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2)

凤婷分享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树色一例①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②,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①一例:一概,一律。②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①罢了。(①大意:大体的轮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蝉声和蛙声。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作者写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开始,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的宁静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写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重重围住”隐隐透出作者压抑的心情。“阴阴”写色彩的黯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隐隐约约”突出月色的朦胧,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作者情绪低落。“热闹”二字照应了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前文写“荷塘月色”,表现了“冷静”、“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热闹”、“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写巧妙地过渡到了下文。“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欢乐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找不到和鸣的热闹,所以就只好发思古之幽情,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自己的理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①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②去的。(①六朝:魏晋南北朝。②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①的季节。(①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梁元帝①《采莲赋》里说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于是妖童媛女①,荡舟心许②;(①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艳丽。媛女,美女。媛,yuán。②许,默认。)鷁首①徐回②,兼传羽杯③;(①鷁首: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鷁,yì,水鸟。②徐回:慢慢地来回游动。回,转。③兼传羽杯:互相传递酒杯。兼,双方。羽杯,饮酒器具,又叫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櫂①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①櫂:zhào,同“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尔其①纤腰束素,迁延②顾步③;(①尔其:同义虚词复用,那。②迁延:退却的样子。③顾步:一步一回头。顾,回头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①。(①敛裾:liǎnjū,这时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采莲。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情意传。桨板轻摇被水草绊住,船头微动把浮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开。撩水逗乐笑融融,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①了。(①消受:享受。)

  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复又纷然。于是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抒发他的思古幽情,寻找他的理想世界。作者引述《采莲赋》,写尽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热闹”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享有这样的自由。作者用古代的“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构成强烈的对比。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①里的句子:(①《西洲曲》: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①。(①莲子清如水:“莲”,谐音双关,即“怜”,爱;“子”意义双关,即“你”。莲子,暗含“爱你”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样纯清”。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表白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也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借以由历史又回到了现实:“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的问题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理解。一般认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用以代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回到现实中来呢?原因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暗示怀古幽思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现实中来。

  结尾还有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开头写“妻在屋时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有什么用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恐怕不只如此。如果把“我”的“不宁静”、不眠和“妻”的宁静、“睡熟”对比着来思考,那就不难看出,朱自清虽然不满于“不愿说的话一定要说,不愿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宁静,但也不愿如“妻”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是一个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朱自清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静”。朱自清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赏析

2.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文本解读(2)

3.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

4.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随堂练习及解析

5.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250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