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在平时做好每份历史试题能有效的检查出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至于,在考前要如何做练习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我国古代对“死”有很多讳称,天子的“死”通常称作
①羽化 ②晏驾 ③寿终 ④仙逝 ⑤山陵崩
A.①④⑤ B.②⑤ C.①③ D.②③⑤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说明
A.西周盛行分封制 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C.荀子是儒家代表 D.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扩大疆域
3.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吗?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 秦汉时期
4.中国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代替。下列各项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文帝时改“姮娥”为“嫦娥”
B.东汉初曾改“秀才”为“茂才”
C.唐太宗时改“民部”为“户部”
D.明建立初改“大都”为“北平”
5.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权总揽,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触动。图一反映了皇帝在哪方面的权力?A.政治领导 B.经济支配
C.军事指挥 D.宗教管理
6.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
B.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
C.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
D.西周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与它有着密切关系
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厂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产生了邮递业
8.右边的漫画(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A.科举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9.《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平定“七国之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分封,行县制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汰”
11.下图(图三)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2.明代吴沈等人编的《皇明千家姓》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百家姓》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百家姓》编者所处的朝代应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后金
13.目前能搜集到的朱元璋画像有16幅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如图四),一种是方面大脸,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另一种脸颊狭长,长满黑子,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由此可以看出
A.古代皇帝的长相历来是受民众关注的 B.明朝时期绘画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C.画像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资料 D.人们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看法褒贬不一
14.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描述了这样一种官职:“直到封建社会晚期才出现,品级不高,但是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该官职是
A.节度使 B.内阁大臣 C.大学士 D.军机大臣
15.《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这些措施实施的消极影响是
A.皇帝得以大全总揽,中央集权加强 B.导致地方严重的“积贫积弱”
C.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 D.不利于各行省之间密切交流
16.元朝时期,哪些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已经演化为畸形的八股取士,具体负责这一事宜的是
A.内阁 B.礼部 C.吏部 D.工部
18.按照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19.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20.下图(图五)分别是两朝的局部行政图,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对这两种制度的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A.都曾持续数朝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两种制度下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D.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21题16分,22题17分,23题17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问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6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4分)
22.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丞(宰)相的主要职责。(3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分)
(3)根据四则材料,谈谈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列出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6分)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7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1.D 2.B 3.B 4.D 5.C 6.D 7.C 8.C 9.A 10.A 11.B 12.B 13.D 14.D 15.B 16.D 17.B 18.A 19.B 20.D
21.(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2)①以血缘关系为政治关系的纽带(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使家与国结合为一体。②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22.(1)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率领百官筹划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直接原因:胡惟庸案的发生。(3)①变化: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乾隆)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②措施:汉朝:形成中朝和外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监督和牵制;明朝: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4)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
23.(1)明清皇帝都是亲自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和军机处没有固定的职权,没有下属机构,只是起到顾问作用。(2)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充当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草拟圣旨,并传达给有关部门执行,不能参与决策。(3)明清皇帝独断军国大政,形成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安危和人民的祸福,完全寄托在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多灾多难。
看了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