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备课论文

芷琼分享

  教师备课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可以说,充分的准备,是一节优秀课的关键。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备课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备课论文篇一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教”后才能了解内己备课的不足。课后及时地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运用于以后的备课与教学,可以使教师的备课远步完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但传统的备课对课后的反恩重视不够.备课时,教师各自为政;上课时,教师照“案”宣科;教完后则柬之高阁,这不利于优秀教案的交流、借鉴和完善,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认知力和创造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书籍的热爱,教师的个人榜样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和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的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一代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的融合为一体。由此看来,肩负教育大任的教师备课之首要便是备自己。

  1.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阅读感悟

  刚步上高中语文教学岗位时,主要停留在如何照本宣科得有意思些,热闹些;再接着便以考试为中心,淡化课文,注重练题,然而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听优秀老师的课越来越多,便越来越不能满足于这种方式。反复别人的教案心里不甘,综合别人教案的长处,还是会有窃取的感觉,却又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理念,于是急躁、懊恼、后悔。究其原因,主要是:纸上得来终觉不够,绝知此事必要躬行。

  以备《金岳霖先生》一课为例,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看到题目时,只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不曾听过先生的大名,读一遍文章感觉语言朴实,情节简单,金先生确是一个有趣的人,觉得不用一节课,简简单单即可讲完,作为公开课很难出彩。然而这毕竟是一节公开课,便拿起文章读了又读,把自己当成学生,五六遍下来,感觉有所不同,对金岳霖先生有一探究竟的渴望,于是疯狂的搜罗资料:他对林微因一世的爱恋,他的学生、友人对他的回忆和评价,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甚至于对林徽因、梁思成、对西南联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天时间,我细细读完这些资料、看完纪录片《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便从文本中跳出来,栩栩如在眼前:他与鸡同食,把鸡当成家人,苦恼于鸡的难产(因为养的胖),痴得可爱;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比邻而居,爱得坦荡,痴得可敬;他痴迷于逻辑学和哲学,好友有意让他讲讲《红楼梦》与哲学的联系,他却不通世故,讲出个“没关系”……他做学问做得纯粹、爱得纯粹、活得纯粹,他很真。

  因为细致的品读、广泛的了解,深入的思考,我形成了自己对金岳霖先生的见解,也许还是不够成熟,但有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越是有自己的感悟,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反之,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

  2.备课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多方预设,以期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在这一环节上,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初学的学生,预设学生会有的问题,感兴趣的点,理解的误区,特别是时代原因造成的误区,你第一次读文章时的感受也许也是学生的感受,当然你感兴趣的点也许学生丝毫没有感觉,而你不感兴趣的,他可能很兴奋。

  在备《金岳霖先生》一课时,当我被金先生深深的吸引住时,我有满腔的情感和感悟想要倾诉给学生听,甚至于什么都想讲,当然,这是不行的。我将金先生的几件小事进行了归纳:作为老师,他衣着随意,教学真诚,语言幽默,受学生欢迎;情感方面,他痴情一世;交际方面,他天真如赤子,不通人情世故,有些痴,有些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更大范围的了解金先生,我又引入了一些资料,例如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教授“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的论断,西南联大的介绍,林徽因与两个男子的爱情传奇。总体而言,我想将其归于“痴”与“真”字, 这是我多次思考后的解读,不是学生的,因此我必须做许多预设问题,例如:

  1、金先生讲《红楼梦》与哲学的关系时,忽然停下来,抓虱子“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由于生活时代差距,学生有可能会解读成“很随意,不太注重个人卫生”或者“爱护小动物”。

  2、金先生与鸡同食,学生只可能牵强的认为是喜欢小动物。

  3、金先生的独特的肖像、服饰描写,包括写到联大老师穿衣各色各样,提到了朱自清和闻一多的服饰,学生可能局限于环境的艰难。

  学生的思维永远是最活跃的,他们的回答也许会让我们“防不胜防”。而真正的教育能手能随机应变,是源于他对知识的透彻了解,所以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注意中心的,便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上课前所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正式课程的领悟和把握,要求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并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来实现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转化,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这个长达一百多字的表述中,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备课的艰难和繁重。

  三,结束语

  备课首先备自己,多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这是一个教师的首要品格。

  高中语文备课论文篇二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又能使学生获得真实且全面的文本感受,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要侧重于教师对文本的有效性备课。

  毋庸置疑,当前充斥于市面上的各种备课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些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使教师迅速打开思路,直接切中文本分析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当中,往往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选择便捷性的方式,进入“快餐”式的吸收,就是在粗读文本的前提下,将各种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简单消化之后,就轻而易举地把相关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尽管这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且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较为关键性的内容。但是,我们也深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总是伴随着教师授课的“期待性结局”,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关于讲授此文本全部内容的“决定权”,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总是围绕在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对答案的提示等环节中进行,因此整个课堂也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由于教师过多地依赖于现有的资料教辅,而忽视自身对文本的真实感受,这就导致当学生在提出超乎教师预料的质疑之后,教师也往往会给予学生模棱两可且含糊其辞的答案,这也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故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文本,一定要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而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至少三次的重复性阅读,即“三读”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教师对于文本“一读”的进行,应该使关注点集中于整篇文章文意的疏通,要对全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能有初步的了解,清楚眼前的作者与文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比如,在对散文单元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这些作品是因作者对时局不满而写的激愤之作,还是作者期望能够寄情于自然,而写的能使心灵暂获几分宁静的作品……

  当然,这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留意文章的行文技巧,了解语文常识性知识在文中的运用,如表达手法,人物描写的技巧等等。这一切的出发点,实际也就是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时,存在的对文本理解的流程。所以,教师在“一读”的过程中,就要尝试着以学生的心态来应对文本,而这也可以为接下来的“二读”进行良好的铺垫。

  接着,教师“二读”的过程就要在“一读”的基础上,对于文本的感受怀着更为敏锐的态度,而且,还要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过程,就在于能够从文本所囊括的有限知识范畴内,寻觅到关乎文本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要寻找到贯穿文本的整条主线,以及在文本进行形式构造时,所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对于文言文单元的阅读,就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留意本文实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的存在等等。

  最后,教师“三读”的侧重点自然要建立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而这一过程既可以理解为是查漏补缺,也可以理解为针对眼前文本,作为阐释者的教师,能否产生新的思想信条,或者是更为深邃且新颖的阅读感受。例如,对于散文单元,如果在前期已经完成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而在“三读”的时候,就要超脱于文本之外,寻找散文创作当中共性或个性的因素,

  比如,在进行完对《故都的秋》的二次阅读之后,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到郁达夫当时心境的落寞,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前面的《荷塘月色》中朱白清心情的不断变化,并且借此就可以对比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从而获得对文本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读”原则的运用,能够对当前教师在教学时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事实上,在进行“三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获得对文本感受新的理,解。这种感受,一种是浅层的,可以言说的,也就是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来进行解说,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如何如何,文本结构的衔接怎样怎样,还有文中主要思想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传达。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因素存在,也就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最为直接和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主体则不在于文本,却在于阅读者本身,也就是教师首先要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文本,并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真实感受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潜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领悟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深层目的,这样,最终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获得质的升华。

  总之,教师备课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可以说,充分的准备,是一节优秀课的关键。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每一节课都有各种不同因素,这更需要我们充分估计好情况,结合班级实际,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教授上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的高效与优质。

31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