,蒋介石不得不自下台阶骂道:“真是个疯子!”

  一直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最瞧不起新文学运动。因此,因为新文学白话小说的成就驰名国内被聘任为教授的沈从文,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和蔑视。刘文典公开质问:“他沈从文有什么资格当教授?”并在课堂上说:“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昆明遭日军空袭时,刘文典和学生一起护卫着陈寅 恪向防空洞奔跑,看到沈从文也匆匆地跑,他当众大骂:“我被炸死了,就没人给学生讲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什么跑!”幸亏年轻的沈从文很有涵养,不与他计较,假装没有听见地赶快躲开,不然,他恐怕是免不了年轻人的一顿拳脚的。

  1943年,联大中文系代主任闻一多决定将刘文典解聘。因为刘文典擅自离校,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原因是他喜欢抽鸦片,而磨黑产上好鸦片。当地的朋友知道他的爱好,就邀请这位大学者去。他自作主张地一口应承,只跟少数人打了个口头招呼就丢下课程走了,而且乐而忘返,一去半年不回。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他平时上课都是边吸鸦片边讲,还要求校方给他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影响很坏,深为师生诟病。闻一多坚决主张不再聘用,语言学家王力为他讲情,说老先生从北平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一多发怒道:“难道不当汉奸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坛上怪人奇人很多,但是毫无疑问,刘文典先生是数得着的一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刘文典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得庄子,半个是自己。这种说法表现出刘文典的自负。

  B.安大闹学潮,刘文典面对蒋介石的指责,毫不退让,破口大骂,甚至要与蒋介石动粗。从这一点来看,刘文典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已是深恶痛绝,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C.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瞧不起白话文运动,将这种怨气自然就撒在写白话小说的沈从文身上,只不过沈从文涵养深厚,对此不大在意。

  D.刘文典做事往往率性为之,为吸食上好鸦片,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这引起了闻一多的强烈不满,执意要解聘他。

  E.本文摘取了刘文典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了他非同寻常的一些事迹,表现了他“荒.唐怪诞”的性格特征。

  (2)刘文典“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的“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举例分析。(6分)

  (3)文章的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情况?(6分)

  (4)对于刘文典的一些做法,闻一多非常不满,坚决主张不再聘用。你对闻一多先生的做法有什么看法?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6 分)

  15.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他静心倾听,那歌声在秋风中仍然不绝如缕,充满思乡之情。

  B. 在香港“占中”过程中,个别西方大国的危言危行,起了挑拨的作用。

  C.他的书法在校园大赛上屡次获奖,真是一字一珠。

  D. 长外金秋运动节,各项赛事正在热火朝天地 进行着,百米决赛场上的运动员们个个倚马可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2015寒假,长春外国语学校参赛队将进驻美国营地,迎接DI创意大赛已成为各校展现风采的广阔舞台。

  B.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媒,近期都以大篇幅连续报道了我校英语课本剧获得“东林教育杯”特等奖的情况。

  C.如果高一学生不能缓解高中课程对自身构成了巨大压力,那么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将会危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D.短期出国游学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高端的海外研修平台,使其获得国际一流水准的课程体验,并有助于个人素质。

  五、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在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女儿成长中的许多有趣的琐事,由衷地表达了希望女儿能够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愿望,并由此指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1.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 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12.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 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 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13.略

  14.(1) B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已是深恶痛绝”也是想当然,与原文不符;D项,“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只是引起闻一多强烈不满的一个原因。

  (2)解析: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要找出“狂”的表现,必须找准相关区域,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①做学问自视清高。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实在太少;研究古典文学,蔑视新文学运动。(2分)②面对强权有铁骨铮铮。安大学潮时与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发生冲突,差点儿同他动粗。(2分)③授课不拘常规。讲课时边吸鸦片边讲,还要求校方给他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2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第2自然段,作者写到刘文典研究古典文学,尤其《庄子》,引用了他的“两个半庄子”的说法,同时拿谢灵运与之比较,说服力非常强。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谢灵运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狂妄自大,与刘文典的恃才傲物,品格相似;(2分)②谢灵运的诗篇竞相抄录,其文学才能得到宋文帝的赏识,从侧面反衬出刘文典怀才不遇的孤高性情;(2分)③作者以谢灵运与刘文典类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2分)

猜你喜欢:

1.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题

2.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题

3.高一语文必修期末考试试题

4.高一年纪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题

5.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期末考试题

    38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