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春季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诗盈分享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我们少于做试卷,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高三语文,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徇私/ 驯养 咆哮/ 肖像 惬意/ 提挈 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 栋梁 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 着急/ 着火 标识/ 识别 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 殷红 隽永/隽秀 螳臂当车/ 安步当车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每一块雨花石都画得十分精采,七大八小的雨花石,块块都有不同的颜色、纹路、机理,仿佛引人进入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 B.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国内多数拍卖公司对拍卖的规模和拍品的质量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以规避急剧萎缩的成交量带来的风险。 C.当层层迭迭的葱绿涌入胸怀的时候,雪山突然从缥缈的云雾中显现,神秘如幻影,圣洁如处子,庄严而慈蔼地望着你,使你止不住地怦怦心跳。 D.中泰两国文化中心为非盈利性机构,旨在积极促进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传播、视听、社会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您给我们县委出了一道题,看我们县委有没有决心,有没有勇气,像您这样,把化肥分配中的问题搞个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B.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灿烂的彼岸。(披荆斩棘)

  C.前人提过“移孝作忠”的话,其实真是孝,就无法移作忠,既已移作忠,就不再是孝了。倒是“忠孝不能两全”真正一语破的了。(一针见血)

  D.柏克和阿伦特等思想家把博爱和同情视为感伤主义,是滥情、不理智的表现,认为结果会事与愿违,达不到改善弱者境遇的效果。贫困等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政治,而非部分人的善心。(南辕北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王大厦是中国当时超高层钢结构工程的代表作,全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在今天也可以堪称先进。 B.在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新书中告诉我们,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将体育运动推到了很高雅的位置上。 C.这款新车是针对年轻人群打造的实用家轿,这款车的整体造型融合当今车坛最时尚的设计,刀刻般的肩线贯穿整车,充满力量感。 D.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应是一个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有 目标、有重点、有抓手,务求实效的行动计划方案。 5.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四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和第二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另外两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3分) 示例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 (1)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李红卫 用意:

  (2)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

  (3)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6.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高三生活。要求语意连贯,有一定的文采,所选词语必须出现在语段中。字数不少于60字。(4分) 词语:泪水 疲惫 欢笑 执着 超越 感伤 关键词: 正文:

  7.“问卷前言”主要是对调查目的、意义等的说明,文字必须简明易懂,能激发起被调查者的兴趣。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为《“你对‘限塑令’了解多少”问卷调查表》写一段“问卷前言”。要求语言简洁、得体,交代清楚相关内容,80字左右。(5分)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新·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当时这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令舒施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纪念塑料袋“百岁诞辰”时,这项发明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2008年6月1日,我国“限塑令”已正式实施,“限塑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然而,对“限塑令”认识不到位的人仍为数不少。 问卷前言: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札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 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8.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C.中国哲人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10.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1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单概括。(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2.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2分)

  13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分)

  14.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4分)

  15.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16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 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禀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处死 1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②越国以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今国家迁都于邺 ②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①浩怒,取而焚之 ②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太宗深然之。 B.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 C.太宗从之。 D.太原郭逸以女妻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参观天文,考定疑惑。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3分) (2)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3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2—23题。(6分)

  湖口①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释:①湖口:指鄱阳湖口。 22、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 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5)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损矣 。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套作和抄袭。

  答案

  1. B (A.xùn xiào qiè jǐ/jì B.piǎo yù dòng niān C.bèn zháo zhì/shí qiǎng D.sàng yīn/ yān zhú/zhúo dāng/ dàng) 2. B(A肌理,C层层叠叠,D“盈”应为“营”) 3.C

