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2)

凤婷分享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七、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例句

  “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

  “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

  “为何人哉?”(是什么人?)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

  “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

  八、省略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而竭。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十、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以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妆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余幼时即嗜学()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走送之()4或遇其叱咄()5支僵劲不能动()

  6同舍生该被绮绣()7以中有足乐者()

  8今诸生学于太学()9非天质之卑()

  10生以乡人子谒余()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文: 。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译文: 。

  三阅读理解

  1作者详细叙述求学之艰的作用是什么?  。

  2太学生求学的条件优越,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这样写的作用?  。

  3作者婉转批判了哪种人?谈谈你对这种人的看法。  。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_

  (2)吾忘持度。 __________

  (3)宁信度。 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之: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 )

  何不试之以足( )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2.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3.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

4.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5.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

6.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277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