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特殊句式是教师教授的重要内容,那么具体有哪些特殊句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解析】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四、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五、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