  4. D(A“可以堪称”词语重复累赘。B缺少主语。C 成分残缺,融合……的设计(理念)。)

  5、用意:对运动的追随和狂热。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3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6、(4分)参考示例:关键词——疲惫 执着 超越。 泪水和着汗水,星光伴着曙光。教室内,我们如饥似渴;书桌旁,我们埋首苦读。题海漫游,身心疲惫……但我相信,执着的付出终迎来收获的硕果,明天的我终将实现人生的超越。高三,我将微笑着与你同行……(语言流畅连贯计2分;有文采计2分。言之成理即可) 7.( 5分)参考答案:环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白色污染”的治理问题已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分)作为环保志愿者,我们想调查一下您对“限塑令”了解多少。(1分)这次问卷不对您个人做任何鉴定与评价,您不必署名。谢谢您的合作!(2分) 8.A 该项说明“伦”“理”二字很早就合用了,不是“敬畏伦理”的表现。 9.B 文中没有说“敬畏伦理”是“自然”的产物。 10.D 只是对“褒扬敬畏感”的具体阐释,不能成为要有“敬畏心理”的原因。注意文句“它(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 11.[答案示例] 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使公民对必然性律令有所敬畏,以完善公民人格,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12.自私、怠惰、爱面子、良知未泯、不知图报(感恩)。(2分,每点1分,概括出2点即得满分) 13.(1)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à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每点1分) (2)原因:①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趣(表面原因)②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深层原因)。(2分,每点1分) 14.(1)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 (2)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1分) (3)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挤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2分) 15.(1)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2分); (2)内容表达含蓄隽水: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2分); (3)与文卡有余钱却不寄钱给母亲的行为构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使得人物性格的塑造更为鲜明。(2分) (以上三点,答上两点即可得满分) 16.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

  17. D (D项“戮”解释为“羞辱”。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18. B( A项: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到;介词,给。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19.C(其它加点词均活用作动词。) 20. A(A项“自认为”错,无中生有。) 21.(1)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假令”,如果;“南”,从南向北;“桑梓”,家乡,各1分)  (2)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那些孤儿寡女,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美德的事情啊。(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存”,慰问;“恤”,同情;判断句式,各1分) 22、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1分) 23、“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

  第I卷(选择题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 以身作责 筵席(yàn) 退避三舍(shè)

  B.诚恳 千岩竟秀 绯(fēi)闻 提纲挈(xiē)领

  C.渡假 铮铮誓言 桎梏(gù) 令人咋(zhà)舌

  D.平添 意气用事 恪(kè)守 琅(láng)琅上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为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艺术典范。人物形象的对照,又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 。爱斯梅拉迭的美丽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 与弗比斯的薄情,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A.无愧 真谛 衷情 B.无愧 精髓 钟情

  C.不愧 精髓 钟情 D.不愧 真谛 衷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今年央视春晚的相声和小品大量地使用“偷菜”“我妈叫我回家吃饭”等一度很流

  行、现已成为明日黄花的网络语言,受到了网友的批评。

  B.如果领导干部任不良风气蔓延,甚至自身作风不端正,就很有可能导致机构内部上行下效,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也会大打折扣。

  C.这位作家坚持其一贯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将澎湃的激情、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结合起来,写就了这部气势恢弘的作品。

  D.回顾历史,闭关锁国、一味妥协曾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屈辱。往者不谏,来者可

  追,作为龙的子孙,我们要谨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十月围城》剧组在北京召开誓师大会,制片人、导演和主演等十几位影帝影后级

  巨星都悉数到场,为电影上映造势。

  B.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主要目的是规范高校办学行为,遏止招生中介伪造学

  历证书的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D.法院认为,被告人以暴力手段围攻、阻止执行公务,并编造谎言蛊惑群众,诋毁执

  法人员.严重妨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科学家对它们的抽象是创造的成果,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①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②艺术用创新的方法唤起每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情感。

  ③唤起的情感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④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⑤科学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A.④②③⑤① B.⑤①②③④

  C.④②⑤③① D.⑤②④③①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注释: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绝倒:极为佩服

  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 易: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 烂:光鲜亮丽

  D.俱以游倦晏起 晏:安逸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

  A.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逼视之,则公也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

  (春所公)家境极其贫寒,(他)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

  B.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

  (春所公)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收拾行囊。

  C.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春所公)总是平易近人,所到之处他都被称为“龚佛”。

  D.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

  闲居时听到不利于百姓的政令,春所公就去官府控告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所公性情从容,为人大度,别人待他横暴无礼,他也泰然受之。

