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四年级方法>四年级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3古诗词三首

嘉馨分享

  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古诗词三首》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学习啦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原文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

  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

  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

  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白天夜里,没有闲暇,不是到田里去清除杂草,就是将麻捻成麻线,时时刻刻,手忙脚乱。二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忙。大人干大人的事,儿女干儿女的事,人人不得闲,个个忙得欢,就连不懂事的小孩,也在桑树荫下学大人种瓜。这情景,与辛弃疾《清平乐》词所描绘的颇为相似:“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三是农事实在太多,令人应接不暇。夏日时节,最是忙的季节,各种农事接踵而至,田里苗要培,草要除,麻要沤,线要捻,这些,范成大的诗中都如实描绘,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真实的画面。

  翁卷的《乡村四月》虽然没有浓彩重描夏日农忙的情景,但诗人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农忙画面很干脆地勾勒了出来。“乡村四月闲人少”,时间、地点、特点,一目了然。为何“闲人少”,这从上列范成大的诗、辛弃疾的词的叙述中自然可以看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则将“闲人少”三字具体化、可感化、热烈化。摘桑养蚕,是江南农家家家做、户户忙的农活,而耘田播秧,也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在夏初的“必修之课”,这里,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形象再现了田家劳动极其辛苦、紧张的情景,读者的眼前自然也浮现出农民刚在桑林中采摘、一会儿又到了秧田插秧那忙碌的身影。这就是农村生活,就是农民日夜劳作的形象再现。

  阅读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范成大和翁卷是诗人,但他们十分熟悉农村生活,他们笔下所写的,不是坐在书斋里凭空想象出来的乡村情景,而是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的田园风光,读者读了亲切,也在内心涌出了向往、羡慕之情。

  2、两首诗都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基调: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农民的命运是艰难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一般都能再现出这种现实。像唐代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将辛勤付出与饿死田头对比,写出了农民命运的悲惨。唐代杜荀鹤的《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诗以对比手法,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让我们看到农民虽辛苦却衣难蔽体、食难果腹。宋代王安石的《郊行》:“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诗人将写实与议论相结合,反映农民痛苦,显现了社会现实。纵观这些诗,感情都比较压抑,基调都比较深沉。

  相形之下,范成大、翁卷的两首写田园的诗,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范诗写农忙季节,景是宜人的,事是悦人的,人是面无饥色、容无痛苦、内心轻松的。瞧,农田耘得整整齐齐的,村头岸边桑树点缀,绿色的庄稼则在阳光下浴着和风、自然生长;农民们干的活,除草也好,织麻也好,种瓜也好,都是忙着播种,忙着收获,而田间劳作的人们,则各司其宜,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大家忙忙碌碌,人人开开心心。诗歌给人的感觉不是凝滞,不是沉重,确确实实,基调昂扬。再看翁卷的诗,更是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和“白”构成画面的底色,色彩和谐,以“山”和“川”作为画面的主体,搭配自然,而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细雨,掩着声声“布谷布谷”的子规啼鸣,既增添了画面声响的效果,又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来临,更让人感觉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状出了农事不断,也让读者体会到农民的投身劳动,非常自觉,也非常愉悦。整首诗,弥漫的同样是清新的气息。

  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何以大多数诗人笔下状出的,是荒村废井之景、衣破体瘠之形,而范成大和翁卷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作愉悦,这是不是两位诗人有意掩饰丑恶现实、有意美化黑暗生活?我们说,这当然不是,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

  虽然两诗所咏题材相同,但两位诗人毕竟风格独立,所以我们在品味其共性之美的同时,还要咀嚼其个性独异之处。

  范成大的诗比较重于情趣的表现,诗思再现得曲折有致,耐人咀嚼。作者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是白天辛苦,夜里劳碌,昼夜不停,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时而除草,时而绩麻,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农活,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村庄儿女,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岗,各干各的事,也表现出“忙”。从诗歌表意的角度看,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现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毕竟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孩子们。照理,孩子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现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现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读翁卷的《乡村四月》,读者感受到的只有清新,只有淳朴,只有诗情画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作文范文:秋天的田野

  星期六,我走进秋天的田野,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天空像一块无比巨大的蓝宝石,太阳就像嵌在蓝宝石上的一颗发着金灿灿光芒的珍珠。小路两旁整齐地栽着紫荆树,它们脱下了翠绿的夹杂着紫红色的夏装,换上了金灿灿的夹杂着绿色的秋装,好像在迎接秋姑娘的到来。一阵秋风轻轻拂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跳舞。紫荆树两旁的菊花正在迎风怒放,好像在说:“秋姑娘,谢谢你!是你把我们吹得更加灿烂。”瞧,它们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似霞,大的像彩球,小的似花灯,把紫荆树装扮得更加美丽。

  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沉甸甸的散发着醉人的方向。黄澄澄的谷子,压得谷穗都直不起腰,可它还是不停地摆动,好像乐得跳起舞。远远望去,整个稻田像铺上了一张金光闪闪的毛毯。

  在稻田的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欢快地向西流去,溪里的小鱼正在自由自在地游泳。水面上有几片落叶,就像几只可爱的小船。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的田野!


猜你感兴趣:

1.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

2.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词三首

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4.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文

5.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27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