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7山谷中的谜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山谷中的谜底》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课文原文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帐篷中的旅行者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到高兴。一位说:“我敢肯定,东坡也曾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少顷,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札记
《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在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段落引发讨论:“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自读批注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课堂上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是富有韧性的,智慧的抗争,深深感到雪松是强者、智者。
在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表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与认识,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已有知识,说说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的事例或词句。教师抛砖引玉,出示有关句子:“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例举了控制好进和退的关系才能用好麦克风。平时与同学相处不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一直侧重于课堂要给多个学生体验、参与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果然学生的收获个性、精彩、全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阅读练习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下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qū qǔ)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tán dàn)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 、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文中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 )。
A 转折 B 解释说明 C 递进
3、“正面抗争”指的是_____________,“弯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段话,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和谚语。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