  B.春所公质朴节俭,乐善好施,把所得俸禄,全部都用来接济百姓。

  C.春所公工于写诗,很有才情,游罢石洲,分韵记游之诗已完成。

  D.春所公年过七旬仍童心未泯,和晚辈诗词唱和,同嬉同游,其乐融融。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 莫 不 举 贤 或 以 治 或 以 乱 非 自 遁 求 同 乎 己 者 也 己 未 必 得 贤 而 求 与 己 同 者 而 欲 得 贤 亦 不 几 矣 使 尧 度 舜 则 可 使 桀 度 尧 ,是犹以升量石也。

  (取材于《淮南子•缪称训》)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③春如旧,人空瘦, 。 (陆游《钗头凤》)

  ④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⑦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②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

  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②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13.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

  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

  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 (10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这是国家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变小,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收缩经济的作用。反之,在投资增长缓慢、经济低迷时,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可减少上交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强本身贷款能力,再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此外,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市场利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和社会支出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根据政策需要,

  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以保持不变。

  B.从长远看,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保证储

  蓄客户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安全。

  C.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尽管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D.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

  款准备金后,理论上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

  1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怎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答案不超

  过50字) (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

  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淘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

  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

  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

  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

  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

  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

  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1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12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B.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C.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D.文章开篇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语势强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水的喜爱之情。

  E.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17.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5分)

  18.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

  迪? (6分)

  19.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

  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

  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

  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

  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D 2. C 3.C 4. B 5.A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D 7.A 8.D 9.B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1分。

  10.(5分)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处可断可不断,其它共10个断句处,每断对两处得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11.①百舸争流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泪痕红浥鲛绡透 ④烽火扬州路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驽马十驾

  ⑦静影沉璧 ⑧渺沧海之一粟

  (共8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12.①C(3分)

  ②(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13.(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围绕自选角度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看法,但缺少具体分析,或看法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1-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4.D(3分)

  15.在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时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收缩(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4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6.C D(4分)

  17.“现实”是指都江堰之水流淌过的这片平凡土地,是都江堰灌溉农田、哺育人类这种最实际的功用。(2分)(意思对即可)

  “净”是九寨沟之水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的干净,是九寨沟远离尘嚣、静静存在的清净,是这水让人洗却尘俗、坚守贞操的纯净。(3分)(意思对即可)

  18.第一问: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1分)

  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1分)

  第二问:这两处水,能启迪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2分)。都江堰的水,让人们懂得必须尽快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1分);九寨沟的水,使人们懂得不能让心灵被尘俗淹没,要在繁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高洁(1分)。

  19.(10分)评分原则: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得8-10分;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观点但不够明确,联想基本合理,分析较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观点不明确,联想不够合理,分析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得1-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附:文言参考译文

  龚氏世世代代在谷升里这个地方务农,到春所公时,才开始读书做儒生。春所公的名字叫大器,做生员时,就为人放达,心胸宽广,人们很少看见他的喜怒之色。他家境极其贫寒,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但春所公却舒徐自得,一点也没有失意的样子。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有时横暴无理的事情袭来,人们大都不可承受,可他却安然接受,不久就把它忘了,不再记得。

  他做生员时,每次考试都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在科举选拔中却连连受挫。凡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都在发榜之前就回家。唯独春所公安舒地等待发榜,他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才收拾行囊回家。没有考中的人,有的故意把自己藏起来,躲避他人,只有春所公和那些考中的得意者没什么两样。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说:“你应该拜读《广文选》,升一个老别驾的官职就够了,为什么要同我们年轻人一起上礼部应试呢?”春所公笑着走开了。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春所公都是笑着走开,不做任何争辩。而春所公就在第二年中了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不久后给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司、臬司做助手,后做河南布政使。做官时他总是平易近民,所到之处被称作“龚佛”。

  龚春所公从不做奇异偏激、违逆常情的事,又一向节俭,所得俸禄,除经营家业外,都分给了同族人。在家闲居时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他就会立即上报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邑长令一向敬重他的为人,全都听他的。

  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年纪七十多岁了。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有一天,春所公的儿子偕同我哥哥及几位外甥去石洲游玩,因为春所公年纪大,不便来来往往奔波,就没有邀请他去。大家到了石洲,正一起饮酒,捡拾彩色石子,不久就看见雪白的浪花中有小船快速划过来,船上有个老人家坐在矮凳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大家纷纷猜测那是谁。靠近一看,原来是春所公。船已靠岸,春所公在船上大声喊着:“为什么就扔下我一个老头子啊!”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约好分韵去写诗记述这次石洲之行。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

  高三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罗绮(qí) 焗油(jú) 庠序(xiáng) 锱铢必较(zī)

  B. 佝偻(gōu) 笨坯(pēi) 孝悌(tì) 得鱼忘筌(quán)

  C. 青荇(xìng) 付梓(zǐ) 踟蹰(zhī) 长歌当哭(dàng)

  D. 间或(jiàn) 新正(zhēng) 蕹菜(wèng) 胼手胝足(zh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缅怀 发轫 指手画脚 胶柱鼓瑟

  B. 纹身 顷刻 准备就绪 兴高采烈

  C. 慑服 照像 严惩不贷 过渡地带

  D. 剽窃 精典 条分缕析 表情达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经过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B. 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助。

  C.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D. 最近很多媒体指出,以色列之所以敢于在加沙“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其根源是美国的一味袒护,甚至是暗送秋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世博会将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张海迪在回答提问时特别介绍:“‘生命阳光馆’不仅仅是一个展馆,它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口。”

  B.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位于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8号)举办了以《智慧女性精品阅读》为主题的系列图书展示活动。

  C.结冻的植物油到底是不是好油?商家没有回答好与坏,外标签上通常这么解释:“本产品在低温条件下,出现凝固、析出属产品正常的物理现象,请放心食用。”

  D.这个县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做富财政,做实民生的科学发展之举,确立了“区域中心舞龙头,重大项目驱引擎,基础建设提功能”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工业布局。

  5、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据悉,中国27家广告公司已向谷歌发信,要求谷歌如撤离中国市场就要有关赔偿问题进行谈判。

  B. 在发达国家,“智囊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现如今它已成为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C. 西南地区旱情极为严重。气象部门预报,预计未来几天西南旱区将虽然有下雨天气出现,但重旱区仍无有效降水,旱情仍将持续,损失会继续增加,抗旱救灾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有心理准备和清醒认识。

  D.南昌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56%。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近年来,一种神奇的保健品“钛项圈”在市场上热销。“钛项圈”种类、款式不一,有手链、腰带、护膝、颈带等,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这些产品的非法广播宣称,“钛项圈”可以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不少消费者也声称,他们戴了“钛项圈”后脖子比以前舒服多了。这些“钛项圈”真的具有治疗颈椎病的奇特功能吗?实际上,这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所谓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和服用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的现象。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抗生素发明以前,医生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以安抚那些求生的病人。不过,有些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目前,常用的安慰剂有两类,一类是无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葡萄糖、乳糖、生理盐水等;另一类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治疗的疾病无关的药物,如维生素类、葡萄糖酸钙、氨水等。虽然安慰剂本身是无治疗作用的或与治疗疾病无关的一些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之后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发现,安慰剂能像止痛药一样促进可止疼的内啡肽的释放,对病人的大脑扫描显示安慰剂“点亮”了大脑中的内啡肽。还有研究发现,安慰剂也会促使帕金森病人多巴胺的释放。2004年,医学专家贝内德蒂发现,经过多次条件反射后,生理盐水和真实药剂所引起的帕金森病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模式是一样的,并且都能减少震颤症状。

  当然,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精神状态、疾病性质都各有不同,对安慰剂及环境、语言、文字的刺激也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有时安慰剂的治疗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能收效。安慰剂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疼痛、哮喘、食欲不振、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病、麻醉药品成瘾等疾病。虽然安慰剂可用于治疗许多疾病,但仍应避免滥用。因为安慰剂本身疗效不确切,治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非人人有效。同时,有些安慰剂也会产生一定的副反应,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目前,安慰剂效应已经成为某些医生或者诊疗机构医疗造假的工具。安慰剂到底有没有效果,在临床上是否应该使用安慰剂,以及药物是否通过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是,就像很多复杂问题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会是个“一刀切”的结论,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疾病,答案各有不同。事实上,这并不矛盾,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物—精神—社会”医学模式,苦涩的药片、冰冷的手术刀的医学时代已经过去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产生和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共识。

  6.下列各项中对“安慰剂效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却得到了比服用真药更好的效果的现象。

  B.安慰剂效应是通过使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C.安慰剂效应是让病人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通过心理作用使病人收到疗效的现象。

  D.安慰剂效应虽然并非人人有效,但使用的是对身体没有损伤的中性药剂,所以可以广泛应用。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葡萄糖、葡萄糖酸钙、乳糖、生理盐水等安慰剂药物虽然没有特殊治疗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B.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它常需要与心理疗法相配合才有效,这与病人的个人差异有关。

  C.由于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因而市面上销售的“钛项圈”都能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甚至还能治愈颈椎病。

  D.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精神—社会”医院模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类疾病治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没有发明之前,医生可以尝试用安慰剂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或许会出现奇迹。

  B.安慰剂效应不仅仅是心理作用,它还可以通过心理因素对大脑的生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

  C.病人的精神状态越乐观、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程度越高,安慰剂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越好。

  D.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原来“身”与“心”关系如此微妙,生活中不妨多给自己点积极暗示,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9、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堤堰,决陂塘 决:疏浚

  B. 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

  C. 众不能诎 诎:通“屈”,使屈服

  D. 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货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 ②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 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 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3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联系全词,赏析“偏”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

  (2)“只有红尘无驿使”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4分)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由 时期发展起来的话剧,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像曹禺的处女作《 》这样的杰出作品。

  (2)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泪”的诗句,情韵丰富。比如杜甫《春望》中用“ ”来表现国破家亡时内心的伤痛;李商隐《锦瑟》用“ ”描绘出一幅奇美且让人想象无穷的画面。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作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6、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17、(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3分)

  18、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5分)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 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B. 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 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 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 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六、(9分)

  20、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就是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通顺畅达,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就是译文要优美自然,尽量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请你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对“信、达、雅”作出自己的诠释,答案要求语言连贯,语意完整,不超过50个字。(5分)

  21、下面一则应用文在格式、内容方面存在多处不当的地方,请选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

  招领启示①

  各位同学②:

  你们好!③

  本人昨天傍晚在校学生食堂内拾到一只钱包④,内有现金三百元(三张百元钞票)⑤。失主一定心急如焚⑥,请失主速来26栋603室咨询⑦。

  高二(8)班 张明⑧

  2010年4月10日⑨

  七、(60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荒郊野外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以“鱼与鱼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 准确理解材料含义; ② 800字以上; ③ 不得抄袭、套作

  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15分)

  1、选D. 解析:A项“罗绮”的“绮”读“qǐ” B项“笨坯”的“坯”读“pī” C项“踟蹰”的“踟”读“chí”

  2、选A 解析:B项,纹—文;C项,像-相,D项,精-经,义-意。

  3、选C 解析:A项,此处指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应该用“通过”。B项,对象误用,“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不太谦虚。C项“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D项“暗送秋波”的意思是“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与意境不符,此处应为“暗中支持”。

  4.选C 解析:A.冒号改为逗号。 B.书名号改为引号。D.第一、第三、第四个逗号改为顿号。

  5、选B 解析:A缺介词。或在“就要”后加“对”,或将“就要”改为“要就”。 C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改为“虽然将”或“虽然”。 D项为句式杂糅,为“处于……位置”与“位于……处”杂糅,去掉“位置”即可。

  二、(9分)

  6.答案B (A原文第二段第一句话说“和服用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的现象”。C并不是“完全没有药效”,而是“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D原文第四段最后一句话“有些安慰剂也会产生一定的副反应,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看出“没有损害”错,第四段第一句话“安慰剂并非对所有疾病、所有病人都有效”看出不能“广泛应用”。)

  7.答案B (A原文第二段看出葡萄糖是“无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葡萄糖酸钙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与治疗的疾病无关的药物”。B从第三段得出。C“都能缓解疼痛”错。D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起“主要作用”错。)

  8.答案C(A第二段二三四句话推出。B从第三段推出。C太绝对,第三段第二句话只说安慰剂的疗效和精神状态、生活阅历、文化程度等有关,不一定成正比。)

  三、(12分)

  9、答案D 解析: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置”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10、答案D 解析: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理解常见文言文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比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近”;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答案D 解析: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指向性特别强。考生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根据题干要求仔细甄别,认真作答。解答本题,考生要抓住“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这一要求进行筛选,仔细辨别后不难发现①表明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兴修水利,为民办事,②表明王安石有口才,善雄辩,都与提倡变法无关。这样就可以排除与这两句相关的选项,准确作答。

  12、答案A 解析: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把文段中的人物与事件的关系(该人于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是已经发生之事还是未发生之事、事件的信息在文段中是否有依据等)弄明白。本题A项中的“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的信息,因而可确定A项错误。

  四、(24分)

  13、答案:(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

  (2)(文彦博)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

  (3)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解析:此题命题着眼点在于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解答时,关键在于对句中关键词的特殊句式的翻译。如第(1)小题中的“携”“示”“延誉”是关键词,第(2)小题中的“不次”“奔竞”是关键词;第(3)小题中的“其……乎”是特殊句式,“而”是关键词。14、(1)从结构上看,“偏”字呼应上阕的“可惜天教生处远”一句,同时从内容上凸显了杨贵妃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追求个人享乐的情态。(结构、内容各1分)

  (2)写道路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作古,为贵妃送荔枝的驿使再也见不到了。词句中寓含了作者对玄宗、贵妃荒淫享乐、乱政误国的批判及对后人应以此为鉴的劝戒。(解释词句2分,写作意图2分)

  15.(1)五四 雷雨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3)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4)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5)感时花溅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五、(21分)

  16、(4分)徐渭有旷世奇才又不恃才傲物,热爱生活,(1分)却屡遭打击,(2分)一生穷困潦倒,直至死去。(1分)

  17、(1)(3分)假想与现实中徐渭的真实人生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他在困顿中坚守的难能可贵。(1分)进一步表达了对徐渭人格的敬佩之情。暗含着对世态的嘲讽。(1分,答出一点即可)

  (2)(3分)因为作者看到了自己与徐渭的巨大差距,(1分)在命运的考验面前,自己缺少自信,缺少独立的精神领地。(2分)

  18、(5分)用青藤指代(或“比喻”)徐渭,(1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1分)全句强调了徐渭精神永存。(1分)表达敬仰之情。(1分)照应了文题。(1分)

  19、(6分)A D (A挂有匾额的老式瓦房是重新修建的,徐渭所居几间草屋已塌。D强加因果,徐渭作品的特点,主要源自命运的打击与他不屈人格的矛盾造成的内心焦虑。“ 强心铁骨、才横笔豪”是徐渭书法的特点,D项表述为“作品”的特点,不准确。)

  七、(60分)

  22、作文,参照2009年江西高考评分标准。

  [立意解析] 故事给人的启示: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始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立意应着眼于辨证关系,不能偏于一方。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①理想与现实;②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③掌握知识与掌握方法;④团结协作与各自为政; ⑤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进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提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的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犟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六、(9分)

  20、(5分)答案提示:信,可解作“诚信”“真实表达自己”等;达,可解作“准确认知事物”“通达”“练达”等;雅,可解作“得体的言行举止”“良好的修养”等。(答案重在合理,理解要扣住“信”、“达”、“雅”三个词语的意思,基本有道理给3分,道理深刻给5分)

  21.(4分)应修改的有:

  ①“启示”应改为“启事”;

  ③删去“你们好!”;

  ⑤改为内有现金若干元,括号内容删去;

  ⑥删去“失主一定心急如焚”;

  ⑦“咨询”改为“认领”

  评分标准:改对一处得1分。


春季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3.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4.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分析

5.三年级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4158752